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中立春時節的傳說
傳說這個詞,總為事物增添了神秘的色彩。那么關于立春的傳說你聽過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4節氣中立春時節的傳說,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在很久以前,有一年的立春前,瘟疫四起,使得所有人都傳染上了一種說不出的疾病。
這時,一個老道打扮的人來到了一個村莊,見這出的村民都身染重病,便向南海的觀世音菩薩祈求醫治瘟疫的方法。
道人合眼祈告著,腦海中又出現了靜坐時與觀音菩薩對話的場面:觀音菩薩告訴他,等地氣通時,讓鄉人百姓每人啃吃幾口蘿卜,瘟疫便可自動解開。
瘟疫解了,人們又過上了平靜安樂的生活。
從此,鄉人便在立春這天啃吃幾片蘿卜,以求平安。‘咬春’的習俗也就形成了,持續至今。
咬春
咬春就是立春日吃春餅。在立春這一天,民間習慣吃蘿卜、姜、蔥等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春餅是立春日的主菜,餡主要以蘿卜和豆芽為主。一般來說,把吃春盤、春餅、春卷、春盒,吃生菜,吃蘿卜都叫“咬春”。
打春
唐宋時,有鞭打春牛、送小春牛等,表示勸農春耕和祈求豐收,明清以來,有食青菜、迎土牛、浴蠶種、喝春茶等,具有濃厚的漢族民俗風情和鄉土氣息。民間用草或紙扎春牛,用鞭打之,謂之打春。
結春社
民間游行舞龍,糊春牛,踏春,祭祀社神,并占新春氣候,占風向,望云氣,占歲成。
立春之后,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回升到0℃以上,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已達3℃左右,江南平均氣溫在5℃上下,華南氣溫在10℃以上,而華北地區平均氣溫仍在0℃以下。中國氣候學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的始日劃分為春季開始。我國地域廣闊,位于低、中、高緯度。低緯度一般是指地球表面南北緯度30度間的空間范圍,即30°N至30°S以內地區,包括熱帶、副熱帶兩個熱量帶,是全球太陽輻射和熱量比較集中的地帶。低緯地區,多雨、多風暴、光照足、濕度大,季節轉換時降雨量、風暴等變化明顯。中緯度是指南北緯30度-60度之間的緯度帶,高、低緯度的盛行氣團在這一帶相互交迭,氣旋活動頻繁,季節轉換時氣溫變化明顯。高緯度是指地球表面南北緯度60度到南北極之間的區域,是地球表面接受太陽輻射最弱的地帶。不同的緯度,其氣候有很大差異。
1、立春后氣溫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立春節氣,東亞南支西風急流已開始減弱,隆冬氣候已快要結束。
2、但北支西風急流強度和位置基本沒有變化,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仍然比較強大,大風降溫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氣。
3、但在強冷空氣影響的間隙期,偏南風頻數增加,并伴有明顯的氣溫回升過程。
早起早睡以養肝
《黃帝內經》說,立春開始后自然界生機勃勃,萬物欣欣向榮,這時人們應順應自然界生機勃發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松身體,使情志隨著春天升發之氣而不違背它,這就是適應春天的養生方法。因此,春季以舒暢身體,調達情志為養生方法。
防舊病復發
春天的多發病有肺炎、肝炎、流腦、麻疹、腮腺炎、過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精神病等。對于有肝炎、過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的患者要特別注意調養預防。
不要過早減衣
“春不減衣,秋不戴帽。”立春氣溫還未轉暖,不要過早減掉冬衣。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過早減掉冬衣,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
少吃補品和鹽
立春后進補要適度。春之后的這段時間里,不論是食補還是藥補,進補量都要逐漸減少,與此同時,減少食鹽攝入量也很關鍵,因為咸味入腎,吃鹽過量易傷腎氣,不利于保養陽氣。
多吃韭菜和香菜
春季陽氣初生,飲食的調養除了注意升發陽氣,還要投臟腑所好,應適當吃些辛甘發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食物可選擇辛溫發散的蔥、香菜、花生、韭菜、蝦仁等,少食辛辣之物。
24節氣中立春時節的傳說相關文章:
★ 立春節氣的由來
24節氣中立春時節的傳說





上一篇:立春時節的農諺有哪些
下一篇:2022立春下一個節氣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