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燒超過3天就要警惕川崎病
育兒知識是涵蓋孩子各年齡段在育兒時遇到的各方面問題所需要的知識,是對新生嬰兒更好的照顧,更好的呵護所需要學的一種知識。因為每個不同月齡的寶寶的生理及心理都有不同的特點需要不同的呵護及教育方式。從寶寶及母親雙方的角度關注育兒生活,涉及兒科疾病、幼兒保健、孕婦保健、孕期保健、育兒教育等方面。
孩子發燒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懂得正確的護理方法,低燒采用物理降溫,超過38.5℃就使用退燒藥,盡量不上醫院,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退熱藥的說明書上都會注明“用藥超過3天需去就診”,這是為什么呢?
發燒是孩子在生長發育、產生自身免疫力時都要經歷的過程。如果孩子精神狀態良好,短期發熱不需要干預太多,但是如果孩子發燒超過3天就需要就醫,一方面是減少退燒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另一方面就是所有超過3天的發熱都應盡可能明確病因,而川崎病是小兒發燒3-5天最需要警惕的疾病之一。
一、孩子發燒3-5天警惕川崎病
由于川崎病的早期癥狀與感冒相似,患兒會出現咳嗽、發燒、流鼻涕、精神食欲差,或是會出現拉肚子、疲憊、煩躁等癥狀,因此容易被大家誤當成感冒來治療。川崎病又稱為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征,是好發于兒童的一種全身血管炎性病變為主的發熱性疾病。1964年由日本一位名叫“川崎”的醫生首次報道,因而取名為“川崎病”。
如果孩子感冒發燒超過3-5天不見好,務必上醫院做身體檢查,切勿繼續當成普通感冒發燒來治療,以免貽誤病情。若孩子患的是川崎病又得不到及時治療,將會影響心臟的健康,嚴重的還會出現冠狀動脈瘤、冠狀動脈狹窄、心肌梗死等。
二、診斷川崎病參考6個顯著特征
川崎病對孩子的身體危害較大,那么臨床主要有哪些表現呢?李淑華醫師指出,臨床上主要參考日本厚生省川崎病研究協作組2002年頒布的診斷標準:首先,要連續發熱5天以上;其次,具備以下5項中的4項:
1、雙側眼結膜充血,無滲出物;
2、口腔及咽部粘膜有充血,口唇干燥皸裂,楊梅舌;
3、急性期手足腫脹,亞急性期肢端膜狀脫皮;
4、出疹主要在軀干部,斑丘疹,多形紅斑樣皮疹或猩紅樣;
5、頸部淋巴腫脹,直徑超過1.5cm。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發熱并伴有其他三條特征,但合并冠狀動脈損害者亦可診斷。
三、5類發燒的孩子要警惕川崎病
由于家長的醫學知識有限,無法完全按照醫學標準來診斷,專家建議家長在孩子發燒時細心觀察,5類發燒的孩子要警惕川崎病:
1、發燒并伴有皮疹的孩子,皮疹一般在發病后2-3天出現;
2、發燒并伴有嘴唇通紅并皸裂,舌頭紅腫的孩子;
3、發燒伴有雙眼球結膜充血的孩子,一般起病第3-4天出現;
4、發燒時手腳腫,燒退后手腳脫皮的孩子;
5、發熱并伴有淋巴結腫大的孩子。
四、川崎病治療關鍵要及時
川崎病對孩子的危害是不容忽視的,尤其是對心臟影響較大,近年來發病增長趨勢明顯,是引起兒童后天性冠心病的主要原因。在一年四季中均可發病,但每年的4-5月和11月至次年1月發病率最高。
治療川崎病關鍵要及時,只要早發現早治療治愈率非常高,一旦孩子確診為川崎病,一定要到正規醫院治療,并注意遵醫囑。目前重要的治療方法是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靜脈丙球)與阿斯匹林。靜脈丙球效果較好,唯一的不足是丙種球蛋白屬于血液制品,存在潛在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一般恢復期改為低劑量的阿斯匹林,來抑制血小板凝固。但并不是每位川崎病患者治療方法都一樣,具體還需要根據醫生的治療方案來進行。此外,由于孩子發熱時間長,會出現口唇紅赤,不思飲食的胃陰受損現象,所以可配合使用一些養陰護津、清熱解毒的中成藥治療。
孩子發燒超過3天就要警惕川崎病





上一篇:寶寶的退熱貼該如何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