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穩六保個人心得體會
近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全面分析了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一階段經濟工作。會議在強調加大“六穩”工作力度的同時,首次提出“六保”,即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于六穩六保個人心得體會,希望對你有幫助!
六穩六保個人心得體會1
堅持“兩手抓”,奪取“雙勝利”,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亮眼表現,為今年中國經濟開局增添了一抹亮色
疫情對當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短期的,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
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3%,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了21.5%;3D打印設備、智能手表等電子產品產量增長都在100%以上;單晶硅、多晶硅產量分別增長45%和35%左右……1—2月份,互聯網經濟發展良好,不僅在疫情防控、物資調配、民生保障等方面大顯身手,也推動新動能形成較快成長的態勢。堅持“兩手抓”,奪取“雙勝利”,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亮眼表現,為今年中國經濟開局增添了一抹亮色。
然而,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不可避免會對經濟社會造成較大沖擊。比如,1—2月份國內生產需求明顯下降,就業物價壓力上升,等等。即便如此,我們看到,生產需求體量可觀,超大規模經濟的優勢沒有改變;基礎工業和防疫物資保障有力,強大的經濟發展韌性沒有改變;生活必需品和公用事業品供應充足,供求關系總體平衡沒有改變;互聯網經濟發展良好,新動能較快成長的態勢沒有改變;宏觀調控對沖政策有力有為,完成全年目標的信心沒有改變。所以說,疫情對當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短期的,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
回望新中國成立70多年歷程,我們曾經歷洪水、地震、非典疫情的考驗,也曾面對國際金融危機、貿易摩擦的挑戰。然而,任憑雨驟風狂,中國經濟從未“停航”。各項數據表明,中國1—2月份國民經濟經受住了新冠疫情沖擊,疫情對中國經濟的短期沖擊不改全年經濟持續穩中向好的大趨勢。
判斷中國經濟的潛力,既要看“點”,也要看“面”。從前兩月的數據看,中國經濟遭受了較大損失,主要指標增速都在下滑。但是1—2月份經濟體量占全年總量較小。按往年數據測算,1—2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出口等占全年比重不足15%,固定資產投資占比更低,不足1/10。這就意味著,我們完全有機會在后期彌補經濟損失。
把脈中國經濟的活力,既要看“表”,也要看“里”。判斷中國經濟活力從表面看,1—2月經濟受了損失,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喪失了生產能力,丟掉了多年積累的產業基礎,不再具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恰恰相反,汽車制造商轉產口罩,服裝產業制造防護服,5G高清直播醫院建設,飯館、加油站賣蔬菜……戰疫期間,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大的供給能力、適應能力和修復能力。有外媒采訪了40位亞太和歐美地區經濟學家,他們普遍對中國經濟前景表示樂觀。
探究中國經濟的動力,既要看“形”,也要看“勢”。疫情對消費的沖擊明顯,但消費需求并沒有消失。待到疫情控制后,被暫時抑制的消費需求將逐步釋放。看看大家的朋友圈,計劃探親、聚會的不在少數,盤算“下館子”“看景點”的也有,不就是最佳證明?更何況,在傳統服務業受到影響的同時,中國的“宅經濟”“智生活”“云辦公”等新動能爆發增長,線上消費和智能經濟等新業態快速發展,不僅對沖了疫情的不利影響,更為高質量發展開拓新空間。可以說,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動力澎湃,邁向全球最大國內消費市場的腳步不會停歇。
