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歷史網>歷史百科>百家姓>

    百家姓之杜姓

    時間: 藍俊22 分享

      杜姓,在《世本》中有“杜康作酒”的記載,并注為“黃帝時人”。下面學習啦給大家整理了百家姓之杜姓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百家姓之杜姓

      在《世本》中有“杜康作酒”的記載,并注為“黃帝時人”。《酒誥》也記載到:“酒之所興,肇自上皇。”這說明黃帝時期已有杜姓。傳說杜康是黃帝的宰人(掌管膳食的官),而黃帝所居之地“軒轅丘”,在今河南新鄭。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少康是夏朝第6代國王,居住在今河南西部。所以,如果說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年了。但因年代久遠,杜康以后的世系缺乏文字記載,一些姓氏書對杜姓起源另有說法。

      杜姓傳統文化

      氏族崇拜

      杜本是一種樹木的名,也稱甘棠,即杜梨,屬古代的陜西長安地區生長一種杜梨枝,是神農氏中一支氏族所擅長栽培的樹,已經成為該氏族的社樹,即神樹。這支氏族崇拜杜梨樹為氏族的原始圖騰,以杜命氏族名,以杜命居地名,建立國家后稱杜城,最終形成國和姓,這應該是杜姓最早的起源。

      杜陵杜氏

      源于祁姓,出自帝堯裔孫劉累之后裔的封地,屬于以國名為氏。黃帝的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堯姓伊祁,杜氏源于祁姓,是帝堯的后代。堯除承繼祖輩姬姓外,又因其母慶都(居于今河南淮陽的有鋒氏族部落之女)在祁地伊長孺家生下他,故又以地名“祁”為姓。中國古史傳說的“帝”都有氏號,如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等。堯的氏族部落善于農耕和燒制陶器,又曾以唐(今河北唐縣)、陶(今山東定陶)地為部落居住地,遂被人們尊稱為陶唐氏,故有帝堯陶唐氏之稱號,亦單稱為“唐堯”。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國于劉。當時夏后氏的六世孫孔甲為夏王,他好方鬼神。傳說天降雌、雄二龍,孔甲不會養,陶唐氏的裔孫劉累就向豢龍氏學擾龍。豢龍氏畜龍以事帝舜,因而被賜姓。而劉累因為學擾龍而事孔甲,也被賜姓為御龍氏。到西周時,劉累的后代建唐國,人稱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國滅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它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當時,杜伯之子隰叔逃奔晉國,后仕晉為士師之官。其子孫遂為士氏,后食邑于范,又為范氏。杜氏、士氏、范氏三氏同宗同源。春秋初年,唐杜國被秦國所滅。公元前687年,秦武公置杜縣,治所在今陜西省西安市的東南部。西漢元康六年(公元前65年),因漢宣帝筑陵于該地,遂改名為杜陵。

      據有關史料所證,杜陵杜氏族人的世居地,在今陜西長安縣東少陵原東南端一帶,此地因世居杜氏貴族,故而在唐朝時期便在該地設置“杜曲”地名。后又因其南設杜固地名,后世便稱杜曲為北杜,杜固為南杜,兩社之杜氏族人史稱杜氏正宗,為杜氏家族的主要組成部分。該支杜氏正確讀音作dù(ㄉㄨˋ)。

      羋姓杜氏

      源于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君主杜敖,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楚國有君主名叫熊艱,號稱杜敖,亦稱堵敖、莊敖。據史籍《史記·楚世家》中記載:“武王卒師中而兵罷。子文王熊貲立,始都郢。文王二年,伐申,過鄧,鄧人曰‘楚王易取’,鄧侯不許也。六年,伐蔡,虜蔡哀侯以歸,已而釋之。楚強,陵江漢間小國,小國皆畏之。十一年,齊桓公始覇,楚亦始大。十二年,伐鄧,滅之。十三年卒。子囏立,是為杜敖。杜敖五年,欲殺其弟熊惲,惲奔隨,與隨襲弒杜敖,代立。”在楚杜敖熊艱被弒后,其族人后裔分散避難,有以先王稱號為姓氏者,稱杜氏、或稱堵氏,后統稱為杜氏,世代相傳至今。

