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人物事跡(精選7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事跡材料的經歷,對事跡材料都不陌生吧,根據事跡材料的性質,可分為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人物事跡,希望大家喜歡!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人物事跡篇1
康紹忠,男,漢族,1962年11月生,中共黨員,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堅守在農業科學教學一線,組織全國農業工程一級學科研究生教育發展戰略研究和課程體系建設,創建了野外綜合實訓平臺,創新“四融合”高素質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了一大批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他創建了作物節水調質高效灌溉理論與技術體系和旱區流域尺度面向生態的水資源合理配置與調控模式,建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促進旱區水資源高效利用與農業綠色發展。他長期堅持幫扶西北旱區邊遠農村教育,資助建設7所希望小學。曾獲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全國模范教師、北京市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榮譽。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人物事跡篇2
李粉霞,女,漢族,1976年2月生,中共黨員,山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她是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帶頭人,連續四屆參加數控技能大賽,取得全省數控銑工職工組第一名。
她潛心教學,重構課程體系,實施“項目化+思政化+信息化”教學改革,打造有趣、易懂、接地氣的課堂。她因材施教,建立“傳、幫、帶、練”四級培優機制,探索出“分梯次、能力遞進”的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
她注重團隊建設,構建“幫、練、賽、聘”教師培養模式,創建工作室,打造了一支優秀的職業教育創新團隊,開發實訓項目服務企業。曾獲國家級教學名師、山西省勞動模范等榮譽。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人物事跡篇3
9月6日上午,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2022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經過中宣部、教育部邀請教育專家、一線教師、中央主要新聞單位等代表的嚴格審核和民主投票,最終評選出12位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湖北省武漢市旅游學校教師、2018年度“荊楚好老師”馬丹入選。
2018年,楚天都市報“尋訪荊楚好老師”欄目以《武漢“最美援藏教師”組建西藏首個啦啦操隊》報道了馬丹老師的事跡。同年,馬丹獲評“荊楚好老師”榮譽。2019年,馬丹被評為全國模范教師。今年,馬丹成功入選2022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
49歲的馬丹是湖北省武漢市旅游學校的教師。她作為形體課兼禮儀課的教師,在28年的從教生涯中,以“尚禮、塑形”作為教學目標,以“弘禮、塑人”作為教育目標,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優秀學生。自2016年以來,她兩次申請參加“組團式”援藏工作,用無私的愛關心藏族孩子發展,堅持前往海拔4000多米的農牧民學生家里進行家訪,先后資助多名藏族學生完成學業。
援藏期間,馬丹發現很多藏族孩子都有歌舞天賦,只是缺少更大的舞臺和更廣闊的天地。為了挖掘學生的潛能、張揚學生的個性,她創建了一支充滿特色的舞蹈啦啦操隊,為的是將更多的孩子帶上更大的舞臺。三年如一日,她親力親為帶領學生進行舞蹈啦啦操的訓練,功夫不負有心人,2018年7月,馬丹帶領舞蹈啦啦操隊代表西藏自治區第一次參加全國比賽就獲得了冠軍。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人物事跡篇4
楊瑞清,男,漢族,1963年6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行知教育集團總校長、教師。他41年堅持扎根鄉村辦教育,始終踐行陶行知教育思想,走出了一條現代鄉村學校獨具特色的時代新人培育之路。他兩次拒絕進城,創辦的行知小學從一所簡陋破舊的鄉村小學發展成為集幼、小、中和教育實踐基地為一體的集團化現代學校。