風物長宜放眼量。3月以來,全社會用發電量明顯回升,湖北以外地區規上工業企業目前的復工率已超過95%,中國經濟正逐步回歸正軌,并展現出更為強勁的韌性。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默頓所說,中國經濟具備戰勝風險和挑戰的良好條件,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相信經歷此次疫情后,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將變得更加健康。
六穩六保個人心得體會2
在武漢這座英雄城市即將解除離漢通道管控之際,一群白衣執甲的英雄即將凱旋。4月7日,四川省留守武漢的最后一批162名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在完成光榮使命后將返回四川。至此,四川援助湖北醫療隊1463人全部凱旋。在四川援助湖北醫療隊同心戰“疫”的74個晝夜里,一個個或驚心動魄、或溫暖動人的瞬間,詮釋著川人的擔當和醫者大愛。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對于這種句話的理解,四川人有更深刻的體會。從“5.12”汶川特大地震,到“4.20”蘆山地震,四川經歷的自然災害并不少,但在全國人民的強力支援和幫助下,自立自強、堅韌不屈的四川人民不僅重建了美好家園,而且迎來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未來。關鍵時刻,危難時候,靠的就是傾力援助,尤其是新冠疫情肆虐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時候,更應該主動站出來,展示責任擔當。雖然當時正是新春佳節之際,雖然明知新冠疫情來勢兇猛,并且可能犧牲生命的情況下,四川人匯聚起了一種不畏艱險、命運與共的力量。四川第一時間請纓,是全國首批支援湖北的醫療隊之一,并先后向湖北派出10批醫療隊、3批疾控隊以及3名國家單獨抽調的專家共1463人。四川之所以能夠第一時間主動參與到援鄂隊伍中去,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能匯聚起援戰力量,關鍵就在于四川上下對湖北人民有著感同身受的心理體會。
對于白衣執甲的逆行戰士來說,不僅要拿出精湛的醫術和醫者仁心的精神,讓病人能夠較快地康復,而且還要體現一種精神風貌。參與武漢救援的4萬多醫務人員,來自不同的地方,但目的就是一個,那就是力戰病魔,挽救生命。四川省第三批醫療隊在全國率先設立外周血淋巴細胞、外周血炎癥因子、乳酸、肺內病變進展等8個重癥和危重癥臨床預警指標;第五批醫療隊針對不同區域患者分別制定個性化治療和護理方案,尤其是紅區患者,集中力量精準施治,重癥、危重癥治愈轉輕癥率近90%。在高質量維護生命健康安全的同時,四川還給武漢人民送去了特殊的服務,那是中醫藥治療。四川成立中醫治療專家組,組建中醫治療突擊隊,在使用國家推薦協定方劑的同時,各醫療隊運用四川特色方劑開展治療并取得較好療效,從某種角度而言,這也是一種四川擔當。
經歷磨難之后的四川人民深知要戰勝病魔,不僅要靠技術,更要靠信心與力量。只要保持一種健康心理,只要始終保持一種堅定自信,就會早日戰勝病魔。從四川援助武漢戰疫的相關細節來看,四川更加重視心理與精神上的援助。首先四川省衛健委緊急增派心理和營養專家趕赴前線,為隊員開展心理健康監測、危機干預和營養調配,提早把心理干預放在了前面。其次是四川將自身的樂觀精神傳遞給患者,將方艙病區以四川特色進行命名,如“九寨溝”“峨眉山”等,同時將四川文化書籍贈送給艙內患者和出艙的康復患者,雖然這些只是一些很小的細節,但卻給了患者和當地人民一種心理慰藉與強大自信。
1463人、74個白天黑夜,四川援鄂醫療隊不僅展示出了醫者仁心的擔當與大愛,而且也展示出了堅韌不屈的川人精神。危難時刻看擔當,在與湖北人民攜手戰疫的這場戰斗中,四川醫務人員用實干書寫出了一種責任擔當。
六穩六保個人心得體會3
疫情下,尤其是“戰疫”攻堅的吃緊時刻,集中醫療資源發力于疫情防控診治,這是決勝“戰疫”的必需,更是所有醫療機構和醫護人員責無旁貸的擔當體現。但集中優勢醫護資源攻堅決勝“戰疫”,并不是讓醫療機構把所有的日常門診和診療服務都一停了之、一關了之。最科學的態度,正如郭燕紅專員所言,醫療機構既要做好疫情防治和患者救治,也要保障日常醫療服務需求。事實上,疫情下醫療機構日常醫療服務不能“停擺”,這不僅是現實需要,更是“戰疫”所需。
