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情升旗儀式心得體會素材_2020抗擊疫情感人故事
抗疫情升旗儀式心得體會素材_2020抗擊疫情感人故事
在抗擊疫情一線,白衣戰士奮勇向前,為生命而堅守;在疫情防控最基層的農村社區,基層干部也挺身而出,守土有責,守土擔責。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2020抗擊疫情感人故事,僅供大家參閱。
【一線抗疫群英譜】義無反顧沖向前 眾志成城戰疫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疫情防控正處于膠著對壘狀態,廣大醫務工作者一定要堅持下去,發揮火線上的中流砥柱作用。要廣泛發動和依靠群眾,同心同德、眾志成城,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總書記的話激勵著抗疫一線的白衣戰士,社區防控一線和各行各業萬千的普通工作者盡職擔當,奮勇向前。
抗疫一線的廣大醫務工作者牢記總書記的囑托,以白衣做戰袍,在最危險的陣地上義無反顧,沖鋒在前。
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的重癥監護室是搶救危重癥病患的最后一道防線,這里的醫生護士們已經連續奮戰了1個多月。
“女漢子”們不僅要負責翻身、拍背、吸痰,時刻關注病人的生命體征,即使是拉著60斤重的氧氣罐也是健步如飛。
盡管每天的工作環境危險大、責任重,但重癥監護室的全部48名護士輪流倒班,24小時守候在危重病人身邊。
在中部戰區總醫院,57歲的女軍醫江曉靜已經和同事們奮戰了1個多月。1月4日,醫院感染科收治了第一例不明原因肺炎患者,隨后幾周,發熱門診的數量迅速攀升。有著34年從業經歷的江曉靜感到一場戰役即將來臨,原本過完春節就該退居二線的她第一時間又沖上了第一線。
重癥病房是最危險的“紅區”。沿著這條不長的樓道,江曉靜記錄下每一位患者的病情狀況、檢測指標和治療方案。疫情發生以來,在江曉靜的醫院和她一起奮戰的戰友已經增加到100多人,微信群里記錄著各個科室的緊急增援,而這一道道深深的勒痕則見證著她們不分晝夜的工作。
“社區是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把社區這道防線守住,就能有效切斷疫情擴散蔓延的渠道。”按照總書記的指示精神,社區的干部們爭分奪秒摸底排查、協助轉運患者,拉起了聯防聯控保護網。
夏蘭蘭是武漢市新洲區汽渡社區的一名社區工作人員,她所在的社區共有1892名居民,對發熱人員進行摸底排查是社區工作的重中之重。
幾經勸說,董女士終于同意去檢測。由于她的孩子都在外地,夏蘭蘭約好救護車陪著董女士一起,安置好她,已經是凌晨2點多。每天都要與發熱人員打交道,夏蘭蘭說,也不是不擔心,但只有自己淡定了,居民們才能安心。這是工作,也是責任。
“疫情防控不只是醫藥衛生問題,而是全方位的工作,各項工作都要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支持。”和時間賽跑,同病魔較量,需要新一批的方艙醫院盡快投入使用,國網武漢供電公司的電力員工們全力投入到了用電設施的保障工作中。
在武漢江岸區的紅橋工業園內,陳世雄和他的班組成員正在為新建的長江新城方艙醫院搭建用電設備。昨天(2月15日)半夜接到指令后,他們需要在今天一天時間內完成整個園區的供電送電,保證2月17日就能收治病人。從大年三十開始,陳世雄先后參與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應急照明和低壓電源保障工作。短短20多天,這已經是他和同事們接到的第4個建設項目了。
更多關于抗擊疫情感人事跡內容歡迎點擊進入↓↓↓
【一線抗疫群英譜】白衣戰士奮勇向前、基層干部挺身而出
在抗擊疫情一線,白衣戰士奮勇向前,為生命而堅守;在疫情防控最基層的農村社區,基層干部也挺身而出,守土有責,守土擔責。
為生命的重生而堅守
這里是湖北黃岡最大的新冠疫情定點收治醫院——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為提高重癥患者的治愈率,對口支援的山東醫療隊在這里建設了第一個ICU病房。幾天前,一位52歲新冠疫情患者插著呼吸機被轉診到這里,已經出現嚴重的呼吸衰竭狀態,在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下,患者的呼吸機能得到很大提升,經評估,已經可以自主呼吸,ICU病房的負責人任宏生為他拔掉了呼吸機。
這個聲音是任宏生醫護團隊這些天聽到的最鼓舞人心的聲音。大年初一,山東首支醫療隊離開家鄉來到湖北黃岡,半個多月的時間,重癥組60名醫護人員24小時堅守在這間ICU病房里,目前已有36名重癥患者轉為輕癥,25名患者治愈出院。
守土有責 一位村干部的“戰疫”日記
白衣戰士為搶救生命日夜堅守,基層干部為守護百姓健康也同樣沖鋒在前。袁少敏,孝感市陡崗鎮袁湖村黨支部書記。袁湖村全村有1100多人。因為距離孝感市區不過幾公里,人員流動性強,春節期間,從武漢返鄉的人員多,一開始,村民們對疫情危害認識不足,人情又大過天,為讓大家不拜年、不串門,老袁挨家挨戶給村民做工作。
在老袁和村干部們的努力下,袁湖村從春節到現在,全村基本做到了不拜年、不祭拜、不串門、不聚餐,取消了7場婚禮壽宴。宅在家里,微信就成了大伙兒交流的通道,老袁又成了7個群的群主,考慮到很多村民不常看微信群,愛刷朋友圈,從1月22日到現在,袁少敏每天一篇日記,把22條防疫知識、措施發在朋友圈里。
老袁日記:今天村民的情緒逐步穩定趨于平靜,都有共同的認識,那就是必須大家團結一心,一齊共同應對。黨員這個時候應該個個走在第一線!
