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疫情的感動作文素材_抗疫情工作人員感人事跡
抗擊疫情的感動作文素材_抗疫情工作人員感人事跡
自疫情暴發以來,我們凝聚起全國上下守望相助的力量,獲得了國際社會的聲援與幫助。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2020抗疫情的感人事跡,僅供大家參閱。
【一線抗疫群英譜】短暫的相聚
2月11日,江蘇省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東院,一對奮戰在抗擊疫情一線的夫妻隔著玻璃,匆匆見上一面,通過電話互道珍重。丈夫王生坤是徐州市公安局開發區交警大隊民警,在疫情查控點連續工作了十幾天。妻子王淑文是收治新冠疫情患者定點醫院的護士,從收治第一例患者起,和全科醫護人員都沒回過家。夫妻倆工作單位相距很近,但十幾天沒有見過面,這次短暫相聚后他們將繼續投入各自戰場。
【一線抗疫群英譜】穿上防護服,就不是普通人
近日,一張照片在朋友圈被很多人點贊,主人公穿著防護服,在轉運病人的公交車座椅上打盹,照片中的人是李莎,湖北武漢開發區沌口街衛生服務中心的一名護士,參加工作已有12年。
1月25日,正在沌口街全力南社區衛生服務站值班的李莎突然接到緊急通知,立馬趕回醫院和同事們一起抗擊疫情。從那天開始,她就基本上以院為家了。
近期,武漢發起戰“疫”總攻,對確診、疑似、發熱及密切接觸者進行集中收治和隔離,沌口街衛生服務中心包括離退休人員在內的50多名醫護人員都沖上了一線:在預檢分診臺給病人量體溫、打針輸液,隨車接護送患者和密切接觸人員到定點醫院或集中隔離點……
李莎的身體并不是很好。2014年,她患過急性胰腺炎,病愈后身體仍然虛弱。在上了一個夜班之后,她感冒發熱。幸運的是,排除了新冠疫情。于是,她再次請戰一線。2月9日下午4點到10日上午8點,輪到李莎上夜班,在這10多個小時內,她和同伴連軸轉,把15名患者分別送到了多個隔離點和醫院。
深夜的武漢街頭,寒冷刺骨。“有時候在社區門口一等就是1個多小時,又冷又累。送完病人返回時,我就蜷縮在轉運病人的公交車座椅上休息一下。”李莎說。目前,她已經參與轉運了50多名患者。每天一趟一趟地往返于社區、隔離點和定點收治醫院之間。
為了全身心投入這場戰役,李莎把兒子送到了父母家。10日上午下夜班后,在返回自我隔離點的途中,李莎到父母小區墻外,隔著窗戶遠遠地看了一眼兒子,便匆匆離開。
按照排班,接下來幾天,她還要上一個白班、一個夜班,每個班都是12小時。“穿上防護服,就不是普通人,咬著牙也要向前沖!”李莎說。
更多關于抗擊疫情感人事跡內容歡迎點擊進入↓↓↓
【一線抗疫群英譜】第一次和愛人一起上戰場
1月24日,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身著迷彩的隊員成為2020年除夕夜“最美逆行者”。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門診部主任仲月霞背起行囊走在行進隊伍中,她和愛人王新相視一眼,兩人比了個勝利的手勢,一起登機奔赴武漢。
唐都醫院1月22日被陜西省確定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第一批定點醫院的第一梯隊。經歷過援非抗埃、抗擊非典、腺病毒救治等十幾次重大任務的仲月霞,毫不猶豫向組織遞交了請戰書。1月24日凌晨4點多,仲月霞接到緊急出征命令,同是軍人的丈夫王新立刻起床幫她收拾行囊。作為唐都醫院消化內科主任的他,已經習慣妻子多年的緊急出征。王新一邊往仲月霞行囊里塞酒精,一邊叮囑:“照顧好自己。家里放心,天亮了我去給咱爸上墳,再把媽接回家過除夕。”王新知道,岳父去世沒多久,85歲的岳母身體不好。無需囑托,陪好老人是夫妻的默契。
天未亮,仲月霞已經背上行囊去科里再轉一圈。王新打開手機,在群里落實科室人員休假情況。突然一則消息跳出,“發熱咳嗽并非新冠疫情唯一首發癥狀,還存在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等癥狀。”他沒有片刻猶豫,立即撥通電話向組織提出申請加入醫療隊。作為國內消化病學方面的專家,他希望能盡一份力阻擊疫魔。
