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商創業故事大全
這個世界幾乎不合所有人的夢想。只是有些人可以學會遺忘,有些人卻堅持,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溫商創業故事。
溫商創業故事1:溫州商人艱苦創業的故事
他叫李守望,內蒙古自治區溫州商會副會長,內蒙古亞西亞眼鏡公司與內蒙古金色年華娛樂有限公司董事長。 他1969年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市馬嶼鎮的一個農民家庭;他高中畢業就去內蒙古大草原創業。第一年就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現在他已成了千萬富翁,分別經營著眼鏡、服裝、休閑娛樂等不同的行業。在內蒙古自治區擁有內蒙古亞西亞眼鏡公司、內蒙古金色年華娛樂有限公司以及意大利“阿瑪尼”、日本“伊發”等許多世界眼鏡名牌的全國總代理。現在,事業有成的他,將回籠資金榮歸故里,買地辦廠再次創業。
創業之初 苦苦打拼
1990年,高中畢業、年僅21歲的李守望帶著父母東拼西湊的三萬元,與自己的同胞兄弟離開了家鄉,到當時生活環境還非常落后的內蒙古自治區創業,以做眼鏡、鐘表生意為生。
那時候,內蒙古呼市店面租金便宜,李守望靠自己的誠心,說動了內蒙古呼市民族商場經理,一下子包了六間柜臺。有了店面的李守望,馬上雇來6位員工,做起了鐘表、眼鏡生意。每天要起早貪黑,十點鐘下班回到那不足9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繼續磨鏡片,因為當時的鏡片全是手工磨的,所以每晚他都磨到半夜三更,每天睡眠不到5個小時。
而且,每次他都要親自到上海、廣州等地去進貨,坐不起飛機,又舍不得買臥鋪票,只能坐火車的硬座,一坐就是兩天兩夜。晚上,實在困得受不了,就拿報紙鋪在走廊里睡。由于受資金限制,他只能小批量進貨,這就意味他每隔一兩個月就要去一趟。
跟記者提起在內蒙古創業的艱辛,李守望說,只能用“很苦”來形容。但付出就有收獲,在往后短短的四年時間,李守望就有了屬于自己的大大小小20多間店面,員工達到40多位。
幾度改行 酸楚自知
不滿現狀,勇于抓住商機是李守望的商道特點。但幾度改行的酸楚,也只有李守望自己知道。1993年,就在“博士倫”隱形眼鏡非常風靡的時候,李守望覺得自己有那么多間店面,小本經營做不大,于是大膽決定,從事制造隱形眼鏡的行業。因為投資大,他心里明白,風險肯定是有的。
引進國外技術,高薪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從臺灣進材料,不久李守望就做出了質量好的隱形眼鏡,開始創造屬于自己的眼鏡品牌。馬上去聯系北京、上海、石家莊等地的客戶,批發隱形眼鏡,由于價格便宜,價廉物美,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以102元/副的價格每天平均能批出5000副左右。但因為制造隱形眼鏡,要有知識產權與產品專利,李守望只能退出制造隱形眼鏡的行業,開始從事超市批發零售業,經營意大利名牌“阿瑪尼”、日本“伊發”、“蘋果”、“露雪萊”等世界眼鏡品牌的中國大陸總代理,并搞起了批發眼鏡行業。把批發銷售網絡逐漸擴大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現年銷售額2000多萬元。
回鄉辦企 甜蜜榮歸
1995年,李守望又籌集800多萬元資金,在好朋友亞洲摔跤冠軍呼日嘎和著名歌手騰格爾的支持、幫助下,包下了內蒙古自治區當時兩個五星級酒店“內蒙古飯店”和“新城賓館”,做起了娛樂生意。生意經營得非常火爆。現在兩個賓館每天的營業額是12.3萬元,年收入達到3000萬元左右。
溫商創業故事2:7000元起家皮衣作坊到年賺4億
1999年,是陳旺生創業10年的一個結點,也是他人生中最灰暗的歲月。那年,皮衣行業遭遇系統性風險,出現迅速滑坡。一時間,所有皮衣生產企業都像漂泊大海的扁舟,被打入浪底。眼看著產品銷售遇阻,企業迅速陷入虧損,陳旺生急得發起了高燒。畢竟年關將至,彼時的員工工資是年結方式,這意味著要支出很大一筆費用。可錢從哪來?要么借錢堵窟窿咬牙度過,要么遣散員工關門轉行。
