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高考志愿填報指南》幾個注意事項
解讀《高考志愿填報指南》幾個注意事項_怎么報志愿比較好
在填報志愿時,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高考成績、個人愛好、身體條件等因素,在有可能被錄取的招生院校中,填報自己最為理想的院校作為高端目標,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解讀《高考志愿填報指南》幾個注意事項,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解讀《高考志愿填報指南》幾個注意事項
1、《高考志愿填報指南》里,大學后面會寫明大學的地址以及性質,性質分為公辦/民辦/獨立學院等,專業后面則標注中外合作辦學/校企合作辦學/地方專項計劃/綜合評價招生等,對意向報考院校一定要留意這些內容。
2、學制,本科一般都是4年,專科一般是3年。但建筑學專業需要5年,臨床醫學需要5年到8年(5+3一體化和本博)不等。
3、學費,民辦大學和中外合作辦學、校企合作等學費會比較高,在填報時一定要看清楚,學校、專業后面會標明。
4、同一所學校有不同的代碼,也有各種類型的招生計劃,要注意區分,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號入座。
5、選考科目要看清楚是“或”還是“和”。或代表有一門即可,和代表必須全部擁有才可以。比如,北京大學的化學類和生物科學類要求是物理或化學,兩門報一門就可以報考;北京大學醫學部的醫學類專業則要求是物理和化學,兩門都報了才能報考。
從以上幾個方面找重點,有針對性地去查找我們想要的信息,略去與自己無關或關系不大的內容,可以大大減少我們的無用功,精準施策。愿考生和家長們都能快速、簡明讀透《指南》,讓有價值的信息為己所用!
志愿填報的注意事項
平行志愿投檔時,當考生同時符合2所以上報考院校的投檔要求時,計算機系統會將考生投檔至序號在前的院校。因此,建議考生將最理想的院校志愿填寫在第一個院校志愿的位置上。
當然,招生院校的分類,在錄取前并沒有準確答案。填報志愿是一項群體性的共同活動,具有許多不確定因素,考生需通過咨詢和了解招生院校的信息自行判斷或分類。
怎么報志愿比較好
“沖”兩個志愿。六個志愿次序前面的兩個沖往年錄取平均分的高校, “沖一沖”一定要慎重,要有一定把握,而不是盲目亂沖,要“量體裁衣”,同時“沖”院校的同時,前提是不考慮所學專業,只考慮學校的“名氣”,相對應地投檔后專業滿足率大大降低。考生查找自己位次處于院校近三年錄取最高分對應的位次及最低分對應的排位之間的院校,再結合平均線差均值劃定院校范圍。
“穩”兩個志愿。選擇志愿次序中間的兩個,重點考慮專業、興趣及自己比較滿意的高校,選擇往年平均線差均值和最低錄取分排位與自己現有成績及位次相當的院校。
“保”兩個志愿。最后兩個志愿,一定要綜合考慮考生滿意度、興趣愛好、專業、地域及規劃職業等,選好保底學校,為自己志愿的錄取上好最后一道保險。如果填報不當,考生只能參加征集志愿或下一個批次的錄取。當然選擇時也要考慮自己成績位次,不要太低于自己的理想值,避免“高分低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