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讀書會”及其對圖書館服務工作的啟示
時間:
盤順龍0由 分享
摘要 本文探析了新農村“讀書會”成立的背景、作用及其對圖書館服務工作的啟示。
關鍵詞 基層文化;讀書會;圖書館工作;啟示
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指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高潮。”根據這一指示精神,全國各地興起了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新高潮。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圖書室、文化致富工程、農家書屋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正在全國各地興建實施,為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新農村“讀書會”是富川瑤族自治縣富陽鎮首創的一個基層文化組織,是公共文化體系的一部分,它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起著獨特的作用,并對圖書館服務工作有著重要的啟示。
1 新農村“讀書會”的成立與作用
1.1 成立背景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在“政府引導,政策扶持,農民主體”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能否培養一批有技術、懂管理、擅經營、熱心公益事業的新型農民,成了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進程的關鍵。如今,鄉村中有一群有志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有所作為、喜愛讀書、返鄉創業的大中專畢業生,離退休干部,在生產生活中成長起來的“土專家”及其他追求進步的積極分子,他們渴望有一個組織,大家可以通過這個組織來交流自己的讀書心得、想法、觀點,討論新農村建設的相關內容,通過組織聘請專家授課,提高科學技術技能,拓寬知識面,更好地發展生產、建設家園。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富陽鎮黨委、政府根據這一情況,適時指導群眾基礎比較好的田廠村成立了第一個新農村“讀書會”,之后,他們以村圖書室為基礎,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立了白牛、竹稍、鐵耕、荻慶、木榔、朝陽、江灣等8個“讀書會”,有會員1150人。在富陽鎮的帶動下周邊鄉鎮的秀水、下壩山、井山、馬山、鳳溪、木榔、馬槽、茅廠屋、洞井等村相繼成立了新農村“讀書會”?,F在全縣有新農村“讀書會”16個,會員2150人。
1.2 活動和作用
新農村“讀書會”有一整套切合實際的管理模式,成立了讀書理事會,利用村級組織場所建立圖書室和閱覽室,建設“農家課堂中心戶”“科技示范戶”等科技培訓基地。建設農村文化宣傳長廊,組織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同時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傳授、政策法規宣傳、衛生保健咨詢服務等活動,多渠道、多途徑培養社會主義新型農民。通過一系列的讀書、培訓、咨詢、教育及服務活動,新農村“讀書會”在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2.1 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取得了較好的工作效益。首先,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的意識得到增強,科技致富觀念深入人心;其次,造就了一批學有專長的土專家和科技帶頭人,涌現出許多種養能手,流通能手,創業能手。他們把在“讀書會”學到的知識用到生產實踐中去,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如秀水村共產黨員歐海青利用“讀書會”學到的知識,養雞3500只,鴨3200羽,每批養豬100多頭,種果65畝,嫁接紐荷爾臍橙果苗10多萬株。年收入達到60萬元,多次被縣、鄉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在他的帶領下,昔日的貧困村變成了富裕村;又如木榔村的陳冬英參加“讀書會”學習后,掌握了許多種養的科學技術,從開始每批養豬4J0頭增加到100頭,每年可養3批,種果30畝,辦起了農副產品加工廠,并買回一輛農用車跑運輸,成了種、養、加工、運輸一條龍的全能型農戶,年純收入51萬元,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戶,被自治區評為“三八”紅旗手,在她的帶領下,村民們都向著小康的目標而奮斗;再如鐵耕村的李中秋、李啟燈利用“讀書會”學到的知識,種果、養殖,年收入都在15萬元以上。田廠村的流通能手唐文林,種養能手唐禮、唐明清,竹稍村的流通能手余青松,創業能手黎新蔥,等等,這些都是“讀書會”培養出來的社會主義新型農民。
1.2.2 加快了新農村產業發展的新步伐。隨著“讀書會”活動的深入開展,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科學技術的普及,增強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后勁,一村一品的格局逐漸形成。如無公害蔬菜村田廠、柑桔村鐵耕、廣西十大特色農業名牌臍橙示范村白牛、工農業同步發展的竹稍村等。
1.2.3 改善農村的社會風氣,推動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讀書使許多農民受到教育,一些舊的觀念和陳規陋習得以轉變,封建迷信活動得以遏制;一些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書籍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們的政治覺悟;通過學習普法教育讀本,增強了農民的法制觀念;通過閱讀傳統美德書籍,改善了村民的人際關系,村里群眾鄰里關系和睦,和諧風氣逐步形成。
