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會議發言稿(2)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會議發言稿
【思想宣傳范文】四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是我們黨歷史上第一次專門研究法治問題的中央全會。全會通過的《決定》是我們黨第一個全面論述和部署法治建設的歷史性文件。就這一點,已經顯示了這次全會的特殊性。為更好地把握全會精神,應該從歷史和現實角度認識它的特殊歷史地位。
(一)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是我國國家治理和法治建設的重要里程碑
法治屬于國家治理范疇。它不僅是政治體制的重要內容,而且涵蓋其他體制和整個社會經濟活動。法治涉及許多法學和法律問題,看上去跟法關系最近,實際上,它與國家治理制度和治理方式有著必然聯系,與政治關系更近。十八屆四中全會并不是單純從法學角度談法治,而主要是從政治和國家治理角度談法治。所以,要認識十八屆四中全會的特殊歷史地位,應該了解新中國國家治理的沿革和法治的發展進程。
毛澤東治國時沒有用過現代意義上的法治概念。在毛澤東時代,除了1954年制定的《憲法》外,只有1950年頒布的《婚姻法》和《土地改革法》。50年代后期曾準備制定《刑法》等法律,但也沒有落實。據此,有人說那時的國家治理方式是人治。因為按照他們的觀點,治國方式無非兩種,要么是人治,要么是法治,兩者必居其一。既然沒有法治,必定是人治。但是,他們無法解釋,在那個沒有法治的年代,除了時期外,大部分時間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社會穩定,犯罪率低,社會秩序和社會風尚比現在好得多。可見,簡單地把毛澤東時代的國家治理說成是人治,好像說不通。實際上,毛澤東時代是一種獨特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方式,既不同于傳統的人治,又不同于現代的法治。我考慮了一下,那時的國家治理大致有這樣幾個特征。一是實行人民民主專政,通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的方式治理國家。二是實行黨的一元化領導,通過龐大的組織體系和網絡治理國家、管理社會。三是實行政策治國,通過制定和實施黨和國家的政策來達到治理目標。四是依靠行政法規治國,以彌補法律的空缺。五是實行意識形態治國,通過意識形態的教化和控制,改造人的思想,形成社會秩序。六是實行社會高度組織化,把每個人都納入單位這個社會管理的基礎單元,通過單位管人。七是治國先治黨、治黨先治官。此外,還有兩種非常規的治理方式,一個是在特殊時期參與國家治理,如建國初期和前期。
現在建設法治國家,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個歷史性進步。但是,如何對待毛澤東時代我們黨治理國家的經驗和教訓,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須知,黨的有些傳統治理方式在今天還發揮著作用。我們現在搞法治、改革國家治理,不應該切斷歷史,更不能否定歷史。要在繼承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歷史經驗基礎上,從當代中國的國情出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還應看到,盡管法治是現代國家的主要治理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治理方式。我們在強調法治時,不能忽視歷史上行之有效的其他治理方式。
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提出法制理念,也不是就法制談法制。他提出搞法制,首先是基于對慘痛教訓的深刻反思,更重要的是考慮到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要求。他在1980年講的《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一文,就是從改革國家治理制度的角度,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當時說的法制是制度的制,而不是治理的治。其側重點是法律體系和相關制度的建設。上世紀80年代,我們集中力量修改了憲法,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初步解決了無法可依的問題,并加強了政法系統建設和制度完善。他還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方針。鄧小平把法制建設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目的是把國家治理建立在法律化、制度化基礎上??梢?,鄧小平是改革國家治理制度、建設法治國家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隨著上世紀90年代市場經濟發展,社會轉型加快,國家治理面臨著更加復雜的新情況。江澤民在1996年第一次提出依法治國的理念,用法治代替了法制。黨的十五大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和任務,把依法治國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又把這一治國方略寫入憲法。這是我們黨對國家治理和法治建設認識的一個飛躍。它表明,法治不僅僅是一種治理手段,而是完善國家治理制度的一個重要內容,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價值追求。經過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到。我們黨的依法治國思想逐步豐富起來。法治也成為黨和人民治理國家的共識。在實踐中,法治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取得了明顯進步和成就,已經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和相關制度。
