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會讀書筆記(3)
古代社會讀書筆記篇三
此書共分四編,分別從人類社會的發展階段及各時期的物資生產資料的發展來介紹人類的發展;通過舉例介紹易洛魁人、加諾萬尼亞族、阿茲特克人、希臘人、羅馬人及其他部落氏族的組織認識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政治觀念的發展;認為人類社會存在五種順序相承的家族形態:血婚制家族、伙婚制家族、偶婚制家族、父權制家族和專偶婚制家族,通過分析得出了家族觀念的發展;最后是財產觀念的發展:人類社會存在三種財產繼承法。“從最初以性為基礎、隨之以血緣為基礎、而最后以地域為基礎的社會組織中,可以看到家族制度的發展過程;從順序相承的婚姻形態、家族形態和由此而產生的親屬制度中,從居住方式和建筑中,以及從有關財產所有權和繼承權的習慣的進步過程中,也可以看到這種發展過程。”
從摩爾根《古代社會》成書過程來看,該書材料廣泛,在大量調查資料和實地考察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得出結論。這種方法值得借鑒。正如恩格斯所說:“他給原始歷史研究所建立的系統,在基本的要點上,迄今仍是有效的。甚至可以說,愈是有人力圖隱瞞摩爾根是這一偉大進步的奠基者,他所建立的這個系統就愈將獲得大家的公認。”
摩爾根認為古代社會是人類從蒙昧時代經過野蠻時代到文明時代的發展過程。他在序言中說:“人類一切部落,在野蠻社會以前都曾有過蒙昧社會,正如我們知道在文明社會以前有過野蠻社會一樣。人類歷史的起源相同,經驗相同,進步相同。”“加以比較,就可以看出人類出于同源,在同一發展階段中人類有類似的需要,并可看出在相似的社會狀態中人類有同樣的心理作用。”他設想人類文化發展階段:蒙昧社會、野蠻社會、文明社會。其中蒙昧社會和野蠻社會分別有低級、中級和高級三個級別。每一個階段代表一種不同的社會狀態,并由于它本身所特有的生活方式而得以互相區別。
在第二編《政治觀念的發展》中提出,“人類的一切主要制度都是從早期所具有的少數思想胚胎進化而來的。這些制度在蒙昧階段開始生長,經過野蠻階段的發酵,進入文明階段以后又繼續向前發展。這些思想胚胎的進化受著一種自然邏輯的引導,而這種自然邏輯就是大腦本身的一個基本屬性。這項原則在所有的經驗狀態下、在所有的時代中,都非常準確地發揮其作用,因而它的結果是劃一的,是連貫的,并且其來龍去脈也有跡可尋。單憑這些結果就立刻會得出人類同源的確證。在各種制度、各項發明和發現當中所反映出來的人類心智史,可以認為是一個純種的歷史,這個純種通過個體傳流下來并依靠經驗而得到發展。原始的思想胚胎對人類的心靈和人類的命運產生過最有力的影響,這些思想胚胎中,有的關系到政治,有的關系到家族,有的關系到語言,有的關系到宗教,有的關系到財產。它們在遙遠的蒙昧階段都曾有一個明確的起點,它們都有合乎邏輯的發展,但是它們不可能有最后的終結,因為它們仍然在向前發展,并且必須永遠不斷地向前發展。”
摩爾根始終堅持文化源流同源說。人類歷史是持續的,但是區域文化的發展則不盡然。縱觀世界歷史,兩河流域的文明和美洲的瑪雅文明以及印度的哈拉帕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突然中斷,也許可以在其他文化中找到相似相同之處,但是,這些文化的向前發展則是終斷了的。以中國文化為例,傳統的華夏文化至今有多少被保存下來,在現在的中國文化中占據什么地位?人類歷史的發展不是單一元素在起作用,正是文化中多元化的因素,使得歷史在各種文化發展中碰撞,交匯,融合,不可避免地一些原有的“思想胚胎”經過發酵,會向另外的方向發展,或許眾多“思想胚胎”聚合之后的結果,是新的“胚胎”形成,至于如何發展變化,則是客觀世界的規律在起決定作用,其中外在的偶然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視。
盡管歷史上有多次戰爭大動蕩,以及人口大流動,中國社會的基層組織,村社機構,在整個歷史發展時期是相對穩定的。以血緣和地域為紐帶傳承了農民最基本的組織和生活。直到20世紀80年代,縣一級的政府機構是最為穩定的行政區劃。在相對穩定的村落和鄉里,中國的民間文化得以保留,即許多原始和較為原始的“思想胚胎”發酵后又繼續向前發展。但是發展即意味著否定本身,隨著現代思想的沖擊,這些“思想胚胎”是否能延續向前發展,則不得而知。
