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各個省份城市名單
城區人口是衡量城市規模的標準。根據2014年11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以城區常住人口為統計口徑,將城市劃分為五類七檔。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2022年各個省份城市名單,供大家參考!
106個大城市名單
區域分布:主要在“胡煥庸線”以東
從區域分布來看,106個大城市主要分布在哪里?
同我國的人口分布一樣,106個大城市也主要是分布在“胡煥庸線”以東。從大的區域來看,東部地區共有54個,占比達51%;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有21個;東北地區共有10個。
分省份來看,第二經濟大省江蘇最多,達到11個,包括10個設區市和昆山這個縣級市,其省會城市南京的城區人口達791.5萬人,處于特大城市行列。
江蘇的大城市為何最多?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牛鳳瑞對第一財經分析,江蘇地理面貌以平原為主,人口密度大,加上經濟發達,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尤其是蘇南地區的城市人口增長快。另一方面,江蘇原有的城市化和工業化水平比較高,基礎比較好。
江蘇之后,第一經濟大省廣東和第三經濟大省山東各有10個。其中,廣東的10個城市中,有8個位于珠三角。廣東擁有深圳和廣州兩個城區人口超千萬的超大城市,以及東莞和佛山兩個特大城市。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珠三角經濟發達,就業崗位特別多,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在珠三角有限的空間下,也容易形成大城市。
珠三角之外,粵東和粵西各有一個大城市,分別是汕頭和湛江,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個城市也是目前廣東正著力打造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彭澎說,汕頭是粵東大潮汕地區的中心,可以帶動粵東地區的發展。廣東西部的湛江,則將是粵西地區的中心城市。粵東、粵西需要依托汕頭和湛江這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作為支撐點,引領當地城鎮化的進程。
中部6省的大城市分布較為均衡,河南、湖北和湖南這三個位于京廣大動脈邊上的省份均有4個大城市,山西、安徽和江西各有3個,6省大城市數量合計達到21個。
西部地區人口大省四川的大城市數量最多,達到5個;內蒙古和廣西各有3個;貴州和陜西各兩個;新疆、云南、寧夏、青海、甘肅各1個,均為省會城市。加上直轄市重慶,西部地區大城市數量達到了21個。
東北三省中,遼寧有5個大城市,黑龍江有3個,吉林有2個,三省合計達10個。總體上看,東三省的大城市數量并不少。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對第一財經分析,東北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在全國都比較早,上世紀五十年代,東北就布局了大量的重工業項目,產業工人多,所以城區人口規模大。幾個中心城市之外,在普通地級市中,吉林市的化學工業、鞍山市的鋼鐵工業、齊齊哈爾市的裝備制造產業發展都很突出。
影響城區人口規模的幾個要素
一個城市的城區人口規模大小,受多個因素的影響。首先,城市人口規模與經濟發展緊密相關。經濟越發達的城市往往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口。比如一線城市以及東莞、佛山、廈門、蘇州等二線城市均集聚了大量的外來人口,部分城市外來人口超過了戶籍人口。
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城鎮化率較低,城區人口達百萬的城市并不多。數據顯示,1981年,我國城區人口超過百萬的大城市僅18個。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分析,計劃經濟時期,以煤炭、鋼鐵為代表的重化工業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這些地方的工業化水平更高,鐵路交通更發達,城鎮化率也更高,大城市也是北方居多。
改革開放后,隨著深圳、蘇州、寧波、無錫、廈門、東莞、佛山、溫州等一大批東南沿海城市的崛起,大量外來人口流入后,珠三角、長三角、福建也涌現出一批新的大城市。其中,不光是地級及以上城市,江浙閩的一些縣級市,城區人口規模也很大。
其次,城區人口規模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行政資源的影響。比如,城區人口300萬基本成了目前劃分一二線城市與三四線城市的一個重要門檻。目前我國城區人口超過300萬的城市共有35個,主要包括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省會城市和東部沿海的一些經濟大市。其中4個直轄市均為超大城市;15個副省級城市中,有3個超大城市、9個特大城市和3個Ⅰ型大城市;而普通地級市中,僅東莞、佛山、蘇州、無錫、常州5市城區人口超過300萬,均為東南沿海的經濟大市。
此外,有24個省會城市是所在省會的第一大城市。作為所在省份的政治、文化、科教、醫療、交通等中心,大多數省會城市集聚了全省最好的人才、資金、技術、信息等資源,第三產業更為發達,而三產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市的城區內,因此一般來說,省會城市的城區人口規模也比較大。
再次,統計口徑的因素影響。地級及以上城市的城區人口數據不包括下屬縣級市、縣的城區人口數據。因此,雖然有一些地級市城區和下轄的縣市城區已經連片發展,但是這些下轄的縣市城區人口均不納入地級市城區人口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