現在,袁湖村很多村民自發加入志愿服務隊,在村口執勤把關。村里組織起50多人的信息員、衛生監督員、志愿者負責垃圾轉運、環境消殺等防疫工作。馬上就要進入春耕期了,怎么樣盡快恢復生產,不耽誤一年的收成,也是老袁當下要操心的事。當了26年的村黨支部書記,又是一名退伍老兵,老袁說,他有責任有信心帶領群眾,一起打贏這場戰役。
【一線抗疫群英譜】“身在湖北,請求就近支援”
在湖北省天門市疾控中心衛生應急機動隊檢驗組,有這樣一個特別的身影:她并非該中心職工,工作單位遠在廣東,春節回到家鄉湖北后得知疫情形勢嚴峻,她毅然選擇就地支援,臨時加入檢驗組,參與抗擊疫情的斗爭。她就是廣東東莞市常安醫院檢驗科主管檢驗師錢珊英。
44歲的錢珊英是湖北天門市蔣湖農場人。1月23日,她和丈夫帶著女兒駕車從廣東回到蔣湖農場老家過春節。不料受疫情影響,本打算趕回廣東工作的她無法出行。
“很多地方醫務人員緊缺,而我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卻在老家不能出力,這怎么行?”錢珊英在家里坐立難安,“身在湖北,請求就近支援,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錢珊英把想法告訴家里人,家人都表示贊同。她的丈夫說:“與其在家里干著急,不如去一線支援,這樣你心里也踏實些。”
“目前,我被疫情阻隔在家鄉湖北天門,請求就近支援天門市疾控中心工作。”錢珊英向常安醫院寫下請戰書,獲得領導和同事們的支持。她通過多方打聽,聯系到天門市疾控中心,表達了自己想要支援前線的想法,市疾控中心當即留下了她的聯系方式。
隨著疫情的變化,專業檢驗人員愈發緊缺。經過慎重考慮,2月9日,天門市疾控中心致電錢珊英,邀請她加入檢驗組。來到疾控中心后,錢珊英開展疫病樣本化驗檢測、核對樣本、開展體系配置、結果分析……10余道工序,她與組內其他人員一道,嚴格按規程檢測。
與病毒樣本打交道,而樣本有可能是病毒含量極高的感染源,錢珊英每天穿著厚重的防護服進行化驗、觀察,和其他成員一起完成將近200份樣本檢測。雖然每天都要起早貪黑,但她仍然干勁十足。
“我們醫務工作者不害怕不退縮,這場戰役一定能打贏。”錢珊英堅定地說。
【一線抗疫群英譜】“天使印記”,真美
同呼吸,共命運。這句話用來形容齊聚武漢的白衣天使們最恰當不過。新冠疫情的突然來襲,打亂了許多人的過年節奏。不少人獲得了超長假期,但呼吸科的醫護人員卻還沒來得及多吃幾頓餃子,就沖上了戰“疫”最前線。
“因為我是中華護理學會內科專委會的,在武漢有很多同仁。疫情一開始,我就非常關注武漢的情況。據我所知,大年三十那天就有醫療隊來武漢援助了,從那一刻開始,我就做好了準備。”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呼吸內科護士長王雯說。
時刻準備著。明明前方有危險,但號角響起時,依然選擇披上戰衣。“本身這次新冠疫情就是屬于呼吸科感染科的領域,所以我們全國第一批支援武漢的醫護人員大多是相關領域的。碰上了這種大災大難,我們肯定是使命在肩,義不容辭。”王雯坦然地說。
醫生守在抗疫的第一線,離不開護士瑣碎而繁重的護理工作支持。“來之前,其實心里也有過預估,但并沒有想到這么辛苦。雖然我本人曾經也參加過抗擊非典的斗爭,但這次還是大不一樣。”王雯說。
從防化服到防護服,從手套到口罩,從護目鏡到紙尿褲……這身行頭穿脫不易,全副武裝后的醫護人員先是大汗淋漓,后又在忙碌中用體溫把汗水蒸干,數不清有多少次。
