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高校人工智能賦能專業工作情況
2024江蘇高校人工智能賦能專業工作情況是怎樣的?人工智能賦能專業大家最新了解哪些呢?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2024江蘇高校人工智能賦能專業工作情況(最新),希望能夠對大家的需要帶來力所能及的有效幫助。
2024江蘇高校人工智能賦能專業工作情況(最新)
江蘇高校人工智能賦能專業建設行動方案正式出爐。
方案提出,聚焦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從課程建設、實驗條件、教師隊伍等多方面,加強人工智能品牌專業和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打造若干江蘇特色、國內一流的人工智能專業集群。支持相關高校成立人工智能教學聯盟,加強資源共建共享和經驗交流。
支持高校增設人工智能領域特色專業。支持有辦學基礎和能力的高校結合自身優勢特色,合理增設人工智能、智能科學與技術、智能視覺工程、機器人工程等相關專業,或申請新設人工智能相關新興交叉目錄外專業。
支持有條件的高校采用輔修專業和微專業等形式,面向其他專業學生開設相應人工智能課程及學習模塊,支持有興趣的學生跨專業學習人工智能知識技能。
支持有關高校開設“人工智能+其他專業”的雙學位復合型人才培養項目和聯合學士學位項目,開展多類型人工智能人才聯合培養,豐富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形式、創新培養內涵、提升綜合育人水平。
方案提出要構建“人工智能+”課程體系。支持全省本科高校結合實際,為不同專業學生開設有關人工智能課程,包括人工智能通識教育課程、人工智能專業核心課程、“人工智能+X”交叉課程等,形成覆蓋全面、層次清晰、特色鮮明的“人工智能+”課程體系。
鼓勵有條件的高校面向全體本科生開設人工智能通識教育課,加強人工智能倫理教育,促進學生了解人工智能思維方式和基本方法,掌握人工智能基礎性工具。
江蘇人工智能賦能專業從文本模態到跨模態
過去的信息檢索以文本為主,用戶需要輸入問題并通過文字閱讀理解結果。而今天,技術擴展了信息獲取的模態,從文本走向圖片、音頻和視頻等多模態融合。例如,用戶可以通過上傳圖片或語音輸入問題,即可提供相應的答案或補充內容。一個典型案例是搜索“這是什么植物”的問題。用戶只需上傳植物照片,即可通過視覺識別技術分析圖片并提供植物的詳細信息。這種跨模態的能力不僅提升了信息獲取的便利性,也讓非文字信息得以更高效地被利用。
江蘇人工智能賦能專業從被動接收到主動提問
傳統的信息獲取模式大多是被動的,用戶需要通過大量閱讀被動地從內容創作者處得到答案。而改變了這種模式,其可以接受用戶的主動提問并提供相應的答案。例如,在閱讀學術論文時,助手可以提取論文的核心觀點,并回答用戶關于論文內容的問題。這種從“被動接收”到“主動提問”的轉變,讓學習者能夠以更高效、更互動的方式探索知識,提升了學習效果。
江蘇人工智能賦能專業精析數據打磨精品課
平臺利用人工智能的可視化精準分析數據,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師的教學行為,為教師提供教學反饋和優化建議;通過分析教學數據和學生反饋,平臺可以提供給上課老師有關學生對新知理解、知識掌握和運用情況等信息。科組和備課組根據這些信息研討交流,結合上課老師的教學設計,調整教學策略和課堂內容,使得教學更加精準和高效,從而打磨出精品課。
江蘇人工智能賦能專業逐步形成常態教研模式
學校通過智課系統約課評課并逐步形成常態教研模式,利用網絡直播、課堂錄播等形式,豐富教學教研活動形式,同時,科組、備課組進行主題式集備研討,進行教學微改進課題研究。在鄺維煜紀念中學教育集團核心校的背景下,依托智課系統引領智慧教研,集團名師輻射,開展集團研磨課、直播聽評課等教研活動,進一步開拓校際間的教研聯動,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