      羋姓杜氏源出杜敖(堵敖),其“杜”、“堵”的讀音皆作tú(ㄊㄨˊ),今音讀作dù(ㄉㄨˋ)亦可。

      獨孤渾氏

      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北魏王朝時期有鮮卑拓拔部獨孤渾氏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魏書》記載,南北朝時北魏政權有獨孤渾氏,為鮮卑拓拔部的氏族部落之一。鮮卑獨孤渾氏,排在鮮卑貴族一百一十姓之末,是代北地區鮮卑族代國舊部。

      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過程中,獨孤渾氏大多改為漢姓杜氏、獨氏、獨孤氏,逐漸融入漢族,是為河南洛陽杜氏。該支杜氏正確讀音作dù(ㄉㄨˋ)。

      姬姓杜康

      源于姬姓,出自黃帝時期的釀酒發明者杜康,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世本》記載,杜氏是黃帝時期的釀酒發明人杜康的后代。相傳,杜康原是黃帝手下的一位大臣。黃帝建立部落聯盟后,經過神農氏嘗百草,辨五谷,開始耕地種糧食。黃帝命杜康管理生產糧食,杜康很負責任。另外一種傳說是:杜康又名少康,夏王朝時期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的第五位國王,

      氏族崇拜

      杜陵杜氏

      據史籍《史記·夏本紀》及其他歷史文獻記載,在夏王朝第四位國王帝相在位的時候,發生了一次政變,帝相被殺。那時帝相的妻子后緡氏已身懷有孕,逃到娘家“虞”這個地方,生下了兒子,因希望他能像爺爺仲康一樣有所作為,所以,取名少康。少年的杜康以放牧為生,帶的飯食掛在樹上,常常忘了吃。一段時間后,少康發現掛在樹上的剩飯變了味,產生的汁水竟甘美異常,這引起了他的興趣,就反復地研究思索,終于發現了自然發酵的原理,遂有意識地進行效仿,并不斷改進,終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釀酒工藝,從而奠定了杜康中國釀酒業開山鼻祖的地位,其所造之酒也被命名為“杜康酒”。在杜康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杜氏。如果杜康是杜氏的得姓始祖,那么杜氏至少也有五千年以上的歷史了。

      該支杜氏正確讀音作dù(ㄉㄨˋ)。

      杜蒯后裔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杜蒯,屬于以先祖官職稱謂為氏。“杜”字作為植物解釋,是中原地區魯、楚國對某一類植物的稱謂,非晉、秦、衛國所據地區的稱謂。在晉、秦、衛國所據地區,“杜”就是牡宰,亦稱灶宰,通“屠”字;“蒯”就是一種專門屠宰犧牲的刀劍。杜蒯,是春秋時期晉、秦、衛諸國掌管膳食和祭祀犧牲的官吏,是官職稱謂,通稱宰夫。后來戰國時期的魏、趙、韓、秦諸國仍以“杜蒯”為內宮宰夫的官稱,歷史上著名的“杜蒯”有數人。在杜蒯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省稱杜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杜氏正確讀音作tú(ㄊㄨˊ),今音讀作dù(ㄉㄨˋ)亦可。

      蒙古族

      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杜爾根基特氏,亦稱德特齊特氏,世居英郭和羅(今俄羅斯托木斯克州)。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Detecit Hala。蒙古族、滿族杜爾根基特氏,在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杜氏、德氏。