一番糾結、痛苦、掙扎過后,陳旺生選擇勇往直前。他找老家拆借到了一筆錢,總算解決了工資問題。2000年春節,200多名員工歡喜過年,只有陳旺生黯然傷神。他深知,若不能盡快轉型東山再起,一切將無法挽回。情勢緊迫下,陳旺生不等出正月,就急急約見了一個人。而恰是此人,成為他二次創業的 “助推器”。
轉型皮草質量至上再創輝煌
香港的春節,處處張燈結彩。長途跋涉的陳旺生在一家咖啡館找到了這位他最想見的人全世界皮草行業華人“第一把手”。那天,那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借給陳旺生2600萬元,甚至連借條都沒有打。因為10年的接觸,彼此已建立了充分的信任。老人除了在資金上的支持外,還建議他放棄皮衣轉做皮草,不僅利潤空間更大,且市場更容易拓展。
只要心不死,再造企業并不難。春節后,老人親自帶著陳旺生去丹麥、芬蘭、美國的皮草批發中心,耐心教授他原材料的甄別技巧,囑咐他不論何時都不要放松對質量的要求。這一切,陳旺生都牢記在心。回國后,他即刻召集員工開會,并組織學習皮草的制作工藝,強調質量意識和品質把關,即在面料上刻意求精,在設計上標新立異,在利潤上力求合理,在服裝上爭創一流。所有的皮毛原料均從國際四大毛皮供應商直接購進,不選其他渠道。因為他深知,質量才是企業的生命線。
二次創業的陳旺生投入了200%的精力,因為他始終告誡自己:只能比第一次更成功。為此,他設立了品質調查制度,即在每件服裝出廠時都附一張“意見卡”,以及時了解消費者的意見和市場動態,為公司抓生產和品質管理提供第一手依據。區別于那些利益至上的商人,陳旺生最大的不同是,無論虧賺都要先把產品做好。在他眼中,簽訂的任何一份合同都是責任,一定履行至最后。絕不會以犧牲品質降低價格來贏得市場份額,相反,近乎吹毛求疵的他對每一個生產線上的員工提出了更高要求“精貂細作”、“裁剪激情”。只要從他手里送出去的服裝,就是品質絕對上乘的一等品,一針一線都精益求精。
如此認真負責的態度,讓公司不出一年便再度贏得廣大客戶的信賴,同時也在企業內部逐步形成一種信用文化,繼而使公司逐漸在國內眾多服裝生產企業中脫穎而出。時至今日,陳旺生的服裝集團已服務國內外70多個知名品牌。未來幾年,他計劃對企業進行更為系統化的管理,不僅要建立一支由專家型經營者組成的團隊,還要構建出實力主義評價制度與業績掛鉤的工資體系,并整理歸納為一套完整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懷揣著對未來的期待,陳旺生依舊如剛創業般激情四射,闊步向前。
溫商創業故事3:2000元到20億溫州人的生意經
吳云前為自己是溫州人而自豪。他說,溫州人從商的很多,這與地域文化有關。在溫州,創造屬于自己的財富才會被人尊敬。如果你整天無所事事、游手好閑,會被大家瞧不起。
很顯然,吳云前早已獲得了人們的認可和尊敬。
如今,吳云前離開大連,把自己一個人派遣到北京。他將其定位為:第二次創業。
吳云前在北京的辦公室位于長安街的高檔寫字樓。我們的采訪,就在那個寬大的、灑滿陽光的大房間里進行。他并不健談,似乎有“選擇性聽覺”。會常常陷入自己的世界里,聽不見你說的話。但是,一遇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又突然變得分外敏銳。也許,這正好與他的生意經相吻合:在他眼中,到處都是錢。關鍵在于如何去發現、如何去賺錢。與己無關的事情,不予考慮。但是,又很善于從旁人漫不經心的事兒中挖掘出賺錢的契機。
2000元創業的故事
吳云前小時候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熱愛學習的好學生。他對正規教育不感興趣,初中畢業后,就不愿意再上學,嚷著要做生意。那時候,家里有一個蛋糕店,做一些點心、月餅之類的甜品,一年也能賺一兩萬。父親的打算是這樣:讀書是上上之策,萬一不行,就回家幫忙經營蛋糕店。可是,吳云前的夢想,不是一個小店這么簡單。他要創業,要到遙遠的地方實現自己的夢。
