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如何防范就業陷阱
大學生如何防范就業陷阱
隨著目前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畢業生們對求職、就業越來越焦慮,加之缺乏社會經驗,難免被一些不法分子鉆空子,掉入“求職陷阱”之中。今天,學習啦小編為你帶來了大學生防范求職陷阱。
大學生防范就業陷阱的方法
1、掌握勞動法規和相關政策
求職者在求職前或求職過程中,應主動學習一些勞動法規和相關政策,提高自己的求職素質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2、通過正規渠道求職
求職者在求職時會選擇多種渠道進行求職,而網絡求職已經成為求職者找工作的首選方式,網絡求職一定要選擇政府主辦的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機構的網站、校園網站、知名社會招聘網站或企業官方網站進行求職。
3、多種途徑了解公司背景
在求職者正式進入單位之前,要想方設法增加對企業的了解,以免誤入騙子設下的陷阱。比如:在網上查找該公司的相關信息、是否有求職者在網絡上對該公司欺詐行為進行披露。
4、在接到企業的面試通知時請特別注意
(1)在收到招聘單位的面試邀請電話時,最好再去網站核實一下這個企業的資料;對方如果用移動電話與你聯系,必須索取對方的固定電話,面試前盡量通過對方的固定電話預約面試時間和了解企業信息。
(2)請認真確認面試地點,正規單位招聘一般會將招聘地點設在單位的辦公室、會議室,一些以租用房間作為應聘地點的單位,要警惕;千萬別輕信招聘者在指定的街道或酒店接待,應該自己主動找到招聘單位所在辦公地址或辦事處。
(3)絕大多數招聘單位不會主動派車去接應聘者,應聘時勿與陌生人到偏僻地方,勿將手機等財物借給陌生人,發現被騙應及時報警。
5、拒交任何名義的費用
任何招聘單位,以任何名義向求職者收取抵押金、服裝費、產品押金、風險金、報名費、培訓費等行為,都屬非法行為。招聘單位培訓本單位的職工,也不應收取培訓費。求職者遇到此類情況,要堅持拒交,并向招聘單位所在地區舉報,以確保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6、如遇到單位要求必須體檢才能上崗
請求職者注意:單位如指定某某醫院,此類醫院也不應該是私立醫院或者診所,如遇到此類情況,請求職者不要輕易相信。
7、警惕對待外地上崗
對外地企業或某外地分公司、分廠、辦事處的高薪招聘,求職者千萬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高度的警惕,不要輕信他的口頭許諾,你可以選擇不接受職位,也可以提前到勞動保障部門咨詢并辦理相關的手續,防止上當受騙。
8、謹慎簽訂勞動合同
與用人企業簽合同時,求職者要“三看”:一看企業是否經過工商部門登記以及企業注冊的有效期限;二看合同字句是否準確、清楚、完整,不能用縮寫、替代或含糊的文字表達;三看勞動合同是否有一些必備內容,包括勞動合同期限、工作內容、勞動保護和勞動條件、勞動報酬、社會保險和福利、勞動紀律、勞動合同終止的條件、違反勞動合同的責任等。必須簽書面合同,試用期內也要簽合同。
9、發覺被騙,及時報案
求職者一旦發覺上當受騙,要及時向招聘單位所在地的人社局監察大隊或公安局派出所報案,尋求法律保護。由于勞務詐騙往往涉及公安、工商、人社等部門,求職者應該根據情況選擇最有效的投訴部門,若被投訴對象為合法機構,求職者可以找人社部門;若求職受騙情況特別嚴重、詐騙金額大,可以到公安部門進行報案。
常見的求職就業陷阱
不法企業和個人會打著招聘的幌子,利用求職者急切的求職心態,進行的一些詐騙行為。據悉,不少求職者在求職包括兼職過程中都遭遇過陷阱,如招聘職位與實際職位不相符,要求收取培訓費、服裝費、建檔費等各種名目的費用。在此,列舉最常見的招聘陷阱,希望給求職者提點醒。
陷阱一:儲備人員