黨的后,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法治問題。他在一系列講話中,從治國理政的高度,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依法治國思想。他提出建設法治中國的重要思想,強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高度重視法治問題。他提出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的重要思想,強調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首先是依憲執政。他提出黨的領導是法治建設根本保證的重要思想,強調要不斷提高黨領導法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他提出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重要思想,強調把他律和自律結合起來,使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他提出“三位一體”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思想,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他提出法治建設的新方針是“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他提出依據黨內法規治黨管黨的重要思想,強調完善黨內法規體系,提高黨內法規執行力。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總結改革開放30多年國家治理和法治建設的經驗,針對依法治國實踐中的突出問題,在習近平關于依法治國新思想的指導下,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理念,并對建設法治中國做出了“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系統回答了我國法治建設的一些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把我們黨對法治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全新水平,開啟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新階段??梢孕蜗蟮卣f,鄧小平打造了中國法治建設的1.0版、江澤民和胡錦濤打造了法治建設的2.0版,十八屆四中全會是開始打造法治建設的3.0版。
現在媒體對《決定》的地位有各種評價。有的說它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宣言書,有的說它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路線圖。這些表述很形象,但還不太準確。宣言書忽視了實踐性和操作性。路線圖又忽視了理論性和政治性。準確的評價應該是,《決定》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綱領。這個綱領包括兩個層次:一方面,它是建設法治中國的政治綱領。一方面,它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綱領。
從政治綱領看,《決定》首先闡述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治國總方針,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總目標和基本原則。這不是法學家能回答的問題,而是政治家回答的問題。只有從理論上政治上講清這些問題,才不至于走偏方向,才能設計好法治改革的路線圖。《決定》的第一部分和第七部分,就是講法治建設中的政治問題。
從行動綱領看,《決定》按照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開司法、全民守法的總要求,分別在第二、三、四、五部分,對完善立法體制、建設法治政府、促進司法公正、落實全民守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做出了工作部署。第六部分專門講了法制隊伍建設問題。這就設計了一幅完整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路線圖。
習近平總書記是一個政治家。他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歷史責任感,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和戰略眼光,是思想開放、勇于進取、善于謀略、敢于決斷的領導人。國外評價他是繼毛澤東、鄧小平之后中國第三個最具權威和魄力的政治領袖。他主政以前,已經對如何把好中國這艘巨輪的舵把子有了充分思考和準備,對如何治國理政已經成竹在胸。他當選總書記后會見新聞記者時的講話,突出強調了兩個字——責任,即對民族的責任、對人民的責任、對黨的責任。這種歷史責任感決定了他的兩大政治抱負:一個是要重新振興中國共產黨,保證社會主義紅色江山不變顏色。一個是帶領人民走出改革發展的困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習近平主政以后,根據他的政治抱負和治國戰略,按照膽子要大、步子要穩的策略思想,迅速進行布局,大刀闊斧、雷厲風行地開展工作,很快開創了新局面。面對復雜局面,如何開局,需要選準切入點,找到一個解決矛盾的總抓手。習近平選擇的切入點是從嚴治黨。以反腐敗、正黨風為突破口,老虎蒼蠅一起打,進行全黨整風,起到了一石三鳥的作用,很快提振了民心,震懾了官場,樹立了權威。他治黨的著眼點是改變積弊已久的從政環境和政治生態,為形成政治新常態打下基礎。習近平選擇的總抓手是全面深化改革。通過改革,打開僵局,尋求突破,引領和推進各項工作。習近平擔任總書記后外出視察的第一站選在深圳,重走鄧小平南方談話之路,展示改革形象,吹響全面深化改革的進軍號。一年前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改革進行“頂層設計”,做出戰略部署。同時,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和六個專項小組,對改革進行具體設計,拿出施工圖,并強有力地推動改革一步一步展開和落實。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年來,關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討論很熱烈。但學者們的見解和政治家的認識是有差距的。習近平認為,國家治理體系就是在黨的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方面的一整套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和法律法規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的能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就是改革不適應實踐要求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使國家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就是增強按制度按法律辦事的意識,善于運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國家。
