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健委回應多地現核酸點排長隊現象
11月17日下午,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疾控局有關負責同志和中國疾控中心專家出席發布會,并回答媒體提問。那么今天小編在這里給大家整理一下多地出現排長隊做核酸情況,我們一起看看吧!
多地出現排長隊做核酸情況
關于核酸檢測點的布局,事實上是常態化疫情防控的一種安排,是方便群眾愿檢盡檢和應檢盡檢的安排。關于這項工作,我們多次進行了部署。第一,要優化采樣點的布局,對采樣點實施網格化管理,覆蓋轄區內的服務人群。第二,要向社會公布采樣點的相關信息,也可以通過建立和完善電子地圖,及時更新,方便群眾的查詢,并就近方便采樣。第三,合理安排采樣時間,優化采樣人員的班次。根據不同人群的需求,錯峰提供采樣服務。第四,我們要求各地做好采樣點供需情況的監測,密切關注群眾檢測的需求,針對人口密度較大、人流量比較高的社區和場所,通過增設采樣點位、增加采樣人員等方式,擴大采樣服務的供給。
優化二十條措施
二十條措施提出,一般不按行政區域開展全員核酸檢測,只在感染來源和傳播鏈條不清、社區傳播時間較長、疫情底數不清時開展。我們注意到,在二十條措施發布后,有不少地方減少了核酸檢測點,請問在不開展全員核酸檢測,但仍查驗核酸檢測結果的情況下,多地出現老百姓排長隊做核酸的情況,該如何緩解核酸檢測的供需矛盾呢?
按照二十條措施當中關于核酸檢測的優化措施,發生聚集性疫情的時候,只有在感染來源和傳播鏈條不清、發生社區傳播和疫情底數不清的時候,開展區域全員核酸檢測。而且開展區域全員核酸檢測當中,要求做到不漏一戶、不落一人,這是有組織地進行的。我們的居民有義務參加檢測,同時相關部門也會按照全員核酸檢測的要求,做好不同風險區域內的不同方式的采樣安排。比如說,高風險區的一些特殊人員需要上門采樣,有的要進行單人單采,有的要進行一戶一采,同時對風險比較低的區域,可以安排“十混一”采樣。
風險區如何劃定?
二十條優化措施將風險區由“高、中、低”三類調整為“高、低”兩類,在科學精準管控風險區域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減少管控范圍和人員。
根據第九版防控方案的實踐應用以及今年7、8月份的評估,中風險區的陽性檢出率約為3/10萬,風險極低。為盡可能減少管控區域和人員,取消了中風險區的劃定。
根據二十條優化措施,原則上將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動頻繁且疫情傳播風險較高的工作地和活動地等區域劃定為高風險區,高風險區一般以單元、樓棟為單位劃定,不得隨意擴大;高風險區所在縣(市、區、旗)的其他地區劃定為低風險區。高風險區連續5天未發現新增感染者,降為低風險區。符合解封條件的高風險區要及時解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