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炮戰的背景是怎樣的
金門炮戰,又稱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臺灣稱為八二三炮戰,是指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間,發生于金門及其周邊的一場戰役。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的金門炮戰的背景是怎樣的,一起來看看吧。
金門炮戰的背景
金門炮戰是國共雙方于1958年8月發生的一場為了奪取金門地區主權的戰爭,由于雙方之間的戰略部署以炮擊為主,這場戰爭被稱作金門炮戰。
金門炮戰背景還跟當時中國的政治有關。解放軍獲得解放戰爭的勝利后,國民黨被迫退守臺灣,1949年,新中國成立,但當時的臺灣仍然在國民黨的控制之下,為了解放臺灣、獲得全中國的統一,共產黨一直在做著努力。1949年解放軍就進行了攻占金門的戰役,但沒有成功,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解放臺灣的難度倍增。1955年,解放軍解放了一江山島,而金門島和馬祖島還在國民黨的控制下,臺海上空的制空權,還有制海權都在國民黨手中,國民黨的軍隊也經常在大陸進行轟炸,為了奪取制海權和制空權,解放軍在毛主席的解放臺灣三步走戰略的指導下,發起了對臺灣的作戰,金門炮戰一觸即發。
金門炮戰背景也跟當時大陸的發展有關。朝鮮戰爭結束后,大陸在鐵路修建上花費了很大的心血,建成了鷹廈鐵路,并在浙閩等地區修建了公路,在福州等地區修建了機場,這些交通設施的完善為后來的金門炮戰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金門炮戰背景還跟國際秩序的改變有關。1958年7月,伊拉克王室被推翻,伊拉克共和國建立,中東地區的形式日漸緊張,在這種情況下,大陸政府加強了臺灣沿海的兵力,來聲援中東人民的反侵略斗爭,使得臺灣宣布進入緊急戰備狀態。金門炮戰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發生了。
金門炮戰的過程
戰爭開始之前,大陸解放軍對金門炮戰做了充分的準備,兵力和武器更是進行了周密的布置,甚至連民兵都動用了,離臺灣最近的海岸城市都布置了多個炮群,準備參與此次戰役的包括海、陸、空軍隊,早在戰爭很久之前,大陸方面就已經在準備此次戰役,空軍早已入住福建,海軍也在秘密備戰。而臺灣方面,蔣介石也親自到金門鼓舞士氣。
戰爭于8月23日爆發,中國大陸解放軍向金門島大規模發射炮彈,金門處于劣勢,傷亡慘重,解放軍為了節省資源并可以獲得勝利,將主力集中在幾個關鍵的地點,并想通過阻斷金門補給來源使之戰敗。美軍的武器和戰艦供應是國軍的強力后盾,解放軍多次擊中給國軍提供補給的船只,鼓舞了我軍士氣。
在金門炮戰過程中,料羅灣海戰我軍的失誤加上國民黨的強力還擊迫使戰爭暫時停止,之后美軍為金門島提供海戰裝備,中美外交上中國提出了有關我國海域主權的問題,無法得到外援的金門島物資緊缺,但是兩岸的戰斗仍然在進行,這期間也首次發生了解放軍戰機被擊落的事件。
大陸提出若是蔣介石愿意放棄大、小金門而撤離,我軍將不會追擊并停止戰爭,可是這一建議沒有被接受,戰斗依然在繼續,直到中國與美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長達21年的金門炮戰終于宣告結束。金門炮戰過程中,兩岸雙方曾多次協商,解放軍也曾主動停戰,希望和平解決問題,但是都沒有達到期望的目標,大大小小的戰役發生過無數次,雙方損失慘重。
金門炮戰進行了多長時間
歷史上有一場戰爭稱之為金門炮戰,在臺灣被稱之為八二三炮戰,又被稱為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金門炮戰進行了多長時間,有記載說戰場起始于1958年的8月23日,一直持續到10月5日,雙方交戰的地點是金門以及周邊地帶的一場戰爭,前前后后總共持續了也就42天,戰爭持續時間不算太長,卻有著非凡的意義。
金門炮戰是發生在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的,主要的戰術行動就是隔海炮擊作戰,所以被稱為炮戰。為什么國共雙方開始了交戰,現在有多種說法,有的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動這次戰爭進行猛烈的炮擊是為了奪取金門,也有的說和奪取金門沒關系主要是為了防止臺灣獨立。
金門炮戰進行了多長時間也是根據當時的戰況而變化的,最先發動進攻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然后國民黨軍隊立馬開始了反擊。炮戰初期,解放軍是想著速戰速決來著,開始著重打擊島上的軍事目標,又重點封鎖了幾條重要的海運線,達到圍困金門的目的。此時的國民黨抵御能力是很差的,但是也是一直死拖著,直到10月初解放軍轉換了戰術,放棄了對金門的封鎖,換成了單打雙不打,才真正擊敗了國民黨。
這場戰爭也是第二次國共內戰的重要一戰,更是國共雙方三軍到現在為止最后一次的大較量,此后雙方的沖突僅限于海上并慢慢停止了。
猜你感興趣:
5.解放軍歷史資料
金門炮戰的背景是怎樣的





上一篇:第四次中東戰爭的經過是怎樣的
下一篇:英國議會改革的真實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