可見,法治建設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和重要內容。沒有完善的法治就談不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建設法治中國的目標和任務,把推進依法治國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法治對改革具有重要的引領和保障作用。沒有法治引領,改革就于法無據,缺乏合法性。沒有法治保障,改革就會出現隨意性,無法實現穩定有序推進。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在法治軌道上進行。四中全會強調的“三個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個完整的逐次遞進的戰略思考和戰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到2020年的總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依靠全面深化改革,而全面深化改革又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梢?,四中全會做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定和部署。
【思想宣傳范文】五
十八屆四中全會最重要的理論創新成果,就是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并對它做出了初步論述和概括。這條道路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綱,是貫穿《決定》全文的一條紅線,是四中全會精神的靈魂和精髓。學習和貫徹四中全會精神,搞清法治改革的具體舉措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抓住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個綱。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綱舉目張”。
(一)為什么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習近平多次強調,道路決定方向,道路決定命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首先要從政治上解決走什么樣的道路問題。如果道路不對,就會走偏方向,甚至南轅北轍,犯顛覆性錯誤。
近些年,法治是一個熱點問題。有些學者單純從法學原理出發講法治,往往缺乏政治上的正確性。在我國學術界,法學是受西方影響最大的學科之一。因為過去中國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法學,所以只能引入西方法學。可以說,西方法學是中國法學的親老師。因此,中國法學界對法治的理解與西方學者沒有本質的區別。有些人認為,法治是“普世價值”,現代法治應該遵循共同的原理和規則,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模式,不應該強調中國特色,不應給它賦予意識形態色彩,更不應該動不動同政治掛鉤。這種思想在我國流傳甚廣、影響很大。
我們搞法治,當然需要學習和借鑒西方法治文明的成果。這是沒有疑義的。但是,法治是一個歷史范疇,不是脫離特定社會制度的抽象的一般的東西。西方的法治是建立在西方經濟政治制度基礎上的。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而且具有不同于西方的歷史文化傳統。簡單地移植西方法治文明,會產生“橘在淮南為橘,在淮北為枳”的水土不服現象,會像人體器官移植那樣,產生排異性。如果用西方法治文明來改造我們的政治制度,更是削足適履、本末倒置。既然我們的改革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那么就不能照搬西方的法治模式,只能走自己的法治道路。在道路選擇上,不能僅著眼于學術,更要著眼于政治。
對于走什么樣的法治道路問題,習近平在四中全會講話中明確回答,要“向國內外鮮明宣示我們將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就和經驗的集中體現,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唯一正確道路。在走什么樣法治道路問題上,必須向全社會釋放正確而明確的信號,指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正確方向,統一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認識和行動。”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基本
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認識的豐富和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當代中國發展的一條總道路。在這個總道路之下,我們黨還提出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以及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等等。這次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決定》第一部分集中論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包括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基本原則三個方面。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理論指導,即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納入指導思想,在黨的正式文件中這是第一次。它是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第二個層次是政治上的指導方針。即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念并把它作為法治建設的目標,這是第一次。