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它長期發展過程中,由于人民群眾社會實踐的推動和思想家們的概括提煉,逐漸形成了一系列優秀的文化傳統。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供大家參考。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
1.歷史悠久并且世代相傳
古巴比倫、古埃及、古代中國、古印度這是四個人類文明最早的發源地。然而,隨著時間長河的流逝,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卻漸漸地退出了文化歷史的舞臺。然而,唯有中華傳統文化經過了五千年文化歷史的長河,依然為當代的中國人所傳承,甚至已經遠洋海外。 在這五千年的文化歷史長河中,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 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
2.博大精深并且具有民族性格
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世人皆知的,中國傳統文化不但內容廣泛,而且頗有深度。我們的傳統文化內容廣泛,遍及政治思想,文學藝術,飲食起居,建筑音樂,江河湖海,名川大山。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大胸襟,有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雄心壯志,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淡然的心態,也有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情懷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我們自己的民族性格。這是我們中華傳統美德,經過五千年的文明發展, 歷代流傳下來的寶貴的道德文化遺產, 它包含了優秀的民族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禮儀等方面。它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形”與“魂”。
3.文化傳播海外
孔子的思想文化流轉至今,他的思想中有著很多的啟示,深受啟示的不僅僅是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連海外國家的人民也深受啟發,日本近代的“實業之父”澀澤榮一從通過《論語》來提高商人的道德,使商人明曉“取之有道”的道理;同時又要讓其他人知道“求利”其實并不違背“至圣先師”的古訓,盡可以放手追求“陽光下的利益”,而不必以為與道德有虧。由此觀之,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海外也深受其他國家人民的追捧,這是一種優勢。
傳統文化歷史起源
原荒時代,先民知識未開,見大自然各種現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氣候變化的風雨雷電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對于這些疑惑要想獲得答案,只有去向「巫」就教。巫對于這種現象,經過觀察,思考,分析等過程后做出的結論是風有風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電有電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無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神主宰論,現代人看來太不科學,太迷信了。但誰敢保證當代科學家對宇宙現象所做的解說,等千年以后,不會被推翻而指為迷信,反科學的呢?
另外,人類有兩件事情無法自己處理,必須要求助于他人。一是生理的,人沒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須要請醫生診治。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總是患得患失,東想西想,猶豫不決,這時必須要請教他人提供意見作參考。現在的人當然知道,生了病要去醫院診療。心中有猶豫不決的事,要請教至親好友,或者向專家咨詢。在原始時代,這兩件事發生了,求助于同一人,就是「巫」。由古「醫」字寫作「醫」,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證明。
漢族文化詳解
在漢族社會發展的歷史上,封建社會漫長是一個突出的特點。雖然中國古代社會分期的學術討論進行了差不多半個世紀,至今仍無完全一致的結論,但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已進入封建社會,則已基本上得到統一的認識。
關于漢民族何時形成的問題,學術界較為普遍的看法認為漢族是以先秦的華夏族為核心,在秦漢時期形成為統一的民族,至1840年,經歷了在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的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1840年以后至1949年在反帝反封建斗爭中得到新的發展;1949年新中國建立以后,與中國各族人民一起逐步發展為社會主義民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國,在“大一統”中,華夏民族也從分散走向了統一。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了推行郡縣制,規定“書同文字”,統一貨幣、度量衡和“車同軌”、“行同倫”,以及筑長城等一系列的措施,統一和穩定華夏民族。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統一的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在國家統一的條件下,漢族形成了統一的民族。
秦統一以后,華夏的族稱仍然沿用。但原屬山東(崤山以東)六國之民,已同為秦朝“黔首”。秦雖國祚短促,然而西域(包括今新疆)諸族、匈奴至漢代仍稱中原人為秦人。而漢王朝從西漢到東漢,前后長達400多年,為漢朝之名兼華夏民族之名提供了歷史條件。另外,漢王朝國勢強盛,在對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稱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
于是,在漢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鮮、服西南夷、收閩粵和南粵,與周邊少數民族進行空前頻繁的各種交往活動中,漢朝之名遂被他族稱呼為華夏民族之名。呂思勉說:“漢族之名,起于劉邦稱帝之后。”呂振羽則說:“華族自前漢的武帝宣帝以后,便開始叫漢族?!笨偠灾瑵h族之名自漢王朝始稱。
東漢以后,中原大亂,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四分五裂,到處是封建割據,到處是紛爭戰亂。在大分裂、大混戰、大動蕩之中,各民族或部族四處流徙,北方匈奴、鮮卑、烏丸、氐、羌紛紛入主中原,史稱“五胡亂華”,江漢地區的部分蠻族也涌進中原,在中原地區形成漢族與匈奴、鮮卑、烏丸、氐、羌及蠻族交錯雜居的局面;而北方漢族人民又大批南移;史稱“衣冠南渡”,在長江及珠江流域形成漢族與蠻、俚、僚等南方少數民族或部族交錯雜居的局面。但他們大多已被漢族同化,喪失了本民族的特點,變成了漢族的一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