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改進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高教學反饋的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改進,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改進
1.理論聯系實際,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
將文章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聯系在一起,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進而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效率。為此,教師要深入分析每一篇文章的內涵,然后對文章的細節進行剖析,在生活中尋找與文章相關的契合點,最后將教學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感受來理解文章的含義。
例如,在講解《在夏天里成長》這一課時,為讓學生明白為什么夏天是萬物長大的時期,可以結合學生周圍的生活實際。如秋天是果實豐收的季節,這正是因為果實在夏天的生長,如果果實不在夏天生長,秋天也不會出現豐收的景象。
2.開展素質教育,全面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小學教學是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啟蒙階段,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不能只重視學生的成績,而是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學等各方面的能力。為此,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理念,創新和探索有效教學方法,不僅要提高學生的成績,還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其次,教師應改變教學評價方法,將平時的考察及學生的表現整合到學生的最終成績之中,將書面的考試與能力相結合,這樣才能對學生做出全面合理的評價,進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講解《信的旅行》時,教學的目標是要求學生掌握寫信的基本格式,并通過書信交流的方式來介紹自己。
但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認為書信不是考試的重點,就沒有重視這一課的講解,這樣就不能通過這一課時的學習讓學生掌握寫信的技巧和方法。為全面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課時,教會學生書信的正確格式,并讓學生掌握信封的寫法、郵票的使用等能力。
總之,隨著新課改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語文的教學還會出現其他的問題。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對存在的問題及時探索并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以保證新課程改革后小學語文教學的教學質量。
2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改進
一、采用多樣化的授課形式
作文教學中,教師常常只重視思維方式的創新,殊不知,教師不能忽視的還有創新授課形式,它是教師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內容。首先,教師必須為學生創建一個和諧、民主、開放的課堂教學環境,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激發學生的潛能。
其次,教師必須摒棄傳統落后的講評式授課模式,積極采用多樣化的授課模式,比如游戲式、小組合作學習等,此外,教師還可以在休息時間為學生組織一些講故事、猜謎語、成語接龍游戲,這能夠有效地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從生活出發,積極積累寫作的素材
小學作文教學方法的創新不應該只局限在課堂上,相反的,教師教學要從實際生活出發,把作文教學與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首先,教師應教會學生觀察生活。生活中有很多學生可能會用到的素材,讓學生學會觀察,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也能讓學生發現生活中有趣的事物;其次,教師要讓學生學會體驗生活。
作文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將學生帶出書本,讓學生感受來自大自然、日月星辰等的素材,這時學生寫出來的作文一定比坐在教師里想象得豐富。
三、激勵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
提高學生基本能力最重要的措施就是讓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這既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眼界,也可以盡快地實現作文素材的積累。就現在的小學語文閱讀教材而言,它能夠最大限度地契合學生的心理狀態,是最適合學生年齡需求的讀物。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地引導學生,使學生能夠沉浸在語文的魅力中,與此同時,教師還要積極地鼓勵學生,讓學生能夠將已有的知識運用到寫作中去。
3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改進
一、把社會搬入課堂,活用教材,超越教材,面向全體,培養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
教材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充分考慮了學生原有的口語交際水平,課與課之間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而且版式設計生動活潑、畫面色彩鮮明,人物和事物特征突出,學生樂于接受。我們看到口語交際比單純的聽話、說話課要求要高,它是在口語交際過程中,培養學生靈活機智的聽說能力和待人處事能力 。
