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圖書館實施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共贏策略
時間:
沈蘭1由 分享
論文關鍵詞:圖書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共贏
論文摘要:文章探討了公共圖書館作為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全面鋪開的主要承載者,應把握這個歷史契機,整合資源,創新服務模式,平衡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穩步推進和圖書館事業新時期新發展的共贏局面。
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以下簡稱“共享工程”)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將中華優秀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和整合,通過“共享工程”網絡體系,以衛星網、互聯網、有線電數字電視網、鏡像、移動存儲、光盤等方式,實現優秀文化信息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共建共享。
作為“共享工程”全面鋪開的主要承載者一公共圖書館,應如何抓住這一新的歷史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求索圖書館事業在新時期的新發展,形成共贏局面,是值得我們研究和解決的新課題。
1 共享工程的特點:文化和網絡相融。突破圖書館發展瓶頸
20多年的大發展,使我國的圖書館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但當前圖書館事業的增長遠遠跟不上國民經濟的增長比例。截至2005年,全國每4萬人只有一所圖書館,尚有200多縣未建圖書館,全國目前人均藏書不足0.3冊。
1.1整合文獻資源,打開收藏新局面
信息時代的到來,使知識信息與日激增,書刊數量的急劇增長對信息容量相對較大的每一個圖書館來說,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收藏力相對低下,圖書館孤立地為各類用戶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務愈顯力不從心。整合各類文獻資源,發揮其最大的效益,以信息共建共享為核心的“共享工程”正是解決這一矛盾的重要途徑。
1.2迎合讀者需求.更新服務模式
社會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用戶對信息資源的需求方式及內容也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用戶不再滿足于單一的館藏信息服務,迫切需要的-內容新穎全面、類型完整、形式多樣、來源廣泛的占息。用戶這種全方位、綜合化的信息需求,顯然不是一個圖書館所能滿足的,多個信息單位協作進行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已成為信息服務界急需解決的問題。用戶對知識信息的需求還反映在信息的電子化、網絡化,這就需要圖書館加強對文獻信息資源的電子化組織和迅速實現網絡化工作,使文化與網絡相融,突破原有圖書館的發展瓶頸。
2 圖書館實施“共享工程”的優勢
文化部、財政部文社圖發[2002]l4號文件《關于實施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通知》明確提出:“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依據現有的文化設施網點,以各級公共圖書館為實施主體。”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中圖書館較其它文化部門,具有以下優勢:
2.1陣地設施優勢
截至2004年己有近2700所圖書館,其中獨立建制的少年兒童圖書館70多所,館舍面積400多萬平方米。另外還有一批正在建設中圖書館的普及,為“共享工程”建設提供了有利條件。
2.2文獻信息資源優勢
圖書館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是“共享工程”的基本資源。近年來,圖書館資源的數字化建設己在許多公共圖書館實施,形成了豐富的網上資源。
2.3專業技術優勢
“共享工程”采用現代先進技術,技術含量高。它的實施涉及到各級各類文化單位,復蓋地域廣,各地各單位條件參差不齊。圖書館有較好的技術基礎,可以在“共享工程”建設中發揮示范作用,遵循國家中心制定的統一技術標準和規范,提高項目的含量。
3 實現共贏局面的舉措
3.1充分發揮圖書館在“共享工程”中的主體作用