這個法治體系有五個子系統。一是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二是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三是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四是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五是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把黨內法規體系納入法治體系,是一個創新,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把依法依規治黨和依法治軍納入依法治國的總體戰略之中,是黨治國方略的一個新布局,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戰略舉措。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要求是“三位一體”和“一個實現”。一是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二是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三是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五條基本原則。一是堅持黨的領導。二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三是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四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五是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這些原則非常重要,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重要內容,又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遵循。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最關鍵的是方向一定要正確,政治保證一定要堅強有力。這就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這三方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
第一,必須堅持黨的領導。論證并闡明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核心問題。因為按照國外政治學理論和法學原理,規定一個政黨對國家的領導地位和對法治的領導,是說不通的。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首先從理論上和實踐上打破這個“魔障”,解開這個扣子。首先,要從政治上講清,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而共產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社會主義,當然就談不上社會主義法治。其次,要從法理上講清,黨的領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文規定的,黨領導人民依法治國是憲法賦予的權力。否定黨的領導是違反憲法的。再次,要從實踐上講清,黨的領導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障。在中國這個一個處在社會轉型期的多民族的近14億人口的大國,離開共產黨的領導,不僅法治不能實現,而且會天下大亂。正如習近平所說,堅持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對于這一點,要理直氣壯地講,大張旗鼓地講,做到正本清源、以正視聽。
第二,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法治是建立在特定社會制度之上并為其提供服務和保障的。沒有超越具體社會制度的一般法治模式。我們要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上,并為這個制度服務的。因此,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政治底線。在這個底線之上的可以改,而且要堅決改,觸及這個底線的不能改,而且要堅決守住。
我們必須堅持的制度包括三種類型。一是堅持中國的國體。所謂國體就是國家的階級性質和政治性質。《憲法》第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確定中國的國體。有些人對此提出疑義,認為講人民民主專政是階級斗爭思維,不符合現代民主、法治理念,甚至把專政和專制、專權聯系起來。前段時間,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發表了一篇題為《講人民民主專政不輸理》的文章,引起了一場爭論。應該理直氣壯地講,人民民主專政是《憲法》確定的國體,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根基,是不能動搖的。二是堅持中國的政體。所謂政體就是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稇椃ā芬幎?,我國的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西方法治的制度基礎是“代議制”民主和“三權分立”的權力架構。中國的法治是建立在“議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基礎上的。三是堅持中國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這包括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自治制度,以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上述制度,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前提和基礎。我們可以根據法治建設的要求來完善這些制度,但決不允許改變這些制度。