“戰疫”面前,集中優勢醫療資源走上前線,或者集中在新冠疫情患者診療救治和防疫防控重點部位發揮作用,是非常時期的當務之急,也是科學阻斷疫情傳播、降低疫情風險、保障“戰疫”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前提和保障。但相對于醫療機構而言,這種集中優勢兵力資源并沒有讓所有醫療機構就此“停擺”。同樣,即便是普通醫療機構出于防疫需求,應時而動調集優勢醫療資源設立專門發熱門診和隔離診療場所,動員力量也大多僅限于發熱、呼吸、重癥、心血管、感控管理及護理等關鍵崗位和部門,其他普通醫療資源和承擔日常門診及醫療服務的資源則完全應該堅守崗位,主動彌補人員調劑后的資源空白,維持醫療機構的正常運轉,確保不因此而影響診療服務的進行。這不僅僅是維持醫療機構這一特殊公共服務供給的平穩有序,更是凸顯服務公共衛生健康、履行救死扶傷神圣職業使命的責任和擔當。
從另一個角度看,疫情下,確診患者需要專業診療救治,意思對象需要科學隔離檢測,疫情需要科學防控阻斷,常規防疫更需要一絲不茍,但現實中同樣還有其他迫切需要診療服務對象在期盼。如突發性疾病患者、常規性疾病患者,還有一些特殊的病例如高血壓、心臟病、透析患者等等,同樣更急需專業醫療救治服務的到位來紓苦解困。如果因“防疫”而對醫療機構的日常門診和住院服務等一停了之、一關了之,對于這些患者而言豈不是雪上加霜?如果因此而導致普通患者遭遇不能及時診療之苦、付出求醫無門的慘痛代價,不僅是民生受苦、患者受罪,更是社會之痛和秩序之亂的滋源,這豈不是加大了疫情對社會和個人的負面影響,加重了不必要的公共抗疫代價和成本負擔?
決勝“戰疫”的成果不僅要體現在對疫情的科學阻斷和防疫獲勝上,也要體現在如何最大程度地降低疫情對社會和公眾的負面影響上,更要體現在最大程度低降低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穩定和諧秩序的負面沖擊上。因此,如果我們能在集中優勢醫護資源沖鋒決勝“戰役”的同時,能保證醫療機構常設門診和住院服務等“不停擺”,這本身也是對構建和諧抗疫秩序、最大程度減少防疫成本和負面影響的最大貢獻,更是決勝“戰役”所需的基礎和前提。疫情下醫療機構“不停擺”更是抗疫和決勝“戰疫”所需!
六穩六保個人心得體會4
2020年4月8日,注定是個令人難忘的日子。就在這天,“封城”76天的武漢正式“解封”了!這就意味著,以武漢為主戰場的中國戰“疫”朝著勝利又邁進了一大步;這也意味著,荊楚大地將再現往昔的美麗容顏,九省通衢將再次發揮其重大作用。心緒難平、血涌難抑,既為英雄的城市,也為英雄的中國人民。
回首過去的76天,可以說是武漢市和武漢人民經歷過最痛苦的一段時光。所幸有14億同胞的守望相助、傾力相幫,大家同舟共濟、共克時艱,打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戰斗,終于取得了疫情防控戰的階段性成果。美好的結果、難忘的經歷,無數令人動容的瞬間、許多感人至深的畫面洶涌而至,在這個“解封”的時刻如電影回放一般再映眼前。
這份感動,是“武漢加油!中國加油!”的溫暖。疫情突如其來,武漢不幸成為“震中”,危機關頭,武漢緊急“封城”,盡最大努力阻斷疫情蔓延擴散,將危險留給了自己。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全國的兄弟姐妹沒有拋棄武漢,而是向武漢伸出了馳援之手,捐錢的、捐物的、捐菜的……只要是武漢需要的、武漢人民急缺的,毫無保留、第一時間送上,并且是將最好的的送上。因為大家都知道,武漢勝則湖北勝,湖北勝則全國勝。而正是這些支援,為“武漢加油”增添更多現實內涵,讓這個冬天格外溫暖。
這份感動,是“謝謝你為武漢拼過命”的震撼。危急時刻,方顯英雄本色。疫情暴發后,無數凡人英雄挺身而出,主動逆行前往武漢,與武漢人民戰在一起、同防“疫”線。“國寶”院士、白衣天使、雨衣妹妹、貨車司機……有些我們耳熟能詳,有些名字都喊不上,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形象的高大,因為他們在最危險的時候,敢為武漢人民拼命、敢為全國人民拼命,他們就是真心英雄。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之火,看到了“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奮斗拼搏。