      蒙古族杜氏讀音作dù(ㄉㄨˋ)。

      女真族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徒單氏部落,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女真族徒單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禿丹部落。宋、遼時期,女真族徒單氏部落與完顏部、烏濟赫部散居于珠河胡凱山一帶地區(今黑龍江尚志帽兒山)左近之地,后隨金太祖完顏·阿骨打起兵抗遼,成為金國女真諸部的中堅。金哀宗完顏守緒天興三年(宋理宗趙昀端平元年,大蒙古國木亦堅汗窩闊臺六年,公元1234年)農歷1月,金國在蒙古與南宋兩國的聯合攻擊下滅亡,不少女真族人將姓氏改為漢姓以避兵禍,其中的大多數徒單氏族人退回烏喇(今吉林永吉)、蘇完(今吉林雙陽河流域)、黑龍江流域等地生息繁衍,后逐漸變稱為都善氏、圖克坦氏等,還有一些徒單氏族人取諧音漢字改為單字漢姓杜氏、單氏、都氏、圖氏等。

      而后來的滿族都善氏、圖克坦氏,在清朝中葉以后亦多冠漢姓為杜氏,讀音皆作dù(ㄉㄨˋ)。

      滿族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德敦氏,滿語為Dedun Hala,漢義“站”,世居黑龍江流域,后多冠漢姓為杜氏、鄧氏等。

      ⑵.滿族杜魯穆氏,亦稱都嚕氏,滿語為Duru Hala,漢義“模樣”,世居長白山區、黑龍江流域。按后來俄羅斯學者史祿國的調查記錄,都嚕氏族為新、老滿洲共有的姓氏,后多冠漢姓為都氏、魯氏、杜氏等。

      據俄羅斯學者史祿國在《滿族的社會組織》中記載:

      ⑴.滿族杜奇勒氏,滿語為Ducile Hala,這個氏族人口不多,也不知道這個姓氏的含義,世居愛琿地區(今黑龍江黑河),被俄國人稱為“杜切爾”,后來由于哥薩克對他們采取斬盡殺絕的血腥政策,以至于人口非常稀少,后多冠漢姓為杜氏、圖氏。

      ⑵.滿族杜朱氏,滿語為Duzu Hala,為新滿洲部族,人數不多,亦無分支,民國初年多改漢姓為杜氏、朱氏等。

      滿族杜氏讀音皆作dù(ㄉㄨˋ)。

      裕固族

      源于裕固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裕固族,為隋、唐時期的回紇民族后裔之一,信奉藏傳佛教。未婚女子有帶頭面的習俗。裕固族近90%聚居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的康樂、大河、明花、皇城區及馬蹄區的友愛鄉,其余居住在酒泉市的黃泥堡裕固族鄉,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裕固族自稱“堯呼爾”,崇尚騎馬和射箭。據史籍記載,宋朝時期,裕固族先民被稱為“黃頭回紇”,元朝時期稱為“撒里畏吾”,明朝時期稱為“撒里畏兀兒”,清朝時期稱為“錫喇偉古爾”,民國時期稱為“錫喇偉古爾”、“西喇古兒黃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曾一度稱為“撒里維吾爾”。1953年經該民族代表協商,確定以同“堯呼爾”音相近的“裕固”為族稱。經中央人民政府批準,一致稱為裕固族。裕固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漢語、漢文是裕固族共同進行書面文字交際的工具,通用三種語言:甘肅省南部裕固族自治縣西部的裕固族人使用西部裕固語(堯呼爾語),甘肅省南部裕固族自治縣東部的裕固族人使用東部裕固語(恩格爾語),裕固族人還通用漢語。清朝末期至民國初期,裕固族的杜曼氏改漢姓為杜氏,世代相傳至今。

      裕固族杜氏讀音作dù(ㄉㄨˋ)。

      杜姓遷徙

      先秦時期,杜姓主要活動于陜西地區。秦漢時期杜姓已經散播到河南、山西、湖北、四川、山東等地。到了唐朝杜姓在長江南北都有分布,明末杜姓始入臺灣。

      宋朝時期,杜姓大約有54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7%,為宋朝第二十九位大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四川、山東、浙江,這四省杜姓大約占杜姓總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河南、陜西兩省。河北為杜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杜姓總人口的22.7%。全國形成了北方冀魯、西部四川、東面浙江三大塊杜姓人口聚集區。