于是,他跟父親借了2000塊錢,跟另外兩個朋友一起去了青海。那一年,他17歲。
在青海湖邊一個小小的城市,他開了自己的裁縫店。那里沒有百貨公司、人煙稀少。他從蘭州進布料,當了一個小裁縫。第一年,不賠不賺。他覺得這個地方不適合創業,父親回信說讓他再堅持一年。第二年,賺了一萬。于是,他不顧父親的意見,把所有東西全部賣掉,還了父親的2000塊錢,隨后來到大連。
我對他會做衣服詫異不已,問他從小是不是心靈手巧那種孩子。他否認。“我一點都不心靈手巧,比如說電器之類的東西,我從來不碰。如果別人能做,還是交給別人吧!那時候,不過是從一件最小的、別人最不屑做的事情做起。對我而言,那是個開始。” 做服裝生意完成原始積累
1989年,如今矗立著百年城的地方,是一所小學。當時,19歲的吳云前說:我要把學校拆了,蓋成全東北最好的商場。那時候,身邊的朋友以為他在說胡話。從當時到2002年百年城正式開業,中間歷經了13年。
延續在青海開裁縫店的經驗,吳云前在大連開了一個小服裝廠。他說,那個服裝廠的性質跟現在的zara有點像。出貨快,一個星期就能上柜臺,什么好賣再做什么。逐漸的,服裝廠越做越大,生意很好。
可是,吳云前并不滿足。蓋一個購物中心所需的原始積累,這樣一個服裝廠根本不夠。于是,1992年,他把目光投向布料生意。大連是一個海岸城市,做布料批發、紡織品貿易,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做布料生意,比服裝生意賺得要多很多。在有了一定資產之后,吳云前同時進行了兩項投資。首先,因為城市規劃,那所學校搬走了。吳云前在那塊地上投資了30%的股份,成為了第二大股,但是,并沒有控股權。考慮到這一點,再參考那時候北京的酒吧業興旺、上海出現了錢柜。吳云前把二者相結合,在大連開了一個名為“空中布景”的綜合娛樂場所。一層是主題餐廳,二層是KTV。
由于當地消費水平有限,并且沒有形成健康卡拉OK消費的習慣,吳云前的第二個投資失敗了。虧損了5000萬元之后,第一大股宣布退出項目,趁這個機會,吳云前收購了它的股份,把原計劃48層的大樓改成了八層,請著名設計師來打造這個全東北最好的購物中心。他說:“當我看到很多世界頂級品牌因為找不到合適的落腳點,將專賣店開到富麗華和香格里拉時,我看到了機會。我瞄準的,是那些最具消費能力的消費者。”
于是,在大連建市100周年的1999年,投資7個億的百年城破土動工了。時任市長的__對于這個項目有過一個精彩的比喻:大連的瞳孔。2002年,百年城正式開業。
形成明確的商業模式
回顧吳云前的過往人生,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一直處于不斷變化中。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問到他以后還會不會這樣折騰,他說,一旦你形成了明確的商業模式,就不會了。那漫長的歲月,都是在積累。
百年城開業不久,吳云前在二七廣場建成了溫州城,他說,這次他是將目光瞄準了普通老百姓。事實證明,吳云前的這兩個項目都獲得了成功,成為大連為數不多的商業地產行業的贏家之一。“我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吳云前說,“現在大連有些商業地產項目的失敗,原因在于他們不清楚自己的定位,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溫州城取得成功后,吳云前一直在思索公司的下一步棋該如何擺布,最終復制“溫州城”模式、讓溫州城走出大連成為答案。2005年11月,位于長春站前旺角的溫州城開業了,而開業前其店鋪出租率就已達到100%;隨后,位于沈陽太原街附近的溫州城也即將開業。吳云前介紹說,哈爾濱溫州城也在積極選址過程中,讓東北主要城市遍布溫州城成了他連鎖戰略的第一步。 “我們現在非常地踏實,我們知道公司未來該往哪兒走”,吳云前介紹說,“公司將按照東北、華北、山東的區域進行擴張,除東北各主要城市外,天津、北京、濟南、青島都是我們復制溫州城的熱門城市,用10年左右的時間,建設200萬平方米的溫州城模式的賣場,是我們未來的目標。”