這份感動,是“武漢感謝有你”的深情。疫情發生以后,各地醫療隊伍響應中央號召,迅速集結、盡銳出戰,采取“一省包一市”的方式,對湖北省開展對口援助。實踐證明,因為有了他們的加入,湖北和武漢的疫情才能快速有效遏制;因為有了他們的拼命,每一位患者才會得到第一時間救治,才有了治愈率的不斷提升;因為有了他們的犧牲,才有更加科學有效的應對方法和預防舉措出臺,牢牢守住全國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底線。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句感謝,見證了舉國一家親的深厚情誼。
當然,“解封”不等于解防,通行不等于無憂。但我們始終堅信,武漢的“解封”之夜,亦是荊楚大地再次啟航之時,積淀了76天的情感,必將在“解封”之后,轉化為強勁的前行動力,續寫更加偉大的發展成就。而對此感同身受的14億手足同胞,也必將永遠銘記“解封”時刻的感動,以更加團結齊心的強大凝聚力,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作出更大貢獻,一同書寫最美的春天故事。
六穩六保個人心得體會5
當前,抗擊新冠疫情已經到了最吃勁的關鍵階段。在犧牲了無數人的正常生活、作出了巨大的經濟犧牲、無數“逆行者”義無反顧奔赴抗疫一線的大背景下,大陸除湖北以外地區的新增確診病例連續多日呈下降趨勢,24日、25日連續兩天縮小至個位數,抗擊疫情的隧道已經能夠看到洞口的光亮。
雖然國內疫情防控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應該看到,國際上,韓國、日本、伊朗等國由于民眾認識不到位、政府防控不力等原因,新冠疫情感染者數量持續攀升,境外疫情防控形勢不容樂觀。截至當地時間27日9時,韓國新增新冠疫情334例確診病例,累計達到1595例;日本、意大利、德國等國確診病例數也均有增加。
面對國外日益嚴峻的疫情形勢,把目光撥回國內,可以發現,一些地方暫時還沒有針對韓日等入境人員出臺嚴厲的管控政策。與之相對的是,山東威海市已經率先行動起來。據媒體報道,威海市對韓日入境人員采取集中隔離14天的應對舉措。也因為這一舉措,韓國外長康京對此明確表達不滿,認為這一措施是“過當的”。
對入境人員無差別隔離14天過當嗎?筆者認為是不過當的,甚至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旦國外的新冠疫情患者或潛伏期人員,通過飛機等交通方式入境,在僅僅測量體溫之后就迅速融進人民大眾之中,就可能帶來諸多感染風險。這對于鞏固抗擊疫情成果、維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無疑是非常不利的,甚至可能因為防控的疏漏和不慎,導致疫情復發。對于這樣的可能,想必沒有人敢想象,更無法接受。
湖北以外疫情得到控制,但并不是大功告成。只要一日沒有清零,就不能掉以輕心,就必須嚴防死守。比如,26日湖北以外新增病例就從最近兩日的9例、5例上升到24例。這說明,只要思想有麻痹、防控有松動,疫情隱患就不能徹底消除。因此,必須打起一百個精神、秉持一萬個小心謹慎,既要發動人民群眾內防擴散,更要依靠嚴厲的政策外防輸入,防范海外疫情“倒灌”風險。因此,山東威海市的舉措不僅不過當,還應該被各地“抄作業”,成為各地做好下一階段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內容。
可能有人會有擔心,認為這會損傷中韓、中日之間的感情。的確,疫情發生以來,韓國和日本為我國提供了巨大的援助。“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等詩句更使國人動容。更重要的是,在美國限制與我國航空交通之際,韓國、日本這樣近鄰并沒有“落井下石”。因此,如今疫情嚴峻形勢異位,如果我們對韓日入境人員采取隔離14天的舉措,有些人會認為不合時宜。
不得不強調的是,在狡猾的病毒面前,情感上的一些不自然其實是無足輕重的,這可以通過耐心的解釋、友好的服務去化解。反之,如果因為是涉外問題而小心謹慎,在國內民眾必須開具健康證、外地返還須居家隔離14天等背景下,給外來人士以“超國民待遇”,不僅會傷害人民群眾的感情,更可能突破嚴密的防空網,從而給疫情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沒有人、沒有一個地區、沒有一個國家能在這場疫情阻擊戰中置身事外。對外來入境人員采取隔離14天,既是對他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負責,也是對作出巨大犧牲的國內社會負責,更是對嚴峻的國際抗疫形勢的負責。
六穩六保個人心得體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