在希臘與羅馬人和易洛魁人中間,摩爾根找到了相似之處。“當希臘人和羅馬人整整地多經歷了兩個文化期、取得了更多的經驗而出現在文明社會的大門前時,他們當中也有著與易洛魁人相同的政府體系,這種政府也是按氏族社會的氏族、胞族和部落組成的。在他們當中,世系已經以男性為本位,財產繼承權已經歸于所有者的子女而不歸同宗親屬,家族這時候也已經采取專偶制形態了。財產的增長這時候已經成為一種可以左右一切的因素,而聚居于城郭之內的人口也不斷增多,這兩者慢慢地顯示出需要有第二個偉大的政治方式,那就是政治社會。” 但是摩爾根認為“當社會的發展趨近于文明之域時,舊的氏族制度已不復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在希臘人和羅馬人的頭腦中,遽然出現了一個以地域和財產為基礎的國家觀念,在這種觀念面前,氏族和部落行將消滅。在實現第二種政治方式時,必須以鄉區和市區來代替氏族——以地域制代替氏族制。氏族的消亡與有組織的鄉區的興起,大體上可以作為野蠻世界與文明世界的分界線,也就是作為古代社會與近代社會的分界線。”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早期聚落,可以看作為以后相當長時期社會組織具有基層性質的“元組織”,社會向前發展,隨之演化出更多的高一層的社會組織形式,實際上只是它空間上的不斷復制、增多以及日趨復雜化的過程。據王震中的立論,將群體組織的發展演繹為三級漸進的模式,即從平等、內聚式聚落形態,發展為初步發展與分化了的原始宗邑與村邑相結合的中心聚落,再轉而變為都邑聚落,最后達到都邑國家文明的出現,并強調宗邑聚落形態的形成和發展,亦即氏族——宗族組織的演變和發展,是最具有中國歷史特點的關鍵。農業先民隨著人口的增長,一般都會比較快地不斷孳生出“子聚落”,眾多子聚落集合成由同宗血緣構成的大或更大的群體,后者必有一個中心聚落。并且是該血緣宗族的核心,高于一般聚落。由聚落而城堡(中心聚落)而都城(方邦),是中國文明起源最初演進的一條主線。
摩爾根有他的不足之處。他認為,美洲大陸以物質資源豐富,在民族學、語言學和考古學方面,它所具有的那些足以說明偉大的野蠻階段的資料之豐富亦為其他各洲所不及。19世紀摩爾根生活的時代,印第安人的技術、語言和制度等民族文化在美國文明的影響下日漸衰頹,這為摩爾根所承認。這就有了矛盾之處。“從澳大利亞人和波利尼亞人開始,繼之以美洲的印第安人部落,而終止于希臘人和羅馬人,這些部落為人類進步過程的六大期分別提供了最高范例。我們完全可以假定,如果將他們的經驗合到一起,其全部內容正好體現了人類由中級蒙昧社會到古代文明終止之時的全部經驗。因而,對于雅利安人各族遠古祖先的社會狀態可以找到一些樣本:其處于蒙昧社會者以澳大利亞人和波利尼亞人的狀態為樣本;其處于低級野蠻社會者以美洲半村居印第安人的狀態為樣本;其處于中級野蠻社會者以村居印第安人的狀態為樣本;而雅利安人自己處于高級野蠻社會的經驗即與村居印第安人的經驗直接相連。在各個大陸上,處于同一社會狀態下的技術、制度和生活方式大體上一致,因此我們現在要了解希臘人和羅馬人的主要家庭制度的前身形態,就必須到美洲土著相應的制度中去找尋,這一點將在本書中次第加以說明。這個事實是我們所搜集的證據中的一部分,它有助于證明:人類的主要制度是從少數原始思想的幼苗發展出來的;而且,由于人類的心智有其天然的邏輯,心智的能力也有其必然的限度,所以這些制度的發展途徑與發展方式早已注定,彼此之間雖有差異也不會過于懸殊。各個部落和民族分居在不同的大陸上,這些大陸甚至并不毗連,但我們發現,只要他們處于同一社會狀態下,他們的進步過程在性質上總是基本相同的,不符合一致性的只有因特殊原因所產生的個別事例而已。”
從人類學角度來分析摩爾根的研究方法,似乎無可非議。但是從整個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各個地區、各個時期的人群總會有相同和相似之處。如中國南方和北方,東部和西域因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差異懸殊。同時期不同地域的人群文化水平和社群組織因習俗的不同也有很多不同。中原的華夏民族和北方的少數民族也會因農耕和游牧生活方式的不同,從而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同一時期,其政治組織和生活風俗也會不盡相同。如何異中求同?因沒有直接的材料證明作者當時是否發現了這些相似中的差異之處。作者推想而得的結果是不同區域不同時期人群客觀歷史發展中的異或同?僅僅一二相似處似乎并不能證明彼此的進程是相同的。不能否認,客觀世界是互相聯系的,雷同事物的出現也是客觀世界發展的結果。但人類歷史的發展證明,歷史只有相似而無相同。以彼此的相似來證明各族遠古祖先的社會狀態可以從別處找到樣本,這似乎不是歷史學領域的科學研究方法。正如馬克思學說中的人類社會的五種社會形態,并不是每個區域人群的歷史發展所全部經歷的,理論推斷的結果和歷史的客觀發展大相徑庭。
至于這些理論推斷是否正確和如何完善,還需要考古的實物證據作論證和支持。
古代社會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1.《中庸》讀書筆記
2.讀書筆記大全
3.國學經典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