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為什么叫“龍抬頭”
二月二為什么叫“龍抬頭”_來歷和風俗
農歷二月初二,我國素有“二月二,龍抬頭”的民俗。二月二為什么叫“龍抬頭”?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二月二為什么叫“龍抬頭”,以供大家參考!
二月二為什么叫“龍抬頭”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據資料記載,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
首先,中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再加上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其中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角宿恰似龍的角。每到二月春風以后,黃昏時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是龍欲升天的日子,故稱“龍抬頭”。
其次,從節氣上說,農歷二月初二前后是廿四節氣之一的驚蟄,經過冬眠的龍到了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驚醒,便抬頭而起,所以古人稱農歷二月初二為春龍節,又叫龍頭節或青龍節,而且根據自然規律,在這個時候,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但古人卻認為這是“龍”的功勞,因此人們通過慶祝“龍頭節”敬龍祈雨,希望讓老天保佑豐收。
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
龍抬頭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我國農村的一個傳統節日,名曰“龍頭節”。
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此時,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春耕將始,正是運糞備耕之際。傳說此節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后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作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于二月初二,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這便是龍頭節的歷史傳說。
又一說為武則天廢唐立周稱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龍王三年不下雨。龍王不忍生靈涂炭,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便將龍王打出天宮,壓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龍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禱,最后感動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將龍王釋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實際上是過去農村水利條件差,農民非常重視春雨,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從其愿望來說是好的,故“龍頭節”流傳至今。
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
1、吃春餅
“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吃春餅,名曰“吃龍鱗”。
2、吃爆米花
吃爆玉米花,就是紀念龍為解人間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條。
3、吃芥菜飯
農歷二月二吃芥菜飯是溫州民間廣為流傳的習俗,并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
4、吃豬頭肉
自古以來,供奉祭神總要用豬牛羊三牲,后來簡化為三牲之頭,豬頭即其中之一。
5、“剪龍頭”,俗稱理發。
二月二“剪龍頭,好兆頭”,據說在這一天理發能夠帶來一年的好運,也有要想鴻運當剃頭的寓意。
6、接“姑奶奶”
二月二這天還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兒,故有“二月二接姑娘”之說。
7、“放龍燈”
有“放龍燈”的習俗,不少人家用蘆葦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蠟燭或放上用蘿卜挖成的小油碗,放到河里或灣里點燃,為龍照路。
8、“引錢龍”
俗信引龍有兩種目的:一是請龍回來,興云布雨,祈求農業豐收,二是龍為百蟲之神,龍來了,百蟲就躲起來,這對人體健康、農作物生長都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