3.1.1科學規劃,積極爭取各方支持。作為圖書館應首先把對“共享工程”的認識,提高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正確認識資源共享與經濟發展是互為條件和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要對本地文化資源狀況、計算機網絡連接狀況、各種文化設施、專業技術人員配備等各方面情況做好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努力探索文化資源共建共享模式,制定出具有本地區特色的切實可行的計劃方案。同時,定期召開讀者座談會、信息發布會,加強信息反饋力度,與相關部門加強聯絡,共謀發展,為政府決策起到信息庫和智囊團的作用。
3.1.2完備硬件設施,打好發展基礎。硬件建設是“共享工程”實施的前提條件。圖書館應從全局把握“共享工程”推廣節奏,有步驟因地制宜地配置計算機、架設網絡、運用各類電子產品,豐富服務方式。對于獨立配置硬件有因難的地方,可以采用以縣市級支中心配送流動“共享工程專用車”的形式,將共享工程深入農村、社區、山區等欠發達地區,全面達到共享。
3.1.3加快隊伍建設,全面提升技術保障。隊伍建設是保證“共享工程”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共享工程技術含量高,需要一批懂計算機、網絡、多媒體等技術人才,尤其是要吸引一大批既懂圖書館學專業知識又懂計算機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通過培訓和“共享工程”建設的實踐,在圖書館培養一支過硬地掌握現代化技術并能從事資源采集、整理、加工開發的技術骨干,組建一支高素質的資源建設、軟件開發、網站維護的技術人才隊伍。
3.1.4立足基層,從“輸血”轉向“造血”。“共享工程”以“送文化”的形式,突出面向基層和服務農村的特色,是構建城鄉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有益嘗試。因此圖書館在推進“共享工程”時,應加強對市、縣和鄉鎮基層中心的技術支持和對基層網點工作人員的技術培訓,真正提升基層自辦、自主文化的能力,更有效地提高群眾參與度。充分調動群眾的首創精神,打造有生命力的基層文化資源共享網絡。
3.2精選文化信息,爭創特色優勢
信息資源共享不是簡單的信息堆積,而應遵循特色化原則。圖書館應對具有地方特色的優秀館藏資源進行開發,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凸顯地域文化。根據社會需求,通過已有數字資源的整合、新建各類資源庫、網上信息的抓取與加工等多種方式和渠道,自主創建數字化資源庫,并提供網上服務。重點抓好特色數庫建設,提供專門化、專業化以及個性化的服務。建立新型的管理和服務形式,滿足用戶的數字化需求,提高館藏的整體利用率。豐富“共享工程”資源的過程,同時也是將圖書館打造成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的有效手段。
3.3創新“共享工程”,延伸服務職能
實施“共享工程”的最終目的,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優質高效的網上信息服務。因此,在共享工程實施的過程中,要堅持以應用和服務為中心的方針,大力開展網上參考咨詢和信息服務。創新“共享工程”,合法利用數字化文獻資源模式,使讀者可以方便地獲得所需要的文獻,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最便于操作的方式為廣大讀者提供網上文獻和知識信息服務,極大地延伸圖書館的情報服務職能,大大提高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從而獲得更大的社會效益。
3.4加強互通互聯,實現優勢互補
“共享工程”的根本目的是服務基層,服務群眾。因此它的實施不能只局限在圖書館、文化館、圖書室、文化站等文化系統的單位,而要采用多種方式,使豐富的文化信息資源進入社區、進入村莊、進入軍營、進入校園、進入企業、進入千家萬戶。目前,網絡和各行各業計算機應用十分普及。根據這一特點,可以主動協調文化、教育、科技、衛生和政府部門,搞好縱向橫向聯合。以各級公共圖書館為主,通力合作打破各自為政,條塊分割,重復建設的局面,以網絡為依托,實現資源共建共享,進行整體化建設應用。
3.5積極探索方向,實現穩步發展
“共享工程”是一項長期、漸進的工程,僅僅依靠各級財政單方面撥款無法支撐其穩步、快速的發展,要積極尋求“共享工程”可持續的資金來源或合作方式,增強自身的造血能力。
作為公益性的文化創新項目,“共享工程”要堅持以公益性服務為主的原則,制造良好的社會效益。在此基礎上,也要勇于探索、勇于實踐,積極面向市場,探索進入市場運作的新思維、新方法,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做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和統一。如和地方特色經濟企業聯動,為企業經濟決策提供產業信息咨詢;又如尋求和網絡經營商等相關產業的合作,讓“共享工程”的優秀文化資源進入網吧。
4 結語
文化,是城市發展的靈魂。一座城市的文化資源,不僅是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且是可以再生的經濟資源。圖書館應把握“共享工程”實施的這個歷史契機,開拓共贏局面,同筑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廣闊平臺。