新大綱明確指出:“口語交際能力 的培養要在雙向互動的語言實踐中進行。”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口語交際訓練內容的內涵展開教學,采用一些靈活多樣、喜聞樂見的訓練方式,無拘無束地進行訓練,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1)巧設辯論,激發興趣,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對于教材中問題的答案可能不止一個時,在這種情況下,要依據小學生的學習需求來確定教學中的辯論題,讓學生進行辯論,讓不同認識的雙方各抒已見。如學習《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我抓住課中能產生認識分歧的問題巧設辯論,組織學生圍繞“假設將來地球上的資源全部枯竭時,人類是否需要移居?”這個論題進行辯論。
學生分成了兩派,在搜集大量資料的基礎上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正方說需要移居,反方說不需要移居,雙方都能從課文內容出發。結合自己查閱的資料,融進自己的理解,滔滔不絕,唇槍舌戰,互不相讓,各有千秋。
這是一堂多么精彩的辯論啊!辯論的結果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辯論這種形式的口語交際活動中,學生為了占得主動,敢于據理力爭,發表自己的見解,敢于對他人的見解進行評價和補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調動了學生 學習的積極性,同時爭論的過程也是運用語言的過程,也就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過程。
(2)利用導游式,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些寫景的文章,文字優美,遣詞造句獨具匠心,是學生學習、模仿的佳作。在這類文章中,我積極創設“小導游”這一角色,不但為學生創設了口語練習的大好機會,而且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執教的《觀潮》一課中,我在指導學生學習潮來前的景色后,讓學生自學描寫潮來時聲勢浩大、雄偉壯觀,潮來后余波蕩漾的景象,并啟發學生 “待會兒,請同學來當小導游,為我們介紹錢塘江大潮。”頓時,教室里一片朗朗地讀書聲,學生朗讀、背誦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
稍作準備后,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舉手,都想來當小導游,在當導游復述課文時,學生不但語言流暢、感情飽滿,而且有的學生還加入了自己的聯想語言。
(3)利用表演式,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小學生的表現欲望一般都比較強,精彩的表演能激發學生參與交際的熱情,如教《將相和》一文后,我讓學生選擇最喜歡的角色,以成為“劇中人”模擬表演,頓時,教室里到處有“藺相如、廉頗、趙王、秦王”等,連平時最不愿開口的吳瓊同學也“出場”了啊!班上的幾位善于表演的同學更是表演得惟妙惟肖。
從此以后,每逢遇到適宜表演的課文或交際內容,我總是預約他們做好準備,學生在一次次表演中膽子大了,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自信心增強了。
(4)利用補充創編式,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對于一些有故事情節的口語交際內容,可引導學生看圖,瞻前顧后,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展開豐富的想象,補充故事情節或續編故事。如《窮人》一課,可引導學生想象編說故事:當漁夫和桑娜收養了西蒙的兩個孩子以后,他們的生活將怎樣?讓學生在想象中創新思維得到訓練。
(5)利用展評式,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即用課前或課上準備的作品參加模擬展覽,每個學生都當“解說員”、向小組或全班同學介紹自己的作品和創作過程,再由大家評議:誰的作品好,好在哪里,頒發獎品或戴小紅花。如《辦畫展》(第五冊積累、運用六) 是展評學生誰畫的好,內容新,題目取得好。給每個學生創造了交流機會,交流了自己的所做、所見、所思、所感。
再者,開放的語文課堂,使學生有充分的展示個性的時空,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老師、同學的讀書,答問常常主動要求發表見解,說出自己的看法,被評議的同學有的虛心接受,有的針鋒相對堅持自己的意見,這樣的評議是訓練口語交際的良好機會。
學生不僅要積極思考判斷,提出不同看法和補充意見,同時還要特別留心別人的朗讀發言,而這一點往往是很多同學容易忽視的。在評議中,學生互相交流,敢于爭論,在心理上獲得了一種成功 的滿足感,不僅提高了交際能力,更是培養了口語交際的信心。
(6)利用質疑——釋疑——布疑的模式,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質疑——釋疑——布疑:是學生 在學習過程中提出問題、師生共同解決問題、課后布置問題(即讓學生課下查閱、訪談、搜集資料信息)的重要環節。這個環節不但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體驗生活的能力,而且也能培養學生表達能力、跟人討論的交際能力。
尤其是釋疑的環節,就是通過互相討論,甚至爭論來求取真理、提高能力。這一環節中既有師生雙向的信息交流,又有學生之間的立體交流,還有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重視這個環節的教學,對培養學生 的口語交際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如,學習《司馬光》一課時,我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學生提出了許多問題:他們不會把缸里的水抽出來嗎?他們不能去拿一根大竹竿伸到缸里救人嗎?他們為什么不一起用力推倒大缸呢……,再如《小貓種魚》一文我提出這樣一問題;小貓種魚對不對呢?圍繞這個問題,學生展開了討論。