“我清楚地記得接病人的第一個晚上,穿好所有防護裝備后,自己的心率就達到了120。我想這樣不行。首先,大家都是第一次穿,都很不習慣。其次,我們當護士的,心里病人總是第一位的,看到病人有狀況心里就開始起急。所以我就趕緊穩住我的護士團隊說,咱們都慢點走,不能急。”
“一著急一跑,血氧就降低,自己心慌頭暈、照顧不好自己,就不能很好地護理病人。雖然救人心切,但在這個當下,一步一步按流程走,確保萬無一失的重要性不可小覷。”王雯說。
脫下一身“戎裝”的醫生護士,著實讓人心疼。前胸后背,滿是汗漬,護目鏡和N95口罩勒得額頭和面頰上都是壓紋。“我們管這個叫‘天使印記’。”王雯說。
“早上9點的班,我們8點就得開始穿防護服。3點下班的時候,還要和后面的人交接完工作再出去脫防護服。”雖然是6個小時的班,但是加上前后準備和臨時狀況,往往短則8個小時,長則10個小時,他們都沒辦法喝水上洗手間。紙尿褲不見得真能用上,但卻是必備品。
“第一次很難適應,后面慢慢就好了,而且一忙起來,我們其實想不到喝水,也想不到上廁所。說起來,這也算是醫護人員特有的韌性吧。”醫護人員忙到想不起來照顧自己,但那美麗的天使印記卻深深拓印,時刻提醒著世人,有人在那么努力地付出著。
一個護士的日常除了基礎的護理工作,比如觀察病情、輸液、發口服藥、抽血化驗、調呼吸機、看監測等,還負責許多雜事,比如收拾工作區的垃圾、給病人打水等,這還不包括危重癥的突發病情處理。
“我們呼吸科平時在醫院經常處理危重癥病人,都在ICU工作過,所以合作上非常順利,再加上這次來的都是自愿報名的,來的時候都抱著一顆火熱的心,所以大家都特別積極肯干。”王雯作為護士長特別自豪。
醫護人員安心在前方拼命,離不開溫暖堅定的后方支持。“我們大多是北方人,剛來武漢的時候特別不適應。頭天晚上來就覺得特別冷,夜里兩點多院長緊急協調給我們調來了被子和暖氣,這才睡了一個好覺。我們的家人孩子留在北京過年,醫院也一直在照顧、關心他們,真的特別感激。”
【一線抗疫群英譜】武漢市第三醫院急診醫生李玉濤:自編歌曲鼓舞人心
“沒有陽光的日子,我們攜手共同度過,你大聲地告訴我,我們會勝利歡呼,我把英雄的城市,寫成這首歌……”在武漢市第三醫院,為了給戰友和患者打氣,急診科醫生李玉濤創作了一首歌,取名為《英雄城市》。
“軍隊中有軍歌鼓舞士氣,我們也是戰士,也需要歌曲激勵。”李玉濤說,由于長期疲勞作戰,一些同事出現了情緒低落的情況,他便利用休息時間創作了這首歌。之所以取名《英雄城市》,是因為武漢是座英雄的城市,而在抗疫過程中,醫護人員們不分晝夜與病毒作戰,正是一個個穿著白衣的英雄。
“他是個‘樂天派’,是病人的‘治愈系’。”同事嚴華說,李玉濤每天在一線救治病人,不知疲倦。
“樂天派”的李玉濤每天到醫院的第一件事,便是詳細詢問病人的情況。“他挨個看望病人,詳細了解他們的身體狀況,然后對癥調整治療方案。”護士長趙晶說。
讓趙晶感動的是,查房時,李玉濤總會不厭其煩地鼓勵患者,哪怕患者已經昏迷。他對同事說:“相信我,患者一定能聽見的。”
嚴華說,天天笑呵呵的李玉濤,其實年前就檢查出患有內海綿狀血管瘤,同事勸他早點做手術,他卻說:“現在正是需要醫生的時候,等疫情結束我肯定去。”
“治療重癥病人,最重要的是愛心和耐心。”李玉濤說。2月10日,58歲的王女士被確診感染,她家里幾個人也被感染了,分別在不同的醫院治療。漸重的病情和心理的恐懼,讓王女士情緒不太穩定。李玉濤一邊給她治療,一邊哼唱《英雄城市》。慢慢地,王女士平靜下來,更加配合治療。現在她的病情有了很大好轉。
“我的普通話不標準,但很多患者聽了都有共鳴。”李玉濤說,這是他自創的心理療法。
相關文章:
5.面對疫情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