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先進事跡【五篇】
事跡材料以先進對象的先進事跡為主要內容,以敘事為主要表達方式。事跡材料所要體現的先進對象的先進思想、精神,特定的時代特征都要通過敘事予以展現。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先進事跡,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先進事跡篇1
余海龍作為空軍唯一的基層代表,參加了古田全軍政工會,當面聆聽殷切教誨。
作為所在部隊的優秀帶兵人,余海龍的全面素質有目共睹,自己和戰友們真正學深悟透了嗎?六連的兵在關鍵時刻都能成為黃繼光那樣的戰士嗎?英雄連隊在未來戰爭中還能敢打必勝嗎?
面對戰士們期待的眼神,余海龍覺得重任在肩:“指導員的第一身份是黨代表,第一責任是傳播黨的聲音。只有武裝好官兵的頭腦,才能播撒下信仰的種子。”
基層官兵理論底子薄,又擔負戰備訓練任務。針對這一實際,余海龍除了組織官兵系統學習系列重要講話外,重點開展“每日一句話”學習活動:早操集合,組織官兵集中學習一句講話;晚上點名,抽查官兵學習效果,組織談心得談感想。
黨的創新理論要有吸引力,就要與官兵關心的熱點問題緊密聯系。余海龍常常采取軍營微懇談、話題微討論、理論微解析等互動方式,與官兵共話“一帶一路”“反腐”“精準扶貧”等熱點話題。
面對軍改后人員分流的問題,許多官兵存在“不愿離開英雄連隊”“骨干分流會影響連隊建設”等顧慮,余海龍及時組織“改革轉型面前,我們應該怎么干”的主題懇談會,引導官兵回顧空降兵組建時骨干來自五湖四海的史實,認清自身存在的問題,從而摒棄“小九九”,支持改革的“大棋局”。
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先進事跡篇2
余海龍在六連的第一堂光榮傳統課,就走了麥城。那一堂課,余海龍作了精心準備,奇怪的是官兵們聽得很認真,反應卻平淡。事后,一名老兵悄悄告訴他:“指導員,認真聽講是六連官兵的基本素養,但你講的內容我們都聽過了,而且你說黃繼光是右大腿被打斷,應該是左腿。”
“如果連基本的史實都沒有核實清楚,講傳統又怎能深入人心呢?”余海龍打起背包,搬進了“黃繼光班”,沉下心來學習了解連隊的英雄事跡。他漸漸懂得,正是黃繼光“舍身堵槍眼”的英雄壯舉為連隊注入的那股血性,才是官兵時刻保持沖鋒姿態的精神之源。
找準了源頭、理清了脈絡,余海龍開始搭建“有形”的“精神之階”。“新官上任”的他沒有急著燒“三把火”,而是扎扎實實續好六連的基因血脈:每當新干部報到、新兵下連,都要上好尋根塑魂“第一課”,組織參觀連隊榮譽室、與黃繼光銅像合影、在連譜上簽名、學唱黃繼光之歌、觀看電影《上甘嶺》、點名呼點“黃繼光”集體答“到”,讓官兵一進門就打下英雄烙印。
四川籍戰士程強,那個在汶川地震后部隊回撤時高舉“長大我當空降兵”的男孩,18歲時入伍來到六連。如愿當上空降兵、進入“黃繼光班”、參加預提士官集訓……軍旅途中的順利讓程強飄飄然,逐漸放松了要求,訓練成績一度下滑。
余海龍得知后,把程強拉到連隊榮譽室黃繼光銅像前。“老班長直到犧牲都保持著沖鋒的姿態,六連人不管在何時何地,都不能丟掉這個光榮的傳統。”一番話說得程強低下了頭。
從那以后,程強嚴格要求自己,刻苦學習訓練,憑借過硬素質當上了“黃繼光班”副班長,兌現了“長大后就成了你”的諾言。 一段時間,網上出現抹黑英雄黃繼光、邱少云等論調,對六連官兵觸動很大。“精神的高地我們不去占領,敵人就會去占領,必須打好輿論主動仗,守住網絡‘上甘嶺’!”余海龍結合“我們和英雄在一起”網絡名人進軍營、《三八線》劇組走進英雄連、參與拍攝《真正男子漢》等活動,打響“保衛英雄”的主動仗。
余海龍還在連隊成立創客團隊,以“弘揚英雄精神、爭當英雄傳人”為創作主題,制作推送微電影、宣傳片和動漫作品。他們創作的《渴望光榮》《模范的連隊,英雄的傳人》等原創MV一推出,網絡點擊率就達數百萬次,原創歌曲《寫封信給黃繼光》獲全軍第九屆戰士文藝獎一等獎,讓官兵找到了實實在在的榮譽感,也讓社會大眾更多地了解英雄連隊、英雄傳人。
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先進事跡篇3
在六連,官兵們最佩服余海龍的,不是他體貼關心戰士,不是他把思想教育講得深入淺出,而是他過硬的軍事素質。
作為一線帶兵人,余海龍努力學軍事、學指揮、學科技,率先在全空降兵部隊成為“兩個行家里手”。日常訓練,他不厭其煩地練動作、摳細節;體能考核,他和小自己10來歲的戰士比速度、拼耐力……還是在空降兵某師改革前,在全師200多名營連職干部和優秀班長參加的“四會”教練員比武中,余海龍一舉奪魁。
2016年4月,六連赴西北高原進行實戰化訓練,不少戰士出現高原反應,訓練質量徘徊不前。余海龍帶著支部“一班人”,組成試訓“第一班”,率先完成高原5公里武裝越野、20公斤負重往返跑等課目試訓。在整建制高原跳傘試訓中,余海龍和連長劉堃帶隊跳出機艙,摸索出一套在缺氧、大風等不利條件下高原跳傘組訓實跳方法,為兄弟部隊普及高原跳傘蹚出一條新路。
在余海龍的影響帶動下,“當兵就當能打勝仗的兵”成為全連官兵的價值取向。戰士汪文博新兵跳傘時小腿骨折,打著石膏分到六連,一直擔心拖連隊的后腿。余海龍到衛生隊看望他,“進了六連門就是六連人,連隊不會放棄任何一個戰士。”