除夕當晚,王新和仲月霞攜手踏上武漢,并肩戰斗在前線。仲月霞笑著說:“工作30多年,這是第一次和愛人一起上戰場,今年我們也算過了個團圓年。”
雖然同在一支醫療隊,戰斗在同一家醫院,夫妻倆卻忙得碰不上面。作為醫療隊管理團隊的主力,仲月霞主要負責規范救治流程和培訓醫護人員。和隊友到達之后,她立刻與對口支援單位進行對接,了解醫院布局、人員配備、物資裝備情況,清點分發防護用品,同時對隊員展開防護知識和操作技能培訓,完善防護流程。身為護理組組長,她還承擔著病區的護理任務,和隊員們一起科學救治、精心護理。
王新是醫療隊專家組成員,全力投入到救治工作中。他和唐都醫院呼吸內科傅恩清教授一起負責進駐醫院一層隔離病區,每一張床前都要仔細查看患者情況,并根據病情的程度指導制定方案。等查看完病情,近4個小時就過去了。人累得幾乎虛脫,但王新一臉堅定:“雖然任務艱巨,我們有信心打贏這場健康保衛戰。”
日夜奮戰,仲月霞與王新偶爾能碰到,他們雖顧不上說話,但一個眼神就能讀出對方心中的關切。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他們夫妻并肩,成為武漢前線一道動人的風景。
【一線抗疫群英譜】大年初三,他倒在了防疫第一線
今年50歲的陳忠俤是福建省羅源縣鑒江村黨總支書記。大年初三這天,連續多日奮戰在基層防疫第一線的他,因勞累過度昏倒在村部,導致腦部血管破裂被送往醫院緊急搶救。
1月23日是農歷臘月廿九。陳忠俤接到消息,羅源發現一例輸入性新冠疫情疑似病例(24日被確診),鑒江村村民鄭某與患者乘同列動車返鄉,已回到村里。陳忠俤立即組織人員上門,勸說鄭某前往縣級隔離點隔離觀察,但對方并不配合,說什么也要在村里過年。陳忠俤在鄭某家里一直待到深夜12時,反復勸說,并承諾保障他們一家的正常生活。在他的耐心勸導下,除夕下午6時,鄭某和老伴兒同意前往縣級隔離點。
鑒江村人口集中,戶籍人口6017人,外出務工人員返鄉集中,疫情防控工作難度非常大。作為老黨員,陳忠俤深知守土有責的重要性,全力以赴落實上級的要求:24小時值班、組建3支黨員先鋒隊入戶摸排、發放宣傳單、通過村村通廣播進行宣傳……
鑒江村沿海養殖戶較多,人員結構復雜,陳忠俤第一時間組織人員對上岸人員及滯留漁排的外來務工者進行逐一摸排,為疫情防控后續工作開展打下堅實基礎。他還在村部設立信息反饋專線,既能及時收集信息,也能及時回應群眾關切。
就這樣,陳忠俤一直忙到正月初三,5天沒有睡過一個整覺。村里防控疫情的舉措見效了,但他自己卻倒下了。
“老陳2012年做過腦部手術,但做起事來總是拼盡全力,絲毫不顧及身體。”村主任林建標回憶,陳忠俤一直以來工作都很認真拼命,建設美麗鄉村、抓自來水管網等項目,他總是雷厲風行,一刻也閑不下。
鑒江鎮黨委書記辛捷說,多年的共事,讓大家都很佩服陳忠俤。“把任何事情交給他,我們都很放心。”
【一線抗疫群英譜】青年突擊隊 從來不喊累
1月25日上午,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發出組建醫療隊馳援武漢的通知。短短幾個小時,就有幾百名醫務人員踴躍請戰,最后由20名醫護人員組成了第一批支援湖北疫情防控醫療隊。
醫療隊中有一支青年突擊隊,由5名青年團干部、團員組成。作為首批進入病房的護師,隊長李青在出發武漢前特意剪短了一頭長發,只為更好地投入工作。隊員、呼吸科護士張秦容,臘月二十九晚上才回到老家。大年三十中午收到醫院招募公告,自愿報名馳援湖北。除夕夜,她的爸爸、弟弟和堂弟一起開車從家里護送她到廣州機場,和醫療隊一起出發。
從除夕夜到武漢開始,青年突擊隊一直在對口支援的漢口醫院隔離病房奔忙著。1月26日醫療隊接手漢口醫院的呼吸科病區,里面有近80張病床,全病區所有患者基本都是肺部感染。
為讓患者有更舒適的環境,呼吸到更新鮮的空氣,促進病情恢復,在完成一輪護理工作后,隊員們變成“全能護士”,擼起袖子動手清潔醫院的隔離病區。武漢的冬天很冷,但青年突擊隊隊員穿著多層防護服、戴著護目鏡拖地、清潔病房,忙得汗流浹背。
十幾天來,無論白班、夜班,隊員們點到名字就上,從不喊累。值班期間,隊員們要拿藥、加藥、送藥,接補液,監測體溫及生命體征,派發口服藥及一日三餐、補充物資等。腳磨起了泡,臉上都是被口罩勒出的道道印痕。為節約防護服,隊員們每次上班都是幾個小時滴水不沾,嘴唇干裂,卻從無怨言,只期待病人快些好起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