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號的用法與另類的使用方法(2)
問號的用法與另類的使用方法
一般來說,如果不遵守以上規則,變換后的意思就會完全相反。如:將“今天天氣很熱。”變為“今天天氣很熱?”,將句號變為問號,表達的意思完全相反,即否定“今天天氣很熱”。
而討論問句則與上述情況有所不同,其問號用法屬“另類”用法。如“女乒包攬金銀銅?”既不能看作是對“女乒包攬金銀銅。”(句號保留)的否定,也不能看作是向別人提出問題需要別人回答,更不能看作是對“女乒包攬金銀銅?”(問號保留)這一問題的全然無知。它介乎“有疑”與“無疑”之間,形式上似“有疑”(提出問題),本質上似“無疑”(暗含著對所提問題的肯定性回答)。它不是因“有疑”而提出疑難問題讓別人回答,不同于一般問句;也不是完全“無疑”而提出問題后自問自答,不同于設問句;更不是完全“無疑”而用問句強調自己的意思,不同于反問句。它僅僅是將某種看法或觀點以問題的形式提出,用討論問句(“主謂短語+?”)作標題,暗示正文或話題會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展開討論。討論結束,會得出討論問句標題去掉問號后的肯定性結論,如“女乒包攬金銀銅”。
或許以上分析還帶有筆者的主觀臆斷,那么,下面再用兩個相關的例子來說明問題:
標題:減稅時代來臨?(2008年8月29日CCTV-新聞“新聞1+1”)
嘉賓討論內容概括:中國現在個稅稅收增長迅猛,國庫充實,國力雄厚,不減少個稅會導致國富民不強,有諸多負面影響,故應減少個稅。(結論為“減稅時代來臨?”這一討論問句標題去掉問號后的肯定性結論,即“減稅時代來臨”。)
而2008年8月30日騰訊網在報道這一討論時作了這樣的處理:
標題:專家稱中國當前經濟狀況是個稅減稅最好時期
正文:實錄2008年8月29日CCTV-新聞“新聞1+1”播出的《減稅時代來臨?》
兩相比較發現:完全相同的討論內容,CCTV-新聞“新聞1+1”用“減稅時代來臨?”這一主謂短語帶問號(討論問句)的標題來概括內容,騰訊網用“專家稱中國當前經濟狀況是個稅減稅最好時期”這一主謂短語不帶問號(陳述句)的標題來概括內容,可見,兩個標題表達的實質內容相同,只不過央視的標題表達簡練含蓄些,而騰訊的標題表達詳細直白些。總之,主謂短語帶問號(討論問句)的標題是主謂短語不帶問號(陳述句)的標題的含蓄表達,即去掉問號后的肯定性表達。
還需注意,問號的這種“另類”用法與問號常見的另外兩種用法不同。
1. 問號的“另類”用法不同于“疑問代詞+動詞+問號”的用法。“疑問代詞+動詞+問號”的用法,問號可要可不要,如“如何搞好學習?”與“如何搞好學習”表達的意思沒有差別(因為疑問代詞有疑問語氣),且去掉問號與否原句都不能表達一個明確的觀點與看法(因為它不是由主謂短語構成);而討論問句的問號用法,有問號與無問號表達的意思不一樣,如“女乒包攬金銀銅?”雖不是對“女乒包攬金銀銅”的全盤否定(注意:上面談及的“今天天氣很熱?”是對“今天天氣很熱”的全盤否定),但也不完全等同于“女乒包攬金銀銅”,因為去掉問號,原句表達一個明確的觀點與看法(因為它由主謂短語構成),保留問號則不能直接表達觀點與看法,或者說,去掉問號,原句能直接明確地表達觀點與看法,保留問號則使觀點看法表達得委婉含蓄不武斷。
2. 問號的“另類”用法不同于“主語+是否+謂語+問號”的正反問句用法。“主語+是否+謂語+問號”的這種用法常作標題,這種正反問句標題引起的討論,其結論可以是“是”,也可以是“否”。如:以“減稅時代是否來臨?”為標題,展開討論后可以得出“減稅時代已經來臨”的結論,也可以得出“減稅時代沒有來臨”的結論。“減稅時代是否來臨?”是一個完全中性的標題,不帶有任何暗示性;而“減稅時代來臨?”是一個帶有暗示性的標題,委婉含蓄地暗示著討論的觀點,即標題去掉問號后的肯定性回答:“減稅時代來臨”。這就是它“另類”的語用效果。
總之,問號的這種用法是一種“另類”用法。不僅最新《標點符號用法》未涉及,而且一般《現代漢語》著作也未涉及。這種用法近幾年才興起,但卻十分流行,文字媒體中幾乎隨處可見。如前幾年CCTV-4“海峽兩岸”欄目,熒屏文字顯示所討論的問題,幾乎全用這種用法提出。電子媒體及紙質媒體,這種用例隨處可見。如:
電子媒體用例(見2008年8月19日中華網,亦見其他網絡媒體):
穆沙拉夫辭職可能流亡海外(新聞標題)
流亡海外?(小標題)
總統受限?(小標題)
內外調整?(小標題)
這幾個小標題都用討論問句提出問題,引起討論,并含蓄委婉地暗示了作者的觀點與看法,即認為巴基斯坦現任總統穆沙拉夫可能會被迫流亡海外,巴基斯坦未來總統的權利可能會受到限制,巴基斯坦的內外政策可能會進行調整。
紙質媒體用例(見《教師博覽》2009年第5期刊載的兩篇文章):
推進教改必須先更改教育方針(文章標題)
更改方針?(小標題)
討論情況:目前官方認定的教育方針即“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這樣的表述,許多與會(21世紀教育研究院、北京大學民辦教育研究所聯合多家機構于2009年2月21日共同舉辦的“為教育改革和發展建言獻策”研討會。筆者注)專家認為它與“現實脫節,亟待調整”。專家認為,沒有哪一所學校能夠真正培養出所謂“全面發展”的人,德智體全面發展是要靠一生造就的;對于“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傳統提法,也有教育界專家表示不符合現代教育的基本理念,認為“這樣的表述,仍然是階級斗爭和以政為綱的延續”。
結論:與會專家表示,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發生了巨大變革的今天,中國的教育指導思想、教育方針、培養目標等理念“應盡早升級換代”。
611萬畢業,200萬失業?(文章標題)
討論結論:2009年中國將有611萬大學生畢業……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估計,2009年應屆大學生中的失業人數可能達到創紀錄的200萬人。
這兩個用例也表明了問號的“另類”用法:用討論問句作標題提出問題暗示觀點,正文圍繞討論問句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討論后得出討論問句去掉問號后的肯定性結論。
或許因為有委婉含蓄和表達簡潔的語用效果,問號的這種“另類”用法十分流行;因為這種“另類”用法十分流行,建議《標點符號用法》對其有所反映。
看過“問號的用法與另類的使用方法”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