第三,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指引。四中全會第一次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概念,并對這一理論的基本框架和主要觀點做出了概括和闡述。但是,我們還沒有形成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決定》指出,要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同改革開放相適應,總結和運用黨領導人民實行法治的成功經驗,圍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進法治理論創新,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依法治國提供理論指導。同時,《決定》還要求,用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指導,加強法學基礎理論研究,逐步形成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為依法治國提供學理支持。構建這兩個層次的理論體系,還需要注意三點:一是如何學習和借鑒國外法治理論、法治實踐和法學理論的有益成果。二是如何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在法治問題上我們不能妄自菲薄、言必稱希臘。三是如何繼承改革開放前的治國理政經驗。不能簡單認為過去的國家治理方式都與法治不相兼容。
【思想宣傳范文】六
講到法治的一般特征,人們往往引用古希臘先哲亞里士多德的一段名言,“法治應包含兩層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是本身制定的良好的法律”。簡單地說,法治就是有良法并得到普遍實行。有良法講得是立法問題,法律實行講得是執法、司法和守法問題。按照立法、執法、司法、守法這四個環節,《決定》設計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路線圖。
《決定》第二部分講了完善立法體制,實現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使人們有良法可依。這里的良法有三條標準。一是符合憲法精神。二是反映人民意志。三是體現公平正義。《決定》第三部分講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重點是劃定行政權力的法定邊界和制約監督機制,做到嚴格公正執法。第四部分講以實現公正司法為中心,推進司法體制改革,規范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第五部分是講樹立法治權威,弘揚法治精神,增強法治意識,養成全民守法習慣。這個路線圖涉及的內容很多,專業性很強,光重大改革舉措就有180 多項。我今天不過多涉及具體的法治改革措施,而是講幾個重點問題。
(一)堅持依憲治國
近些年,有些人打出一個政治改革旗號,叫做“憲政”。中央對此是明確反對的。因為這種憲政涉及改變我國的政治制度。四中全會在法治問題上也舉起一面旗幟,叫做依憲治國。依憲治國是建設法治國家的前提和基礎。因為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制定和實施法律的基礎和依據。法律有沒有權威,法律能不能實施,首先要看憲法有沒有權威,憲法能不能實施。《決定》對依憲治國問題主要強調了兩點。
第一、樹立憲法權威。如果憲法失去權威,法治就是一句
空話。最近發生在香港的“占中”事件就是一個例子。香港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不可能有憲法。但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就是香港地區的“小憲法”?!痘痉ā芬幎讼愀坌姓L官的產生程序和方式。全國人大會又專門對2017年香港特首普選的程序作出了明確解釋。但是一些受西方支持的政治力量打著所謂“公民抗命”旗號,非法占據中環等地的交通要道,企圖以此要挾全國人大收回成命,按照他們所說的“公民提名”方式選舉特首。這不僅是違法行為,而是違憲行為。這說明,香港地區沒有樹立起憲法權威、基本法權威,因而法治必然受到嚴重破壞。習近平強調,必須把宣傳和樹立憲法權威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事項抓緊抓好?!稕Q定》提出三項措施。一是在全社會普遍開展憲法教育,弘揚憲法精神,讓憲法權威根植于每個人的心中。二是將每年12月4日(1982年《憲法》頒布日)定為國家憲法日。三是建立憲法宣誓制度。凡是經人大及其會選舉或者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正式任職時公開向憲法宣誓。
第二、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機制?!稕Q定》提出完善全國人大及其會憲法監督制度,由全國人大行使憲法監督權。要健全全國人大憲法監督機制和程序,明確進行憲法監督的對象、范圍、方式等,使憲法監督具體化、程序化。人大會的相關機構要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加強備案審查制度。同時要引導社會各方參與憲法監督。
(二)堅持依法執政
堅持黨的領導是一條不可動搖的政治原則。但是,在法治框架內如何實現黨的領導、行使黨的執政權,是依法治國的關鍵。共產黨要領導人民依法治國,必須首先做到自己依法執政。《決定》對依法執政的做出了新的概括和表述。
第一、黨依照憲法法律治國理政?!稕Q定》闡明以下幾點:一是黨要帶頭維護憲法法律權威。黨的各級領導干部要對法律有敬畏之心,牢記法律紅線不可逾越,法律底線不可觸碰,帶頭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二是黨要領導立法。凡是立法涉及重大體制和重大政策調整的,要報黨中央討論決定。黨中央向全國人大提出憲法修正建議,人大依照憲法規定的程序進行憲法修改。法律制定和修改的重大問題由人大黨組向黨中央匯報。三是黨要保障和支持立法機關、執法機關、司法機關依法依章程履行職能、開展工作。黨組織和領導干部不能違反法定程序干涉國家機關的職能工作,更不能越俎代庖。四是完善黨委依法決策機制,發揮政策和法律的各自優勢,促進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互動。這里涉及兩個關鍵問題,一個是如何保證黨委能夠依法決策,一個是如何正確處理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的關系。五是善于把黨的主張經過法定程序成為法律,上升為國家意志。六是善于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機關的領導人員。七是通過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中的黨組織和黨員,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貫徹黨委決策部署。
