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票需要掌握的知識有哪些
炒股票需要掌握的知識有哪些
炒股歷史有多長,失敗的歷史就有多長,血的教訓就有多深。其實主要原因是我們沒有掌握好炒股的知識。以下是由學習啦小編整理關于炒股票需要掌握的知識的內容,提供給大家參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歡!
炒股票需要掌握的知識1、炒股的科學思維模式
一、聯想。聯想公司曾經發布過一個廣告:“如果沒有聯想,世界將會怎樣”。 仔細分析一下這句話的含義,并不像一句廣告詞那么簡單。聯想是人類發展的根本,人類的發展就是一個實現理想的過程。我們小時候曾經幻想過的很多東西不是正在成為現實嗎?《海底兩萬里》是一本科幻小說,但現在看不是已不再科幻了嗎?這些都是人類聯想的結果。一個人思維空間的大小決定了其聯想能力,而一個人的聯想能力實際上決定了其個人能力。聯想得越深刻,越能在現實中發現更多的新事物,越能自如地應付新事物的挑戰。炒股也一樣,只有打開想象空間的人,才能知其然而追尋其所以然,只有敢于聯想和敢于挑戰的人,才能成為股市中的贏家。股市中隨時會出現“蝴蝶效應”,恰恰正是“蝴蝶效應”不太容易為常人所能理解。
二、發散思維。如果說聯想是把小的事情盡量往大處和深處想,那么,發散思維就是要把大事情往小處想。說白了,就是從大同中尋找差異。如果說聯想給你打開了思維的空間,發散思維就是要讓你把發散的思維收回到一件事物的支點上去。事物有多個面,發散思維是需要你用盡量多、盡量創新的思維方式來觀察事物的多個面,觀察的面越多,對你發現事物發展的規律越有用,越能應付自如。股票市場不是要求投資者既能把握大勢又能把握個股嗎?對投資者來說,選中的股票就是盈利的支點,只有找到這個支點,才能跑贏市場。
三、逆向思維。逆者,反也。顧名思義,逆向思維即反向思維。學過數學的人都知道,數學邏輯原理中就有正推與反推,實際上,世界上任何邏輯的事物都需要人來正推與反推,一樁正著做行不通的事情,反著做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股票市場也一樣。不少股票市場的超級投資家都非常重視股票的歷史走勢,非常重要的判斷依據也來自于歷史走勢,幾乎所有的著名投資家都說,股票歷史就是重復的歷史。其實往大處說,人類的很多行為同樣也是處于重復與創新的過程中。最簡單的例子是當一件衣服過時后,放上七八年,幾乎必然會再次變成流行的時裝。股票市場的重要走勢因素中的壓力、支撐,不正是前面走勢的歷史所造成的嗎?所以,炒股游戲是一個反推過去、預演未來的游戲,它需要你逆向推理歷史,同樣需要你根據歷史來推演未來。此外,股市中有一條最簡單的規則——關鍵時刻與大多數人站在對立面往往是對的。這也是逆向思維。
四、動態思維。何為“動態思維”?與時俱進者也。有句話叫“沒有人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這個道理告訴我們,事物在不停地變化,任何事物在不同的空間、時間內所呈現的并不是同一個狀態。在生活中,我們如果用固化的方式來應付事情,往往會鬧出笑話。在股市中操作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用固化的方式來理解股市和操作股票,賺錢會比登天還難。因為事物雖然會被歷史因素所影響,卻不可能是歷史的復制,事物的發展可能會隨著重要因素的質變和量變走出新的軌跡。最簡單的例子是當大盤達到3000點的時候,多少人認為牛市結束了。可事實是如何給予回答的呢?這說明要利用經驗卻不能犯經驗主義的錯誤。
炒股票需要掌握的知識2、高低之間巧投資
一、連續下跌的個股或大盤。
1、股價低點下移,取創新低時的低點與前一交易日高點的平均值, 一旦某一日收盤值高于該平均值,可考慮介入。
2、股價低點連現,某一日低點比前一日低,高點又出現近期高點, 則若當日收盤值高于高點與低點的平均值,可關注。