有的說,小貓做得不對,魚是生長在水里的,怎么能在土里長呢?有的說,小貓雖然做得不對,但這說明它愛向別人學習。也有的說,小貓不愛動腦筋,光看別人種玉米,就學別人也把魚種在地里,不想想魚不是種地里的……眾說紛紜,饒有趣味。這種訓練,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鍛煉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7)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為每個同學在課堂上進行口語訓練提供了機會。這需要教師進行良好的訓練,保證小組合作學習能有效進行。在小組長的組織下,就一個問能展開討論,人人都盡可能發言,討論達成共識或者保持不同意見。
全班反饋時,既可以以小組為單位一起發表看法,互相補充,也可以推薦代表闡明本小組的觀點。這樣,使口語交際訓練面廣,增大學生口語交際訓練的活動時間和空間。
二、創設平等和諧的氛圍,保護好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尊重學生作為一個人所應有的權利、尊嚴、個性特長、思維與說話的方式,給學生一種感覺:學習是我們自己的事,是輕松的、自主的。同時,學生是處于發展中的人,是一個正在成長的人,因為每個學生都是等待開墾的金礦,有著發展的可能和潛力。
一名合格的教師應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作為一個聽眾、朋友而不是一個威嚴的法官,與學生一起聊天、討論,進行沒有心靈距離的開放式的交流。鼓勵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合作,讓融洽與合作的陽光普照著每一個學生的心靈。
三、讓學生多讀課外書,寫好讀書筆記、日記,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
充分發揮閱覽室、讀書超市和教室圖書角的作用,利用閱讀課的時間,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開闊學生視野,增加學生知識面。
四、加大練字力度,培養 學生的書寫能力
孩子們的“字架”還不成形,我準備每天讓孩子們描一張字。此外,上好寫字課,要示范、描紅相結合,力爭讓孩子們寫一手漂亮字。
五、力爭家校聯手,共同培育好孩子
做好家訪工作,了解家長們的心聲,了解孩子們的在家表現,以便有的放矢加以引導。
4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改進
(一) 用“成功感”和“善意期待”進行反饋評價,激勵學生參與
傳統教學中教師過分關注教案和教材內容,重視語文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的思維成果,缺乏熱情和鼓勵。因此.要注意尊重學生。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特別要重視反饋矯正中的情感把握。
善意期望和熱情激勵是取得良好反饋效果的保證。在充滿熱情鼓勵的教學氛圍中學生將樂于反饋表露學情,樂于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體會樂趣 。教師的熱情鼓勵將使學生樹立自信,學會探究知識和運用知識的本領,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二)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有研讀、思考的空間
課堂上,教師不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計教學方案,而是以教參上的一大堆的問題和知識點為內容進行灌輸,過于重視學習的結果,忽視學生語感的培養和語言的積累,忽視學生豐富的情感積累,最終剝奪了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質疑、討論交流的時間,學生缺乏個性化的思考空間和體驗。
(三)重視個體差異,隨機調控教學進程
原有教學反饋缺乏靈活機動的個體差異性,標準化的答案使得反饋如同請君入甕,設陷阱誘導學生往里跳,致使學生只能揣摩、迎合教師的意圖去回答問題,被迫放棄自己的思考、疑問,縮減學習的空間和樂趣。
以學生為本,要求我們用平等的態度去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歷,運用他們喜歡的表現方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親其師而信其道。”這要求教師根據課堂情況的變化調整教學方案。教案是死的,但教學是活的。這類反饋方式貼近生活,也就更能為學生所接受。
(四)將“傳道、授業、解惑”延伸到“激疑、啟思”來
課堂教學中,有些老師教學機智不足,反饋意識不明確。如在教案中沒有教學反饋環節的安排,即使是有所安排,但在課堂教學環節中或是形同虛設,或是因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有限,以及課堂教學結構不好,無法保證反饋環節的落實。
隨著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增多,他們就會有更多的問題和想法,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應延伸到“激疑、啟思”上來,這意味著教師的知識權威受到挑戰。那么我們的教學就要適應教育教學的發展,與時俱進。有位實驗老師的做法值得借鑒:
(五)開展同學之間的互相反饋和評價,注重學生的自我反饋和評價
學習反饋的隨意性造成練習指導的盲目性。學生因為早期發展和學習過程中知識缺陷不斷積累,又得不到及時的反饋矯正,新老失誤不斷相加混雜,造成惡性循環,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出現了后進生。可以考慮的做法是:
1.反饋和評價應盡量用具有激勵性的言語表達。
2.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自我反饋和評價,開展同學間的互相反饋和評價。
(六)及時地進行教師的自我反思,提醒學生進行自我反饋。
教師和學生自我反饋能力的缺乏,反映在教師不能及時調整教學和學生缺乏參與的熱情上。學生因知識、能力、認知上的不足而缺乏自我反饋矯正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打破習慣于站在自身角度思考問題、容易責備學生的思維定勢,及時對教學教法進行調整。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改進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改進





上一篇:小學語文中年段教學方法
下一篇:小學二年級語文朗讀指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