不少應聘者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看到一條非常滿意的招聘信息,精心準備后趕往面試現場,而招聘方只隨意詢問幾句,填張表格,再告知一句“回家等通知吧”,從此就杳無音信。其實,這種類型的企業,多數都不缺人,也不急于招聘,他們只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廣收信息,積累所謂的“人力資源儲備”,以備不時之需。
陷阱二:招聘傳銷
傳銷在我國是法律明令禁止的,有的企業卻總想耍把戲、鉆空子。如有的求職者看到這樣的一條招聘信息:招聘電話接線員20名,年齡不限,性別不限,學歷不限,月薪800元。求職者前去面試后都大呼上當。原來,公司要求他們購買一定數量的產品,然后通過電話銷售給其他客戶。用單位的話來說,電話接線員工作就是通過電話聯系客戶,進行產品銷售和推廣。但明白了內幕的人都知道,這就是傳銷。
陷阱三:廣告宣傳
由于網絡的傳播面廣、傳播速度迅速,不少企業開始利用網絡招聘,來為企業進行另一種形式的廣告宣傳。通過長期發布招聘信息,一方面增加企業的“見光率”,另一方面利用可觀的招聘數量,制造一種公司發展迅速、求才若渴的假象。其實,這都是企業假借招聘之名,進行的一些廣告炒作。
陷阱四:逃避破產
如果說有家公司連員工工資也付不起,被起訴后敗訴了,但還在進行招聘,你能相信么?這可不是笑話!這種企業一般拖欠每個員工2~3個月的工資,在試用期內又辭退這些員工。他們往往都承認賒欠工資,并且保證一旦公司正常運轉,立刻償還所欠薪資。但實際上這種做法僅僅是為了分散企業的內部矛盾,使企業暫時逃避破產的危機。
陷阱五:騙取錢財
利用招聘斂財可以說是老伎倆了。直截了當地收費早就被廣大求職者所識破,所以現在的斂財手段就更加隱晦了。比如應聘者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輕松通過面試后,公司要求在上班當天交納300元(其中包括制服費用及各類工本費、押金等)。如若員工離職,這些制服及用品公司不負責回收,理所當然的,那些所謂的押金和工本費用也就回不來了。
陷阱六:高薪引誘
在鋪天蓋地的招聘廣告中,高薪的職位最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除去高層次的技術類、管理類崗位,那些崗位要求低、薪資待遇優的工作,不可否認地對應聘者充滿了無限的誘惑力。但當應聘者真正上崗時,卻發現實際的工資要比招聘廣告上的“縮水”很多。公司會解釋說:這是崗位的基本工資,其余部分都是業績提成。
陷阱七:崗位陷阱
“急招助理、內勤、辦事人員……”不少招聘啟示上都會這樣寫。乍看之下,招聘崗位應該是文職或助理類,不會有人聯想到銷售員、業務員。于是,不少應聘者就興沖沖地前去面試了。直到上班當天,突然發現原來這工作沒有底薪,沒有福利,徹頭徹尾就是一個銷售員的工作,只好大呼上當!有的企業就是玩著文字游戲,把崗位名稱稍稍“加工”一下,就把銷售員“變”成了市場助理,輕松釣來大魚小魚一籮筐。
陷阱八:試用陷阱
“試用期三個月,試用月薪800元,轉正后月薪1500元,另加各類津貼。”這樣的薪資待遇可以吸引不少迫切求職的人們。于是,好不容易通過面試的應聘者們,勤勤懇懇地賣力工作,希望早點熬過三個月的試用期。結果往往是三個月一到,公司隨便編個理由,把他們打發回家了。其實,這些公司就是利用了試用期的用工成本低廉的優勢,鉆了試用期解除勞動關系容易的空子,把短期工當作試用來處理,出最少的錢,用最好的人。
陷阱十:真假培訓
有些單位會在招聘信息上注明“先培訓后上崗”,其實,這些信息中以“培訓為主、上崗為輔”的情況居多。不少企業確實在培訓者中招用了一些人員,但更多的是培訓結束就沒了下文。他們正是利用了政府提供的培訓優惠政策,從政府補貼中獲取利益,不僅僅浪費了求職人員的時間和精力,更損害了國家的財產和利益。
陷阱十一:中介陷阱
委托人才中介公司尋找就業單位不失是一種有效的求職途徑,但應選擇政府主辦的或社會信譽好的大型人才中介機構,一些不知名的人才中介往往設施簡陋,人員不正規的“黑中介”,當求職者交納數目不菲的中介費后,中介方就會列出種種理由來推辭從而騙取求職者的中介費。
陷阱十二:合同陷阱
