淺談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知識結構初探(2)
時間:
肖鵬1由 分享
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知識結構的展望
進入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開始,高等學校面臨著新的發展形勢。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歷史使命面前,高校必須與時俱進,更新教育觀念,建立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從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來看,知識結構體系的發展方向也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些綜合素質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
(一)設計表現能力
設計表現的內容包括構思草圖、效果圖、模型等,它們都是表達設計思維的輔助手段。設計者掌握的表現方法越多、技術越精,就越能有效展現設計思想。另外文字表述條理清晰和語言表達邏輯性強的能力也很重要,它可以深入、詳細地說明設計構思和細節等方面,幫助設計構思轉化為產品。
(二)思維創新能力
有人說:“設計是一種創造行為,創造性是設計的生命”。設計師的創造性勞動建立在扎實的理論和踏實的實踐積累的基礎之上。創新能力被認為是觀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的綜合。它是人類所獨有,可以通過后天培養而發展的。
(三)培養綜合運用能力
現代社會更注重團隊協作精神,專業實踐活動所面臨的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專業知識的應用,而是更加注重設計師具備滿足環境需求的、綜合各種相關知識的能力。同時,理想與價值是個體存在的意義和目的,在教學中正確的引導,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設計品格,這對于一個未來的設計者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因而在專業教學環節,對理想與價值觀的培養應該始終貫穿于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
對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來看創新意識的培養,我們亟待加強的是世界觀、新個性的塑造,除了應加強意志品格的特殊鍛煉外,更多的是如何解除學生的束縛,恢復學生應有的創新個性的問題;對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應在加強學校實踐技能課的教學同時,家長、社會各界應該有意識地多給學生提供一些自己動手做事的機會。
上世紀70年代以來,環境藝術設計行業的發展與大眾文化方面的聯系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并逐漸形成了一套相對成熟的理論和實踐。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面對世界多元化的文化和西方先進的設計理念,中國現有的設計傳統及設計教育受到了強烈的影響。作為培養環境藝術設計師的搖籃——高等院校,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如何迅速調整教學機制與方法,完善知識結構體系以適應這種發展潮流,在專業教育中真正地將藝術、科學、技術三者進行橫向融入,以適應21世紀市場經濟對環境藝術設計行業提出的要求。
當今社會處在快速發展中,人們的審美觀和能力也在不斷的變化。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需要主動把握時代的脈搏,培養學生提高自身的文化藝術修養,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站在時代發展的前沿,不斷接受新生事物。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學習參考資料[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張居生.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3]李燕.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芻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12).
[4]安江英、田慧云.我國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