      明朝時期,杜姓大約有38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41%,為明朝第六十位大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江蘇,這三省杜姓大約占杜姓總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山西、四川、河北、山東,這四省的杜姓又集中了36%。江西為杜姓第一大省,約占杜姓總人口的13.5%。全國形成了東面贛浙蘇、北部晉冀魯、西部四川三大塊杜姓人口聚集區。宋元明期間,杜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不大,但其人口的流動主要由北向東南移動。

      當代分布

      當代杜姓的人口已近520萬,為全國第四十七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41%。在全國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遼寧、湖北四省,大約占杜姓總人口的31.5%。其次分布于山東、四川、廣西、山西、安徽、甘肅、廣東七省區,大約占杜姓總人口的34%。河北居住了杜姓總人口的9.4%,為杜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冀豫魯鄂、川甘、遼寧三大塊杜姓人口聚集區。杜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見圖47)表明:在冀京津、陜晉、內蒙古中部、遼寧大部、吉林南部、山東北端、河南西部、鄂渝北端、寧夏東部、甘肅中部和東部、新疆喀什地區、廣西南部,杜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66%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6%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22.8%,居住了大約38%的杜姓人群。在河南東部、山東大部、湖北大部、皖蘇北部、湖南北端、川渝大部、云南東部、貴外I西部、廣西中部、廣東東南、甘肅南部和西部、寧夏東端、內蒙古西部和東部、黑龍江北部、吉林北部和中部、遼寧東北、新疆西北,杜姓在當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44%一o.66%之間,其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25.7%,居住了大約36%的杜姓人群。

      臺灣地區

      明神宗萬歷年間(1573—1619年),福建、廣東等地的杜姓人開始向臺灣謀生。明思宗崇禎年間(1628—1643年),大臣杜三策曾奉命出使臺灣。之后,杜姓人便有進入臺灣謀生的,至清代始有記載。

      清康熙六十年(1722年),在臺灣苗栗縣墾耕的移民中就有杜姓人。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福建的杜瑞莪、杜鸞成等攜家人遷入臺北縣淡水鎮深奧里墾耕謀生。清嘉慶元年(1796年),福建人杜伯瑞又攜家人進入臺灣淡水鎮硬石里進行墾耕。近代,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前,又有不少杜姓人從大陸移居臺灣。杜姓人多分布臺灣苗栗、新竹、臺南、彰化、臺中地區。

      大陸遷居臺灣

      據《陜西海外人》(侯丹編著,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輯錄資料:杜銓,美籍華人,原籍為今陜西省佳縣店鎮鄉杜家溝,生于1934年農歷二月二十六日。祖父杜重華曾隨愛國人士于右任參加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活動。后來返回佳縣從事地方教育事業三十多年。父親杜衡,是中華民國國民大會憲政研討委員會的召集人。杜銓出生在杜家溝名門富裕家庭。

      杜銓有弟弟杜奎、杜瑜,妹杜筱蘭,新中國成立前均隨父母去臺灣。杜銓生于1934年,大學畢業留學美國,獲威斯康辛大學食品工業博士學位。他曾在美國工作、成家,生有五個兒子,后返回臺灣。大陸改革開放后,他多次表示,要帶在美國出生的孩子們回鄉認祖;他的小弟杜瑜,生于1943年,中興大學畢業后赴加拿大留學,獲得生化博士學位,返回臺灣后自辦電腦公司;他的妹妹杜筱蘭,1935年生,臺灣中學畢業后,赴日本山野美容專修學校學習。1968年,她又到美國紐約市美術學校學習。返回臺灣后,專門從事鉆石檢驗工作。1993年她專程回大陸,為母親實現落葉歸根的夙愿作安排,對故土十分熱愛。

      新中國成立前去臺灣的國民黨官員及各方人士中杜姓甚多,知名者前已述。新中國成立后,也有移居臺灣的杜姓人。

      移居海外

      東南亞東南亞諸國的杜姓人,多是由云南、廣西等地遷人的,以越南北部的杜姓人最早。東晉建立(317年)后,晉元帝任命杜元(杜預后裔)為寧浦(治所在今廣西橫縣南)太守,攜家屬赴任,親近的本族人有的也跟隨前往。