第二、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黨內法規屬于紀律范疇,是黨內的規矩。黨內法規既是管黨治黨的重要依據,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有力保障。黨規黨紀嚴于國家法律。因為黨的先鋒隊性質決定了對黨員的要求必須高于嚴于普通公民。黨組織和黨員有兩條不能逾越的紅線,一條是國家法律,一條是黨規黨紀?!稕Q定》提出了依規治黨的四個重點:一是完善黨內法規制度體制機制,加大黨內法規備案審查和解釋力度,形成配套完備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最近,中央對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首次集中清理工作已經完成,近六成黨規被廢止或宣布失效,一攬子解決了黨內法規制度中長期存在的不適應、不協調、不銜接不一致問題,為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奠定了基礎。二是提高黨內法規執行力,形成完善的執行制度和機制,對違反黨規黨紀的行為能夠及時發現并嚴肅處理,善于運用黨內法規把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落到實處。三是依法依紀反對和克服黨內不正之風,形成轉變作風的長效機制。特別是完善和嚴格執行領導干部政治、工作、生活待遇方面各項制度規定,著力整治各種特權行為。四是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黨委主體負責和紀委監督責任,依法依紀懲處腐敗行為和腐敗分子。
(三)建設法治政府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在于實施。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實施或者實施不力,制定再多的法律也無濟于事。因此,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點是保證法律嚴格實施。法律實施主要靠執法,而執法的主體是政府。因此,建設法治政府,做到嚴格公正執法,是依法治國的關鍵環節。近些年,老百姓反映強烈的一個問題,就是政府執法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問題,甚至有的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為此,四中全會對建設法治政府做出全面部署,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標和任務?!稕Q定》首先提出了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基本要求是:各級政府必須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一切行為都要于法有據,都要受到法律制度的制約和監督。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是: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建設法治政府的重點任務有:
第一、依法確定政府的權力邊界。國家治理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界定和理清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治理邊界,其關鍵是政府職能和權力邊界的確定。《決定》指出,要通過推進政府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規定政府不得法外設立權力。其原則是,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一方面,在政府的法定職責范圍內,要勇于負責、敢于擔當。不作為就是懶政、怠政,就是失職、瀆職,要追究責任。另一方面,凡是法律沒有授權的,政府不能作為。否則就是亂作為,就是濫用公權力,是違法行為。為此,要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明確規定政府具有哪些權力,給政府劃定權力邊界,超出這個邊界行權要依法追究責任。與此相對應,要在市場領域建立負面清單制度,規定哪些領域是市場主體不能進入的,清單之外的領域都可以進入。這兩個清單界定了政府和市場的治理邊界,確立了一種法律規則:政府是法無授權不可為;市場準入是法無禁止皆可為。
第二,健全政府依法決策機制。這里也包括與政府平行的黨委。因為現行體制下,地方的有些重大行政決策往往是黨委做出的。近些年,地方黨委、政府特別是主要領導人隨意決策的問題突出,因決策失誤造成的損失和浪費巨大。為改變這種狀況,《決定》提出了政府依法決策的三項重要制度。一是明確重大行政決策的法定程序。決策程序包括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議、集體討論五個環節。特別是要建立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未經合法性審查或經審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討論。二是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法律顧問是一個團隊,由政府法制辦、專家、律師組成。重大行政決策必須征詢法律顧問的意見。三是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對決策失誤負有責任的領導人和相關責任人追究法律責任。不允許再出現拍腦袋決策、拍胸脯保證、拍屁股走人的現象。
第三、推行綜合執法,理順執法體制,完善執法程序。行政執法亂象是老百姓對政府意見最大的問題之一,是建設法治政府的重點?!稕Q定》提出了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的十二字原則,即減少層次、整合隊伍、提高效率,明確了行政執法重心向市縣兩級政府轉移,推出了許多重要改革舉措。一是改變多頭執法、九龍治水的狀況,推進綜合執法。要大幅度減少市縣兩級政府執法隊伍種類,重點在食品藥品安全、工商質檢、公共衛生、安全生產、文化旅游、資源環境、農林水利、交通運輸、城鄉建設、海洋漁業等十個領域推行綜合執法。二是完善市縣兩級政府行政執法管理,加強統一領導和協調。特別是要理順城管執法體制,加強城市管理綜合機構建設。三是改變群眾詬病的“臨時工”執法現象,嚴格實行行政執法人員持證上崗和資格管理制度。未經執法資格考試合格,不得上崗執法。四是健全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完善案件移送標準和程序,建立行政執法部門、部門、、信息共享、案情通報、案件移送制度。五是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嚴格確定不同部門、崗位的執法責任和責任追究制度,完善執法程序,建立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六是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細化、量化行政裁量標準,規范裁量范圍、種類、幅度。從制度機制上防止出現“選擇性執法”、“傾向性執法”、“畸輕畸重執法”等執法不公、隨意執法問題。