1.2.4 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農村“讀書會”的成立,促進了構建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凡是成立了新農村“讀書會”的村鎮,都會出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新氣象。如白牛村,全村管理有序,無黃賭毒現象,鄰里和睦相處,顧大局、講文明、守公德的良好風尚蔚然成風?,F在白牛村民富、人和、村美。2007年全村人均收入5000元(這在少數民族縣屬最高的),2005年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工作先進村鎮”,2007年被評為“廣西衛生村”和“廣西十大特色農業名牌臍橙示范村”。該村還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示范村。
2 新農村“讀書會”的建立對圖書館服務工作的啟示
新農村“讀書會”是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出現的一個新型的文化組織。筆者認為這個新型的文化組織可視為圖書館網絡的一部分。對于新農村讀書會,我們應加以扶持、正確引導,使其能健康地發展下去。圖書館工作者應該在分析新農村“讀書會”的現狀與特點的基礎上,成為“讀書會”的倡導和推廣者。
2.1 轉變圖書館的服務觀念
圖書館的服務觀念要有所創新,要在搞好陣地服務的基礎上走出圖書館,服務于廣大農村群眾,為新農村“讀書會”解決實際問題。如向各級領導匯報新農村“讀書會”的情況,爭取各級領導的支持;向新農村“讀書會”送書、送科技上門,開辦科技培訓班和知識講座,為新農村“讀書會”的會員開展網上咨詢與專題文獻提供服務,等等,使新農村“讀書會”的會員能提高科學文化水平,適應新農村發展的需要。
2.2 依托圖書館(室)服務網絡,為新農村“讀書會”排憂解難
筆者認為新農村“讀書會”介于村級圖書室與流動服務點之間,與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聯系。把縣一鄉鎮一村圖書館(室)服務網絡的構建和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是鞏固和發展新農村“讀書會”的有效措施。筆者設想,由縣政府籌集資金,對縣館進行優化,然后設為總館,再由政府進行協調和推進,要求各鄉鎮和村政府按照總分館制的總體規劃和標準以及共享工程實施方案,結合本地區的人口數量以及分館的服務范圍,建設規模不等的鄉鎮(村)分館(或流動服務點)和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作為分館的新農村“讀書會”只有依托以上服務網絡,才能解決存在的各種問題,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縣級圖書館只有加強自身的業務建設,提高館員的業務水平,轉變職業觀念,開拓創新,勇于探索,才能依托縣一鄉鎮一村圖書館服務網絡和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服務網絡,為農村廣大群眾服務,為新農村“讀書會”服務,開創圖書館服務工作的新局面。
關鍵詞 基層文化;讀書會;圖書館工作;啟示
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指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高潮。”根據這一指示精神,全國各地興起了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新高潮。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圖書室、文化致富工程、農家書屋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正在全國各地興建實施,為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新農村“讀書會”是富川瑤族自治縣富陽鎮首創的一個基層文化組織,是公共文化體系的一部分,它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起著獨特的作用,并對圖書館服務工作有著重要的啟示。
1 新農村“讀書會”的成立與作用
1.1 成立背景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在“政府引導,政策扶持,農民主體”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能否培養一批有技術、懂管理、擅經營、熱心公益事業的新型農民,成了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進程的關鍵。如今,鄉村中有一群有志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有所作為、喜愛讀書、返鄉創業的大中專畢業生,離退休干部,在生產生活中成長起來的“土專家”及其他追求進步的積極分子,他們渴望有一個組織,大家可以通過這個組織來交流自己的讀書心得、想法、觀點,討論新農村建設的相關內容,通過組織聘請專家授課,提高科學技術技能,拓寬知識面,更好地發展生產、建設家園。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富陽鎮黨委、政府根據這一情況,適時指導群眾基礎比較好的田廠村成立了第一個新農村“讀書會”,之后,他們以村圖書室為基礎,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立了白牛、竹稍、鐵耕、荻慶、木榔、朝陽、江灣等8個“讀書會”,有會員1150人。在富陽鎮的帶動下周邊鄉鎮的秀水、下壩山、井山、馬山、鳳溪、木榔、馬槽、茅廠屋、洞井等村相繼成立了新農村“讀書會”?,F在全縣有新農村“讀書會”16個,會員2150人。
1.2 活動和作用