      之后,杜元又調任交趾郡 (治所在今越南河內市西北)太守,家人隨遷。東晉成帝咸和二年(327年),他的兒子出生在郡府,起名杜瑗。杜瑗聰明好學,有父親之風,成年后以才學著名。杜元去世后,其子杜瑗被晉帝任命為交趾郡太守。晉安帝即位(397年)后,調杜瑗任日南郡(治所在今越南廣治河與甘露河匯流處)太守。不久,他又任九德郡(治所在今越南榮市)太守。內地的杜姓人陸續遷入這些地區。

      九真郡(今越南廣治、河靜兩省)太守李遜是交趾的豪強,勢力較大。他想控制交州郡(治所在今廣州),暗使其子率地方勢力阻止晉安帝派的交州刺吏赴任。杜瑗奉命率軍擊敗李遜的父子軍,殺李遜,鏟除了地方勢力,迎交州刺史上任,以功勞被安帝升任為龍驤,又拜其子杜玄之為寧浦(治所在今廣西橫縣)太守。后來,林邑(今柬埔寨)王范胡反叛,攻占了日南、九德、九真三郡,又包圍了交州郡,形勢危急。杜瑗組織軍民反擊,杜玄之也率寧浦軍支援,收復九德郡,乘勝又收復日南、九真,迫使范胡軍退回林邑。晉安帝升杜瑗為冠軍,遷任交州郡太守,并任其子杜慧度為交趾郡太守。杜慧度鎮壓了盧循勾結李弈、李移、李脫(均為李遜之子)等人發動的叛亂,將他們的首級獻于建康,被晉安帝封為龍編縣侯(今越南河內東天德江北岸),之后他又親近劉裕。

      公元前420年太尉劉裕廢晉恭帝建立宋政權后,拜杜慧度為輔國,攻占了林邑。杜慧度被宋文帝封為功勛侯,以交州刺史職領其他四郡太守。隋唐時期,幾位杜姓人去交趾或日南等地做官,還有流放于灌州(今越南榮市)的杜姓人。約至明清時期,越南、柬埔寨的杜姓人已或多或少地分布在東南亞諸國,直至印度。

      阿富汗、巴基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蒙古等國的杜姓人,多從新疆、內蒙古、東北地區徙人。朝鮮、韓國、日本等國的杜姓人多從東北及山東等地遷入;歷代封建王朝通過友好往來或征服這些鄰國時,杜姓人或做官或經商或避難,也有移居四周鄰國者。

      唐朝宰相、文學家、史學家杜佑的族侄兒杜環,在唐玄宗天寶七年(748年)隨軍征伐西域叛亂之國,歸屬安西都護府(公元640年唐太宗置,治所初在今新疆吐魯番東高昌故城)。公元657年,唐高宗在招撫西突厥諸屬部屬國后,將治所移至今新疆庫車縣。公元670年,治所又移入托克馬克附近。其轄境相當于今新疆阿爾泰山以西至咸海所有游牧部落和蔥嶺東西地區,東起銀山,西包括阿姆河兩岸城廓諸國。

      武則天長授二年(692年),又將治所遷回今新疆庫車縣,歸都護、大將高仙芝統一指揮。當時不僅安西都護管轄境內的屬部屬國有叛亂,而且境外的吐蕃(活動在今青海及西藏的大部分地區)、東突厥(今新疆北部偏東)、大食(今阿拉伯的敘利亞、科威特、伊拉克、利比亞等國)等,也不斷侵犯唐朝國土。唐玄宗為保護安西都護府轄地的安全,在守捉(今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設立了前方哨所,派駐了軍隊。天寶九年(750年),高仙芝率大軍越過蔥嶺(今新疆克孜勒開阿爾克孜自治州),經今吉爾吉斯斯坦進攻常東犯唐境的石國(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一帶),滅其國,收歸唐朝所有。又征服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控制了里海以東地區。石國的王太子逃人大食后,向國王哭訴亡國狀,求出兵奪回故國土地。大食國從自身利益出發,派軍東進,高仙芝率唐軍3萬人迎戰,西行軍700里,在恒邏斯城與大食國軍隊激戰,由于地理環境不熟悉,加之軍需供應不上,被大食國軍打敗,部分將士被俘虜,高仙芝帶殘軍退回石國堅守。杜環也是被大食國俘虜的唐將之一。

