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回爐”讀職校
在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正在上演:過去兩年,超過150名本科及以上畢業生選擇“回爐”深造,以獲取心理咨詢師、公共營養師和健康管理師等專業技能證書。他們認為,這樣的學習經歷為他們的職業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這種現象并非個例。新華社的調查顯示,在就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本科學歷+技能證書”已成為許多大學畢業生求職的新標準。這種趨勢反映了本科畢業生對職業技能的追求,也揭示了職業教育在當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
時間回到2015年,喬東,一位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專業的畢業生,在電視臺工作兩年后,決定進入職業院校學習技術。而到了2021年,一段在網絡上熱傳的視頻顯示,多位中年人在山東一所高職院校報到,其中許多人已經年過四十。
隨著就業市場的壓力增大,選擇職業教育不再是少數人的選擇。技能證書不再僅僅是求職的加分項,更是晉升的必備條件。在這種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選擇進入職校學習相關技能,這不僅是一種明智的選擇,更是對就業壓力的積極應對。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比,更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面對社會發展的需求和高校畢業生結構性過剩的現狀,職業教育成為緩解就業壓力、填補技能人才缺口的重要途徑。據人社部統計,中國技能人才占比僅為就業人口總數的26%,高技能人才占比更是只有28%。預計到2025年,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的技能人才缺口將接近3000萬人。
在工業領域,理想的人才結構是一個科學家搭配十名工程師和一百名技能人才。然而,在我國,這一比例僅為5%左右,遠低于日本的40%和德國的50%。這種高技能人才的巨大缺口已經成為中國制造業轉型的障礙。因此,本科生的“回爐”不僅是對現實的被動適應,更是提升自身競爭力的主動選擇。
如今,越來越多的畢業生選擇不再受傳統觀念的束縛,走上一條差異化的職業道路。這一趨勢為職業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然而,要真正滿足現實需求、改變職業教育相對滯后的狀態,關鍵在于打通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之間的界限,實現兩者的有機融合。單一的技術技能型與學術型的發展路徑已經證明存在缺陷。只有消除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偏見,才能不僅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也推動學術類學科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