新農村“讀書會”有一整套切合實際的管理模式,成立了讀書理事會,利用村級組織場所建立圖書室和閱覽室,建設“農家課堂中心戶”“科技示范戶”等科技培訓基地。建設農村文化宣傳長廊,組織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同時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傳授、政策法規宣傳、衛生保健咨詢服務等活動,多渠道、多途徑培養社會主義新型農民。通過一系列的讀書、培訓、咨詢、教育及服務活動,新農村“讀書會”在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2.1 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取得了較好的工作效益。首先,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的意識得到增強,科技致富觀念深入人心;其次,造就了一批學有專長的土專家和科技帶頭人,涌現出許多種養能手,流通能手,創業能手。他們把在“讀書會”學到的知識用到生產實踐中去,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如秀水村共產黨員歐海青利用“讀書會”學到的知識,養雞3500只,鴨3200羽,每批養豬100多頭,種果65畝,嫁接紐荷爾臍橙果苗10多萬株。年收入達到60萬元,多次被縣、鄉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在他的帶領下,昔日的貧困村變成了富裕村;又如木榔村的陳冬英參加“讀書會”學習后,掌握了許多種養的科學技術,從開始每批養豬4J0頭增加到100頭,每年可養3批,種果30畝,辦起了農副產品加工廠,并買回一輛農用車跑運輸,成了種、養、加工、運輸一條龍的全能型農戶,年純收入51萬元,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戶,被自治區評為“三八”紅旗手,在她的帶領下,村民們都向著小康的目標而奮斗;再如鐵耕村的李中秋、李啟燈利用“讀書會”學到的知識,種果、養殖,年收入都在15萬元以上。田廠村的流通能手唐文林,種養能手唐禮、唐明清,竹稍村的流通能手余青松,創業能手黎新蔥,等等,這些都是“讀書會”培養出來的社會主義新型農民。
1.2.2 加快了新農村產業發展的新步伐。隨著“讀書會”活動的深入開展,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科學技術的普及,增強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后勁,一村一品的格局逐漸形成。如無公害蔬菜村田廠、柑桔村鐵耕、廣西十大特色農業名牌臍橙示范村白牛、工農業同步發展的竹稍村等。
1.2.3 改善農村的社會風氣,推動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讀書使許多農民受到教育,一些舊的觀念和陳規陋習得以轉變,封建迷信活動得以遏制;一些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書籍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們的政治覺悟;通過學習普法教育讀本,增強了農民的法制觀念;通過閱讀傳統美德書籍,改善了村民的人際關系,村里群眾鄰里關系和睦,和諧風氣逐步形成。
1.2.4 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農村“讀書會”的成立,促進了構建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凡是成立了新農村“讀書會”的村鎮,都會出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新氣象。如白牛村,全村管理有序,無黃賭毒現象,鄰里和睦相處,顧大局、講文明、守公德的良好風尚蔚然成風?,F在白牛村民富、人和、村美。2007年全村人均收入5000元(這在少數民族縣屬最高的),2005年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工作先進村鎮”,2007年被評為“廣西衛生村”和“廣西十大特色農業名牌臍橙示范村”。該村還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示范村。
2 新農村“讀書會”的建立對圖書館服務工作的啟示
新農村“讀書會”是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出現的一個新型的文化組織。筆者認為這個新型的文化組織可視為圖書館網絡的一部分。對于新農村讀書會,我們應加以扶持、正確引導,使其能健康地發展下去。圖書館工作者應該在分析新農村“讀書會”的現狀與特點的基礎上,成為“讀書會”的倡導和推廣者。
2.1 轉變圖書館的服務觀念
圖書館的服務觀念要有所創新,要在搞好陣地服務的基礎上走出圖書館,服務于廣大農村群眾,為新農村“讀書會”解決實際問題。如向各級領導匯報新農村“讀書會”的情況,爭取各級領導的支持;向新農村“讀書會”送書、送科技上門,開辦科技培訓班和知識講座,為新農村“讀書會”的會員開展網上咨詢與專題文獻提供服務,等等,使新農村“讀書會”的會員能提高科學文化水平,適應新農村發展的需要。
2.2 依托圖書館(室)服務網絡,為新農村“讀書會”排憂解難
筆者認為新農村“讀書會”介于村級圖書室與流動服務點之間,與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聯系。把縣一鄉鎮一村圖書館(室)服務網絡的構建和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是鞏固和發展新農村“讀書會”的有效措施。筆者設想,由縣政府籌集資金,對縣館進行優化,然后設為總館,再由政府進行協調和推進,要求各鄉鎮和村政府按照總分館制的總體規劃和標準以及共享工程實施方案,結合本地區的人口數量以及分館的服務范圍,建設規模不等的鄉鎮(村)分館(或流動服務點)和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作為分館的新農村“讀書會”只有依托以上服務網絡,才能解決存在的各種問題,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縣級圖書館只有加強自身的業務建設,提高館員的業務水平,轉變職業觀念,開拓創新,勇于探索,才能依托縣一鄉鎮一村圖書館服務網絡和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服務網絡,為農村廣大群眾服務,為新農村“讀書會”服務,開創圖書館服務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