汪文博傷好后,余海龍為他量身定制訓練計劃,汪文博的訓練成績突飛猛進,先后在師(旅)組織的兵王爭霸賽、“三手”評選中,榮獲“兵王”“戰術標兵”“神槍手”等多種稱號,成為一名全能型特戰尖兵。
3年來,六連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優秀官兵,“黃繼光班”兩任班長鄭瑞宇、李鵬超雙雙作為優秀士兵保送入學,戰士劉毅帶傷比武榮獲特設的“戰斗精神獎”,先后有3人榮立二等功、10人榮立三等功、1人獲得全軍優秀士官人才二等獎。
余海龍,正在用自己的努力,傳承著英雄部隊的紅色基因。
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先進事跡篇4
1995年的高考季結束以后,何賢達開始跟著朋友前往廣東打工,2年離鄉背井的生活讓他對未來產生了迷茫,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是這個時代許多年輕人的主要問題之一。直到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縣武裝部的預備役民兵訓練時,何賢達才明白,自己果敢堅毅的性格很適應軍旅生活,或許成為一名人民子弟兵才是自己最好的歸宿。就這樣,何賢達入伍成為了一名炊事兵。
入伍后,何賢達常自嘲自己“平平無奇,愚笨憨厚,可能要當一輩子火頭兵了”嘴上雖然這么說,但私底下的何賢達卻非常努力。何賢達入伍前就擁有非常厚實的電氣知識基礎,入伍后又經常趁著空余時間學習導彈部隊的相關知識,隨著學習內容的不斷覆蓋,何賢達入伍沒多久便被調去做了一名轉載號手。
成為了轉載號手后,何賢達又希望自己能夠成為發射導彈的號手,當了發射炮手后,又想成為指揮發射單元的指揮員。就這樣,何賢達持續拓展自己的業務知識,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對待工作,最終達成了自己的目標,成為了一名優秀的發射單元指揮員。何賢達常將自己比作一塊生鐵,需千錘百煉之后方成精鋼。可以說他的一生就是部隊基層士兵埋頭奮斗的縮影。
入伍二十三年以來,何賢達憑借著自己的努力一次次的榮獲殊譽。他曾連續三年被評選為優秀士兵,也曾榮立過個人三等功兩次、個人二等功兩次以及一等功一次。獲得過的各類榮譽稱號更是不勝枚舉。
如今的何賢達早已不是當初那個懵懂青澀的“火頭兵”了,作為導彈部隊的專業性技術人才,何賢達將自己的技術經驗匯總,編撰了一本共計一萬余字的《特裝維護保養操作規程》為導彈部隊的許多新兵理清了諸多問題的頭緒。
值得一說的是,何賢達非常擅長與基層戰士溝通,用連里指導員的話來說就是“他非常善于用年輕人的方式與年輕人溝通”。訓練或演習時,他是嚴厲肅穆、一絲不茍的何老班長。私下生活里,他又是和藹謙遜,讓戰士們如沐春風的何老哥。對于帶班訓練,何賢達總是主張“訓練起來像老虎、平時關心像父母”。
為了能夠帶好自己的戰士班,何賢達充分了解了每一名戰士的性格和理想,并且把這些事情記錄在自己的記事本里,也正因為如此,每當戰士們出現問題時,他總能又快又準的解決問題。
翻開何賢達的軍旅履歷,他金燦燦的成就和榮譽幾乎從他入伍時起便一直延續到現在。他的一生平淡卻不平凡,這名其貌不揚的共和國衛士,總是能在最不起眼的地方,給別人一個巨大的驚喜。
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先進事跡篇5
入伍以來,何賢達始終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夜以繼日地學習專業知識,加班加點苦練武器操作技術,較快地成長為一名精通發射、轉載、地測、液壓等專業操作多面手。他最先接觸的是轉載專業,經過2年的刻苦訓練,被戰友稱為"一吊準"。1999年國慶閱兵中,何賢達圓滿完成了受閱導彈的轉載任務,受到上級首長的高度評價。他業余自學地測發控專業,2000年8月,部隊赴某地執行訓練發射任務,在地測發控號手選拔中,他以第一名的成績入選。幾年來,由于他技術扎實、素質全面,先后40余次為軍委和總部首長進行實裝操作匯報表演。
何賢達認真研究武器裝備的性能和原理,取得了大量有價值的成果。2001年,他在生產廠家接收裝備時,獨自完成了多臺主戰裝備的開箱檢查,為了將自己的經驗總結出來,他編寫了1萬多字的《特裝維護保養操作規程》,并在部隊得到推廣。某次任務中,他根據上級要求,編寫了《轉載后測試規程》、《地測號手操作注意事項》等操作規程,為某型裝備的訓練發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何賢達還非常注重鉆研裝備操作原理,經常向來部隊授課的專家、教授請教維修技法。通過長期實踐,總結出"指示燈狀態快速識別"、"模飛數據快判讀"等一系列維修方法。2008年3月,在裝備驗收過程中,他針對某系統存在的芯片讀寫故障,經過十多天的認真分析,成功排除故障。在他的建議下,部隊對同類裝備顯示裝訂板進行了改進,進一步提高了某型裝備的可靠性。他先后參加重大軍事行動十余次,研制出瞄準三腳架夜間照明裝置、彈心指示器精確定位裝置等4項科研革新成果,并為部隊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操作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