許多個股經過長期下跌,持股者多被套牢,信心喪失,主力常在底位放巨量收集籌碼。下跌后期一旦成交量銳增,5日成交量上穿10日成交量,且RSI出現底背離,則意味著跌勢將止,投資者可多加留意。
二、連創新高的個股或大盤。
1、取創新高那一日的高點與前一日低點的平均值, 一旦某日收盤值低于該平均值,可考慮出局。當然,如果收市價在高低點平均值上方則仍可持股。
2、股價高點連現,某一日高點比前一日高,低點比前一日低點低, 即那一日既創出近兩日新高,又出現近期低點,則當某日收盤值低于那一日高點與低點和的平均值時尤應警惕。如天歌集團1998年11月5日及6日最高價分為14.05元、14.09元,最低價為13.70元、13.57元,符合上述條件,因此取11月6日的最高價與最低價的平均值即13.88元為支撐,結果隨后一日股價報收13.5元, 終無法有效站上13.88元,走上不歸路。此后下行最低曾見10.9元,跌幅達21%。但若某日收盤高于那一日高點與低點的平均值,仍可守倉或逢低介入。
炒股票需要掌握的知識3、貨幣供應量
流通中現金(M0),是指銀行體系以外各個單位的庫存現金和居民的手持現金之和;
狹義貨幣供應量(M1),是指M0加上企業、機關、團體、部隊、學校等單位在銀行的活期存款;
廣義貨幣供應量(M2),是指M1加上企業、機關、團體、部隊、學校等單位在銀行的定期存款和城鄉居民個人在銀行的各項儲蓄存款以及證券客戶保證金; 最廣義的貨幣供應量(M3),M2+具有高流動性的證券和其它資產。
貨幣供應量直接影響到貨幣的流動性,直接影響到股市的活躍度,也即貨幣供應量越大,股市上漲的幅度也越大,反之亦然。
通貨膨脹(Inflation):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于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于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于社會總供給 (供遠小于求)。通貨膨脹的加劇將會引起國家加息等宏觀調控手段的出臺,從而不利于股市的發展,反之亦然。
存款準備金率(Deposit-reserve Ratio):是指中央銀行要求的存款準備金占其存款總額的比例;存款準備金是指金融機構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準備的在中央銀行的存款。通常,存款準備金的上調將會降低貨幣的供應,從而不利于股市的發展,反之亦然。
利率(Interest Rate):又稱利息率,表示一定時期內利息量與本金的比率。通常,利率的提高會導致進入股市的資金變少,從而不利于股市的發展,反之亦然。
貨幣乘數(Money Multiplier):又稱貨幣擴張系數或貨幣擴張乘數,是銀行體系用每一單位原始存款所引起的貨幣供給量。也即在基礎貨幣(高能貨幣)基礎上貨幣供給量通過商業銀行的創造存款貨幣功能產生派生存款的作用產生的信用擴張倍數,是貨幣供給擴張的倍數。貨幣乘數越高,則貨幣創造能力越強,越有利于股市的發展,反之亦然。
系統性風險(Systematic Risk):即市場風險,即指由整體政治、經濟、社會等環境因素對證券價格所造成的影響。系統性風險包括政策風險、經濟周期性波動風險、利率風險、購買力風險、匯率風險等。這種風險不能通過分散投資加以消除,因此又被稱為不可分散風險。 系統性風險可以用貝塔系數來衡量。 非系統性風險(Non-systematic Risk):指對某個行業或個別證券產生影響的風險,它通常由某一特殊的因素引起,與整個證券市場的價格不存在系統的全面聯系,而只對個別或少數證券的收益產生影響,可以通過分散投資加以消除。
猜你感興趣:
4.股票基礎知識入門
6.炒股新手入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