論文摘要:文章探討了公共圖書館作為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全面鋪開的主要承載者,應把握這個歷史契機,整合資源,創新服務模式,平衡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穩步推進和圖書館事業新時期新發展的共贏局面。
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以下簡稱“共享工程”)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將中華優秀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和整合,通過“共享工程”網絡體系,以衛星網、互聯網、有線電數字電視網、鏡像、移動存儲、光盤等方式,實現優秀文化信息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共建共享。
作為“共享工程”全面鋪開的主要承載者一公共圖書館,應如何抓住這一新的歷史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求索圖書館事業在新時期的新發展,形成共贏局面,是值得我們研究和解決的新課題。
1 共享工程的特點:文化和網絡相融。突破圖書館發展瓶頸
20多年的大發展,使我國的圖書館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但當前圖書館事業的增長遠遠跟不上國民經濟的增長比例。截至2005年,全國每4萬人只有一所圖書館,尚有200多縣未建圖書館,全國目前人均藏書不足0.3冊。
1.1整合文獻資源,打開收藏新局面
信息時代的到來,使知識信息與日激增,書刊數量的急劇增長對信息容量相對較大的每一個圖書館來說,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收藏力相對低下,圖書館孤立地為各類用戶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務愈顯力不從心。整合各類文獻資源,發揮其最大的效益,以信息共建共享為核心的“共享工程”正是解決這一矛盾的重要途徑。
1.2迎合讀者需求.更新服務模式
社會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用戶對信息資源的需求方式及內容也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用戶不再滿足于單一的館藏信息服務,迫切需要的-內容新穎全面、類型完整、形式多樣、來源廣泛的占息。用戶這種全方位、綜合化的信息需求,顯然不是一個圖書館所能滿足的,多個信息單位協作進行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已成為信息服務界急需解決的問題。用戶對知識信息的需求還反映在信息的電子化、網絡化,這就需要圖書館加強對文獻信息資源的電子化組織和迅速實現網絡化工作,使文化與網絡相融,突破原有圖書館的發展瓶頸。
2 圖書館實施“共享工程”的優勢
文化部、財政部文社圖發[2002]l4號文件《關于實施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通知》明確提出:“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依據現有的文化設施網點,以各級公共圖書館為實施主體。”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中圖書館較其它文化部門,具有以下優勢:
2.1陣地設施優勢
截至2004年己有近2700所圖書館,其中獨立建制的少年兒童圖書館70多所,館舍面積400多萬平方米。另外還有一批正在建設中圖書館的普及,為“共享工程”建設提供了有利條件。
2.2文獻信息資源優勢
圖書館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是“共享工程”的基本資源。近年來,圖書館資源的數字化建設己在許多公共圖書館實施,形成了豐富的網上資源。
2.3專業技術優勢
“共享工程”采用現代先進技術,技術含量高。它的實施涉及到各級各類文化單位,復蓋地域廣,各地各單位條件參差不齊。圖書館有較好的技術基礎,可以在“共享工程”建設中發揮示范作用,遵循國家中心制定的統一技術標準和規范,提高項目的含量。
3 實現共贏局面的舉措
3.1充分發揮圖書館在“共享工程”中的主體作用
3.1.1科學規劃,積極爭取各方支持。作為圖書館應首先把對“共享工程”的認識,提高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正確認識資源共享與經濟發展是互為條件和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要對本地文化資源狀況、計算機網絡連接狀況、各種文化設施、專業技術人員配備等各方面情況做好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努力探索文化資源共建共享模式,制定出具有本地區特色的切實可行的計劃方案。同時,定期召開讀者座談會、信息發布會,加強信息反饋力度,與相關部門加強聯絡,共謀發展,為政府決策起到信息庫和智囊團的作用。