在合同中,有些單位設置一些模棱兩可或帶有誘惑性的條件,求職者在簽訂合同時一定要仔細閱讀各項條款,慎重簽約,注意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陷阱十三:兼職陷阱
網上經常招聘網絡推廣員、調查問卷打字員、信息回復員等兼職信息,區域不限,只需一臺電腦,每天擁有2—3小時上網時間,即可月賺數千。典型的招聘信息如:“急招兼職,學生、白領、下崗工人均可,無需投資,日結80元/時,輕松在家賺錢”。騙子發布這類信息通常不留電話,只留一個郵箱。如果想要這份工作就給指定的郵箱發簡歷。其實,騙子的郵箱設有系統自動回復。一旦發送郵件,求職者就會收到固定格式的郵件,表示郵寄工作資料需要一定費用,求職者必須往指定賬戶匯款才能開始工作。而求職者一旦匯款,便再無下文。
防范就業陷阱注意事項
本著對求職者負責的態度,我們鄭重提醒求職者:
1、填寫個人簡歷時,請不要在規定的表單以外的地方填寫你的聯系方式,這樣會使所有人都看到你的聯系方式,從而導致不安全的情況發生;強烈建議求職者只留本人聯系電話并保持暢通,勿長時間關機,若非必要最好不留家庭電話。
2、在接到企業的面試時請特別注意:
(1)在收到招聘單位的面試邀請電話時,請務必再上人才網站核實一下這個企業的資料;對方如果用移動電話與你聯系時,必須索取對方的固定電話,面試前盡量通過對方的固定電話預約面試時間和了解企業信息。
(2)請認真確認面試地點,正規單位招聘一般會將招聘地點設在單位的辦公室、會議室,一些以租用房間作為應聘地點的單位,要警惕;千萬別輕信招聘者在指定的街道或酒店接待,應該自己主動找到招聘單位所在辦公地址或辦事處。
(3)絕大多數招聘單位不會主動派車去接應聘者,應聘時勿與陌生人到偏僻地方,勿將手機等財物借給陌生人。發現被騙應及時報警。
3、如遇到單位要求必須體檢才能上崗的,請求職者注意:單位不應當指定某某醫院,而此類醫院也不應該是私立醫院或者診所。如遇到此類情況,請求職者不要相信,并及時與我們聯系,發現被騙應及時報警。
4、拒交各種名義的費用。任何招聘單位,以任何名義向求職者收取抵押金、服裝費、產品押金、風險金、報名費、培訓費等行為,都屬非法行為。招聘單位培訓本單位的職工,也不準收取培訓費。求職者遇到此類情況,要堅持拒交,并向招聘單位所在地區舉報,以確保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5、不輕信許諾到外地上崗。對外地企業或某某外地分公司、分廠、辦事處的高薪招聘,不論其待遇多么好,求職者千萬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高度的警惕,不要輕信他的口頭許諾,一是不去,二是到勞動保障部門咨詢,并辦理相關的手續,否則會吃大虧,被騙工騙錢甚至被人販子騙賣,悔之晚矣。
6、掌握勞動法規和相關政策。求職者在求職前或求職過程中,應主動學習一些勞動法規和相關政策,提高自己的求職素質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7、多種途徑了解公司背景。在求職者正式進入單位之前,想方設法加強對企業的了解以免誤入騙子設下的陷阱。比如:注意招聘單位的營業執照等相關證件;
8、謹慎簽定勞動合同。與用人企業簽合同時,求職者要三看:一看企業是否經過工商部門登記以及企業注冊的有效期限,否則所簽合同無效;二看合同字句是否準確、清楚、完整,不能用縮寫、替代或含糊的文字表達;三看勞動合同是否有一些必備內容,包括勞動合同期限、工作內容、勞動保護和勞動條件、勞動報酬、社會保險和福利、勞動紀律、勞動合同終止的條件、違反勞動合同的責任等。必須簽書面合同,試用期內也要簽合同。
9、發覺被騙,及時報案。求職者一旦發覺上當受騙,要及時向招聘單位所在地的人事局、勞動局監察大隊或公安局派出所報案,尋求法律保護。但由于勞務詐騙往往涉及公安、工商、勞動、人事等部門,求職者應該根據情況選擇最有效的投訴部門,若被投訴對象為合法機構,求職者可以找勞動部門;若求職受騙情況特別嚴重、詐騙金額大,可以到公安部門進行報案.
猜您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