      杜環等將士被大食軍俘虜后,大食國王未下令殺害,而是予以優待和安置,讓他們(包括杜姓人)向大食軍隊和百姓傳授軍事技術和制造工具等,以表示對大唐帝國友好。杜環是名相杜佑的侄兒,大食國王對其從父仰慕,又賞識杜環的博學多才,欲拜其為官,被辭謝。國王對杜環另眼相待,給予優厚待遇,允許他自由參觀和考察地方民情風俗,屬部或屬國也熱情歡迎和派車送行。杜環學問淵博,又是旅行家,懂得幾國語言,博聞強記。在大食國留住的10多年內,他游歷和考察了今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敘利亞、土耳其、沙特阿拉伯、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埃及、突尼斯、意大利等國,記錄了諸國的疆域、自然風貌、經濟與文化狀況、宗教信仰及鄉土民情等。唐肅宗寶應元年(762年),杜環歷經千辛萬苦,由慕其名望的外國商船船長相助,才從中東由海路回到廣州,受到交州刺史的熱情接待,派車馬護送他回到長安,唐肅宗親自召見,予以安慰和賞賜,晉升了官職,派助手協助他完成《經行記》一書。

    百家姓之杜姓

    杜姓,在《世本》中有杜康作酒的記載,并注為黃帝時人。下面學習啦給大家整理了百家姓之杜姓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百家姓之杜姓 在《世本》中有杜康作酒的記載,并注為黃帝時人。《酒誥》也記載到:酒之所興,肇自上皇。這說明黃帝時期已有杜姓。傳說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上一篇:百家姓之董姓

    下一篇:百家姓之段姓

    精選文章

    • 百家姓之董姓
      百家姓之董姓

      董姓是一個古老的姓,下面學習啦給大家整理了百家姓之董姓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百家姓之董姓 董姓是一個古老的姓,董姓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 百家姓之丁姓百科
      百家姓之丁姓百科

      丁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始祖為丁公伋。下面學習啦給大家整理了百家姓之丁姓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百家姓之

    • 百家姓之狄姓
      百家姓之狄姓

      狄姓是中文姓氏之一,下面學習啦給大家整理了百家姓之狄姓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百家姓之狄姓 狄姓是中文姓氏之一,狄姓來源有八個說法:一

    • 百家姓之鄧姓
      百家姓之鄧姓

      鄧姓是中國新姓氏排行27的大姓(據2013年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布的數據),姓氏發源于今湖北襄陽團山鎮鄧城村,今有鄧城遺址。下面學習啦給大家整理了百

    250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人妻少妇| 免费澳门一级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性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妻| 欧美午夜在线视频| 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97碰公开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云霸高清| 天堂资源最新在线| 欧美另类videosbestsex高清 | 美女奶口隐私免费视频网站| 中文字幕人妻第一区| 午夜无码A级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边打电话边被躁视频| 日韩精品电影在线| 真实乱小说在线阅读| 师尊要被cao坏了by谦野|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91香蕉视频成人| 德国女人一级毛片免费| 亚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好男人影视官网在线www|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 青青青青青免精品视频 | 国产在线精品网址你懂的| 伊人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人妖cd网站| 久久久国产精品四虎| 电影天堂2018| 国产日韩在线观看视频网站| 东北女人毛多水多牲交视频| 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久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人成a在线v网站| 99热精品久久只有精品30| 日韩成人免费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