3.1.2完備硬件設施,打好發展基礎。硬件建設是“共享工程”實施的前提條件。圖書館應從全局把握“共享工程”推廣節奏,有步驟因地制宜地配置計算機、架設網絡、運用各類電子產品,豐富服務方式。對于獨立配置硬件有因難的地方,可以采用以縣市級支中心配送流動“共享工程專用車”的形式,將共享工程深入農村、社區、山區等欠發達地區,全面達到共享。
3.1.3加快隊伍建設,全面提升技術保障。隊伍建設是保證“共享工程”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共享工程技術含量高,需要一批懂計算機、網絡、多媒體等技術人才,尤其是要吸引一大批既懂圖書館學專業知識又懂計算機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通過培訓和“共享工程”建設的實踐,在圖書館培養一支過硬地掌握現代化技術并能從事資源采集、整理、加工開發的技術骨干,組建一支高素質的資源建設、軟件開發、網站維護的技術人才隊伍。
3.1.4立足基層,從“輸血”轉向“造血”。“共享工程”以“送文化”的形式,突出面向基層和服務農村的特色,是構建城鄉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有益嘗試。因此圖書館在推進“共享工程”時,應加強對市、縣和鄉鎮基層中心的技術支持和對基層網點工作人員的技術培訓,真正提升基層自辦、自主文化的能力,更有效地提高群眾參與度。充分調動群眾的首創精神,打造有生命力的基層文化資源共享網絡。
3.2精選文化信息,爭創特色優勢
信息資源共享不是簡單的信息堆積,而應遵循特色化原則。圖書館應對具有地方特色的優秀館藏資源進行開發,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凸顯地域文化。根據社會需求,通過已有數字資源的整合、新建各類資源庫、網上信息的抓取與加工等多種方式和渠道,自主創建數字化資源庫,并提供網上服務。重點抓好特色數庫建設,提供專門化、專業化以及個性化的服務。建立新型的管理和服務形式,滿足用戶的數字化需求,提高館藏的整體利用率。豐富“共享工程”資源的過程,同時也是將圖書館打造成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的有效手段。
3.3創新“共享工程”,延伸服務職能
實施“共享工程”的最終目的,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優質高效的網上信息服務。因此,在共享工程實施的過程中,要堅持以應用和服務為中心的方針,大力開展網上參考咨詢和信息服務。創新“共享工程”,合法利用數字化文獻資源模式,使讀者可以方便地獲得所需要的文獻,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最便于操作的方式為廣大讀者提供網上文獻和知識信息服務,極大地延伸圖書館的情報服務職能,大大提高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從而獲得更大的社會效益。
3.4加強互通互聯,實現優勢互補
“共享工程”的根本目的是服務基層,服務群眾。因此它的實施不能只局限在圖書館、文化館、圖書室、文化站等文化系統的單位,而要采用多種方式,使豐富的文化信息資源進入社區、進入村莊、進入軍營、進入校園、進入企業、進入千家萬戶。目前,網絡和各行各業計算機應用十分普及。根據這一特點,可以主動協調文化、教育、科技、衛生和政府部門,搞好縱向橫向聯合。以各級公共圖書館為主,通力合作打破各自為政,條塊分割,重復建設的局面,以網絡為依托,實現資源共建共享,進行整體化建設應用。
3.5積極探索方向,實現穩步發展
“共享工程”是一項長期、漸進的工程,僅僅依靠各級財政單方面撥款無法支撐其穩步、快速的發展,要積極尋求“共享工程”可持續的資金來源或合作方式,增強自身的造血能力。
作為公益性的文化創新項目,“共享工程”要堅持以公益性服務為主的原則,制造良好的社會效益。在此基礎上,也要勇于探索、勇于實踐,積極面向市場,探索進入市場運作的新思維、新方法,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做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和統一。如和地方特色經濟企業聯動,為企業經濟決策提供產業信息咨詢;又如尋求和網絡經營商等相關產業的合作,讓“共享工程”的優秀文化資源進入網吧。
4 結語
文化,是城市發展的靈魂。一座城市的文化資源,不僅是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且是可以再生的經濟資源。圖書館應把握“共享工程”實施的這個歷史契機,開拓共贏局面,同筑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廣闊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