在商言商,總結溫州城運作成功的經驗,吳云前認為,前期的選址非常重要,他的原則是“寧缺毋濫”;而之后的規劃功課也必須要到位,因此他所開發的項目均聘請世界頂級規劃設計公司來做;而樹立良好的品牌和形象,做好招商工作,形成整套的后期管理系統他認為都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北京二次創業
在高檔時尚的百年城成為青泥洼商圈的地標后,再復制一個百年城讓它成為城市的新地標是吳云前一直在思索的計劃。2004年年底,打造一個類似上海新天地的復合型、成長型都市街區的規劃方案擺上了他的案頭。
如今,百年匯已經成形。吳云前指著電腦上漂亮的照片說:“這就是我們新的項目。所謂復合型,就是集商住、購物、休閑、娛樂等多種功能為一體;所謂成長型,就是預留出足夠的空間,來不斷填補其功能。”
百年匯之后,吳云前把目標定在北京。他說:“北京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市場規模大,非常適合我們全國性的拓展目標。我把來到北京,定位成二次創業。”
建立服裝產業園區,是吳云前的新目標。“服裝產業是環保型、都市型產業,并且又是時尚產業。巴黎、米蘭、紐約都是服裝中心,北京作為服裝產業重要基地之一,卻沒有形成有規模的服裝基地。在木樨園,有很多我們溫州老鄉。他們手里,有3000多個服裝廠。可是,都又小又破,甚至有很多是違章建筑。我要做的,就是進行一個產業整合,建立服裝基地。我請了新加坡的設計師,用了30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已經有20多家服裝廠搬進去了。”
做生意不怕賠就怕停
吳云前稱自己是一個永不放棄的人。遇到困難的事情,也許會影響心情,但是不會影響決策。他說,“這還是得看個體。有些人可能心理脆弱一些。我看我有些員工,遇到棘手的事情,如果堆了兩三樣,他們就會覺得無法處理、壓力太大。我就不會。就算有再多困難的事情,我永遠是先辦最著急的那一樣,然后剩下做次重要的事情。絕對不會應付不過來。”
“一定要堅持。任何一件事情,只有你自己去做了,才會有感受、有體會。挫折是正常的。做生意不怕賠,就怕停!因為賠了可以賺回來,而停了就意味著賺錢的機會沒了。”
給年輕人創業的建議 現在的年輕人,總覺得目前任何行業都已經飽和,不像以前那么有機會。吳云前非常不同意這種說法。他說:“社會永遠是在進步的,現在的條件絕對會比以前好。就看你用什么角度去看。如果一味抱著這種想法,那還要后代做什么?到他們那一代,豈不是更沒有生意做,更沒有錢賺?
“現在的年輕人沒有吃過什么苦,好吃懶做、眼高手低是最常犯的錯誤。當年,我們出來做生意真是吃盡了苦頭。那時候從溫州到青海,根本買不到火車票,一路都得站著。站得腿都腫了。那時候社會治安也不好,從蘭州買布料,運到火車站。托運,得給托運站的人買煙、說好話。關鍵還要看好自己的貨品,可能你正在卸包的時候,另一個包就沒了……”
從小出來做生意到現在,吳云前覺得在逆境中成長是最鍛煉人的。他非常欣賞李嘉誠的一句話:“前十年,創業非常艱辛,后十年,我進入到了高速發展的階段。”
鍛煉自己的團隊精神和忍耐力,是吳云前所強調的。他說,永嘉學派當年提出的“義利說”,正是溫州人今天經濟活動的寫照。溫州人信奉朋友就是財富,有義就有利。但是,和朋友間的利益并不是直接金錢的交往,而是相互幫助。
比如,在朋友的相互交流中會獲得很多有用的信息,將這些信息變成錢,也就實現了朋友間的利益。溫州人的高明之處就在于找到了中國傳統文化同現代市場接軌的地方。
總結說來,溫州人的特點就是“以勤為本”,他們會堅持做一件事情。他還舉了溫州打火機產業發展的事實來印證他的觀點。他認為,溫州人對生意沒有大小的區分,并沒有北方人所固有的認為小生意不賺錢的觀念,把“小生意做大”,積少即可成多。他還認為,溫州人所特有的“朋友、義氣就是商業”的人脈觀念,也是幫助溫州人成功的重要因素。溫州人不但老鄉之間愿意合作、易于相處;即使到了外鄉,他們的適應能力也很強,能夠很快地融入當地社會,所以才有了今天溫州人遍布世界的局面。
看了溫商創業故事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