他創建教育基地,把鄉土生活作為教學資源,積極探索學生校外活動、勞動實踐、生態教育模式。他堅守鄉村教育一線,只因放不下村里的孩子和自己的教育理想。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師德標兵等榮譽。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人物事跡篇5
“孩子的成長,就是我的成就”
教師是一個溫暖的字眼。許多教師在崗位上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用愛心、知識、智慧點亮學生心靈。
2000年,當李粉霞教授第一次走進山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面對的是不少缺乏信心的孩子。她就暗暗下定決心,要讓他們重拾自信,找到自我價值。
于是,李粉霞把大量的時間都留給了學生。早上跑操,跑在班級隊伍最前面的是她;晚上自習,坐在教室最后面的是她。她細心觀察著學生的一舉一動,了解著他們的日常點滴,給予他們溫暖與力量。“好好學習,掌握更多實用技能,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可能,這里就是夢想起航的地方。”李粉霞常常這樣激勵學生。
“誰愛孩子,孩子就會愛她,只有用愛才能教育孩子。”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鐵門關市第一幼兒園教師孫怡從事幼兒教育22年來,用愛心呵護近千名孩子,用愛心溫暖著孩子們幼小的心靈。
在教學中,她仔細琢磨研究各年齡段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努力把自己全部的愛心、耐心、細心傾注到每一個孩子身上;她堅持以孩子為主體,以孩子的終身成長為前提,讓孩子能跳一跳摘到屬于自己的那顆果實。
幫助殘障孩子打開封閉的心靈,支撐起他們生命的尊嚴與生活的希望,是上海市浦東新區特殊教育學校校長周美琴努力的方向。
周美琴將“康復訓練”與“文化學習”并重,構建起適合聽障、智障、腦癱三類殘障孩子發展的教育體系。在老師們的指導下,越來越多的孩子學會了自己照顧自己。
“挫折時,我感受著無盡的關愛。逆境中,無數雙手將我扶持……”學校一名學生畢業時寫下這樣的詩。周美琴說:“孩子的成長,就是我的成就。”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人物事跡篇6
馬丹,女,漢族,1973年4月生,中共黨員,湖北省武漢市旅游學校教師。她作為形體課兼禮儀課的教師,在28年的從教生涯中,以“尚禮、塑形”作為教學目標,以“弘禮、塑人”作為教育目標,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優秀學生。
自2016年以來,她兩次申請參加“組團式”援藏工作,用無私的愛關心藏族孩子發展,堅持前往海拔4000多米的農牧民學生家里進行家訪,先后資助多名藏族學生完成學業。
她始終注重挖掘學生的潛能、張揚學生的個性,創建了一支充滿特色的舞蹈啦啦操隊,帶領學生走上全國舞臺。曾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模范教師等榮譽。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人物事跡篇7
“就算吃得千般苦,也要把孩子教出來”
“學習陶行知,到艱苦的鄉村教書辦學。”1981年五四青年節,即將大學畢業的楊瑞清敲開了校長室的門,表明了自己的決心。
楊瑞清帶著滿腔熱情來到了江蘇省江浦縣(現南京市浦口區)一所村辦小學——五里小學。當地有句順口溜:“黑屋子,土臺子,一排矮房破樣子,里面坐著泥孩子。”
“就算吃得千般苦,也要把孩子教出來。”楊瑞清說。初來五里小學,楊瑞清就對學情進行調研:全村9個學段357個學生,小學階段平均留級1.27年。輟學也是常有的事兒。一個小女孩因為要幫忙做農活而放棄了學業,楊瑞清就一遍遍家訪,甚至放學后一邊幫做農活,一邊幫孩子補課……“五里小學來了一位好老師”很快就在村里傳遍了。
兩度放棄進城機會,開設行知實驗班,提倡“小學不留級”……41年過去,村小已經發展成為現代化教育集團。如今,已是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行知教育集團總校長的楊瑞清依然在鄉村教育事業上前行。
和楊瑞清一樣,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第一中學校長楊明生,長期堅守原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革命老區。任教38年來,楊明生從未離開過三尺講臺。隨著年齡增長和長期勞累,他患上了多種疾病,但始終堅持著,每天總是第一個來到學校,最后一個回家。
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明花學校教師安文軍就像一顆螺絲釘,哪里需要就堅守在哪里,30年先后輾轉4個鄉村學校。每到一處,他都腳踏實地,潛心治學,用真心待學生。“癡心一片終不悔,只為桃李競相開。”安文軍說,“看到滿臉稚氣的孩子變得成熟、懂事、愛學習、有理想時,就特別幸福!”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人物事跡(精選7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