第四、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除了加強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民主監督、司法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制度外,《決定》重點強調了對政府內部權力的制約。這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強化內部流程控制,防止權力濫用。對財政資金分配、國有資產監管、政府投資、公共資源轉讓、公共工程建設等權力集中的部門和崗位,實行分事行權、分崗設權、分級授權、定期輪崗等制度,防止權力尋租。二是完善政府內部層次監督和專門監督。改進上級機關對下級機關的監督,建立常態化監督機制。三是保障依法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對公共資金、國有資金、國有資源和領導干部履職情況實行審計全覆蓋。同時,要探索省以下地方審計機關人財物統一管理。
(四)促進公正司法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而司法是維護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線。習近平在四中全會的講話中引用了英國哲學家培根的一段名言。“一次不公正的審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是無視法律,而不公正的審判則是毀壞法律”?,F在,我國司法公信力不高的問題十分突出,一些司法人員辦案不廉、徇私枉法,辦關系案、金錢案,使司法界成了腐敗重災區。民間流傳的“大蓋帽兩頭翹,吃了原告吃被告”,就是對司法不公的諷刺和不滿。許多群眾遇到糾紛不找找政府,熱衷于信訪,一個重要原因是司法公信力不高。
《決定》著眼于解決制約公正司法的突出問題。圍繞著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這兩條主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改革措施。我想著重講一講司法管理體制改革的一個關鍵問題,即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查權制度。長期以來,法學界一直強調司法獨立,認為司法獨立是法治國家的通行原則。但是西方的司法獨立是建立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架構上的,不符合中國的政治制度架構,不能簡單地搬用。《決定》提法是,在堅持黨對司法工作領導的前提下,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制度。習近平說過,正確處理堅持黨的領導和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是提高黨領導法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的一個重大問題。對有些人一直詬病的黨的政法委員會的地位,四中全會明確指出,“政法委員會是黨委領導政法工作的組織形式,必須長期堅持”。我們的司法體制改革,不是不要黨的領導,而是改進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方式,讓司法機關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這里需要回答兩個問題。
一個是黨怎樣實現對司法工作的領導?!稕Q定》講了這樣幾條:(1)黨委要定期聽取司法機關工作匯報。司法機關黨組織要建立健全重大事項向黨委報告制度。黨委要加強和改善對司法改革和司法工作的領導和指導。(2)黨委政法委要把對司法工作的領導的著力點放在把握政治方向、協調各方職能、統籌政法工作、建設法治隊伍、督促依法履職、創造公平司法環境上。(3)司法機關的黨組織要堅決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貫徹黨委的決策部署,加強司法機關黨的建設,在法治建設中充分發揮黨組織政治保障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一個是如何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稕Q定》講了四條。(1)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干部不準干預司法活動,不準插手具體案件的處理。司法機關不得執行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違法干預司法活動的要求。為此,要建立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對干預司法機關辦案的,給予黨紀政紀處分,造成嚴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2)健全行政機關依法出庭應訴、支持受理行政案件、尊重并執行生效判決的制度。切實解決民告官立案難、官員不出庭應訴、政府不執行判決等問題。(3)健全司法人員履行法定職責保護機制。非因法定事由、非經法定程序,不得將法官、檢察官調離、辭退或做出免職、降職等處分。(4)省以下、的人財物上收到省一級管理,使和能更好地獨立行使司法權,少受地方黨委政府對司法活動的干預和制約。(5)最高人民設立巡回法庭,使審判機關重心下移,就地審理跨行政區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方便當事人訴訟。(6)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人民和人民,專門辦理跨地區案件,解決跨地區案件特別是行政訴訟案件立案難和“主客場”問題,排除地方保護主義干擾,平等保護外地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實現司法的公正、公信和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