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回爐”讀職校的原因和趨勢
在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正逐漸顯現:過去兩年內,有超過150名本科及以上的畢業生選擇重新回到校園,通過進修心理咨詢師、公共營養師和健康管理師等專業技能培訓課程,尋求職業發展的新突破。這批“回爐再造”的畢業生普遍認為,獲取這些技能證書為他們開拓了全新的職業發展空間。
新華社的深度調查揭示了一種更為廣泛的社會趨勢:隨著就業市場競爭的加劇,“本科學歷+技能證書”已成為許多大學畢業生求職市場中的標配要求。這一現象不僅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也展現了越來越多本科畢業生選擇到職業院校深造以提升職業技能的新潮流。
回顧至2015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專業的畢業生喬東,在電視臺工作歷經兩年后,果敢地選擇了進入職業院校學習專業技術;再到2021年,一段在網絡上引發熱議的視頻記錄了多位中年人赴山東某高職院校報到的情況,其中不乏40歲的中堅力量。
當前,隨著就業壓力的增長,本科生選擇重返職校深造的現象逐年增多。技能證書不再僅僅是職場競爭的一個加分項,而是升職加薪的關鍵通行證。因此,高校畢業生紛紛轉向職校提升技能,既符合社會現實需求,也是應對就業挑戰、增強自身競爭力的明智決策。
相較于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更側重于實踐操作技能的培養。面對社會發展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及高校畢業生結構性過剩的問題,職業教育成為了緩解就業矛盾、填補技能人才短缺的重要渠道。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數據顯示,我國技能人才占全部就業人口的比例僅為26%,而高技能人才占比更是低至28%。預計到2025年,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的技能人才缺口將接近3000萬人。
從工業領域來看,理想的人員結構是每一名科學家背后有十位工程師和一百名技能工人。然而,我國目前這一比例僅維持在大約5%左右,遠低于日本的40%和德國的50%。這種巨大的高技能人才缺口,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大難題。因此,本科生選擇“回爐”接受職業教育,并非單純應對現實壓力的被動之舉,更是主動提升自我價值、實現理想與現實對接的智慧抉擇。
當下,越來越多的畢業生開始掙脫傳統觀念的束縛,選擇一條獨具特色的職業發展路徑。這一轉變無疑為職業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廣闊前景。然而,要真正滿足市場需求,改變職業教育相對滯后的局面,核心在于打破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的壁壘,實現兩者間的有機銜接。以往單一強調技術技能或學術理論的發展模式已經暴露出其局限性。只有徹底消除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偏見,才能同時推動職業教育和學術學科的協同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