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病用藥大全(3)
消化性潰瘍病
潰瘍病的發病機理
在正常生理情況下,胃腸道的防御和攻擊兩種因素處于平衡狀態,防御因子有胃粘膜層屏障、粘液-碳酸氫鹽屏障以及前列腺素的保護作用。攻擊因子有胃酸、胃蛋白酶、十二指腸內容物的返流、藥物、飲料及食物等。各種原因造成的攻擊與粘膜防御機能平衡失調,引起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病是臨床常見病,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胃壁細胞分泌功能及胃粘膜防御功能的深入研究,抗潰瘍藥物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作用于壁細胞的抗胃酸分泌藥和防御因子增強藥已成為治療消化性潰瘍的主要藥物。抗酸藥只處于輔助治療的地位。 臨床表現有以下三大特點
1、屬慢性病,病程長:一般為幾年、十幾年或更長。
2、周期性發作:發作可達數周至數月不等。
3、節律性疼痛,多持續1~2周可更長。
診斷要點
1、上腹部疼痛:是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癥狀。疼痛部位一般在上腹部劍突下,范圍如手掌大小,可為灼痛、鈍痛、脹痛、劇痛,有的則呈饑餓樣不適感,服用制酸藥或吃些食物可緩解。區別點:胃潰瘍疼痛多在餐后半小時到1小時出現,至下次餐前已消失;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多在餐后2~4小時出現,為空腹痛,可持續至進餐后才緩解,疼痛也可于睡前或午夜出現,又稱夜間痛。
2、少數病人無上腹痛,僅有“心嘈”(饑餓樣不適),甚至無癥狀,在發生在量出血或急性穿孔等并發癥時始發現本病。
3、其他癥狀:可有噯氣、泛酸、惡心、嘔吐。
治療
治療原則:以抑制胃酸,保護胃黏膜,抗幽門螺旋桿菌為主。
1、制酸藥
⑴H2受體阻滯劑: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不良反應:可出現頭痛、頭暈、乏力、便秘、腹瀉、惡心、嘔吐、腹痛、皮膚潮紅等癥狀。
⑵質子泵抑制劑
常用的有奧美拉唑、泮托拉唑、蘭索拉唑、雷貝拉唑
不良反應:腹痛、腹脹、惡心、腹瀉、皮疹、頭痛、頭暈等。
注意事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⑶中和胃酸藥
常用的有復方氫氧化鋁片(胃舒平),鋁碳酸鎂片(達喜)
復方氫氧化鋁片(胃舒平)口服,一次2~4片,一日3次(可引起便秘,長期便秘者慎用)。
鋁碳酸鎂片(達喜)口服,飯后1~2小時或胃部不適時服1~2片,每日不超過14片。
質子泵抑制劑
質子泵抑制劑在治療消化性潰瘍癥狀消失方面較H2受體拮抗劑治愈率高而復發率低,是治療潰瘍性返流性食管炎和卓一艾氏綜合征最有效的藥物。
現在臨床上已經應用的質子泵抑制劑有奧美拉唑、蘭索拉唑、泮托拉唑 。 臨床適應癥
①胃、十二指腸潰瘍
②返流性食管炎
③卓-艾氏綜合征
不良反應:有少數曾有惡心、腹瀉、便秘和脹氣等反應。
用法:奧美拉唑20mg、蘭索拉唑30mg、泮托拉唑40mg,艾司拉唑40mg,每日一次,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療程為2~4周,治療胃潰瘍和返流性食管炎療程為4~8周。
2、保護胃黏膜藥
不良反應:較常見的是引起便秘。
硫糖鋁片,口服,一次1g,一日3~4次。混懸液 一次2g(10ml),一日2次。 枸椽酸鉍鉀膠囊,口服 ,一次2粒,一日4次。
磷酸鋁凝膠,口服,一次20g,一日2~3次。
施維舒(替普瑞酮膠囊),口服,一次1粒,一日3次。
3、抗幽門螺旋桿菌藥
常用的有阿莫西林,甲硝唑,替硝唑,克拉霉素,麗珠維三聯(克拉霉素/替硝唑/枸椽酸鉍鉀)
通常需要聯合用藥:
①阿莫西林1g+甲硝唑0.4g+*奧美拉唑20mg,一日2次;
②克拉霉素分散片0.25g+替硝唑片1g+*奧美拉唑20mg,一日2次。
臨床報道95%的十二指腸潰瘍病人和80%的胃潰瘍病人都感染有幽門螺桿菌;而根治幽門螺桿菌感染后,可顯著降低十二指腸潰瘍和胃潰瘍的復發。
十二指腸潰瘍可采用一周三聯抗菌藥之后繼續3周質子泵抑酸藥的治療。如甲硝唑聯合克拉霉素再聯合奧美拉唑1周后,繼續服用奧美拉唑3周。
總之,初發或復發的消化性潰瘍病人,除應用胃酸分泌抑制藥物治療之外,還需聯用抗菌藥物以根除幽門螺桿菌。聯用抗菌藥治療與單用胃酸分泌抑制藥相比的年復發率從70%~80%降至3%。
胃腸病用藥大全(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