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的歷史意義_長征的歷史背景
長征的勝利表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是一股不可戰勝的力量,長征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長征的歷史意義_長征的歷史背景,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更多長征相關內容推薦↓↓↓
長征的歷史意義
紅軍長征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是一件震驚中外的偉大事件,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在這兩年的時間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粉碎了國民黨的圍追堵截,翻過了雪山,走過了草地。兩年內輾轉走過14個省份,終于相繼三大主力會師,從此建立了革命根據地,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長征的勝利實現了我黨北上抗日總方針,在陜北,我黨召開了一系列有歷史意義、關系到抗日全局的會議,像是洛川會議,瓦窯堡會議等。
而且在革命危機的關頭,黨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軍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導地位。遵義會議也是共產黨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
長征勝利后,中國共產黨在陜北建立陜甘寧抗日根據地,使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有了穩固的后方。紅軍以陜甘寧抗日根據地為基點,將革命輻射到全國。陜甘寧抗日根據地建設經驗,對全國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
長征的歷史背景
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在王明的“左傾”錯誤指導下失敗,被迫長征。? 歷史意義:完成了戰略轉移,歷經曲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和鍛煉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宣傳了黨的宗旨,發揚了革命集體主義、革命英雄主義、革命樂觀主義,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
王明“左”傾錯誤推行的惡果,是鄂豫皖、湘鄂西蘇區的第四次反“圍剿”和中央蘇區、湘贛、湘鄂贛、閩浙贛蘇區的第五次反“圍剿”相繼失敗,紅軍遭受慘重損失,部隊的建設受到嚴重破壞,黨和紅軍陷入嚴重的生存危機,被迫實行戰略轉移。
中央蘇區反“圍剿”的失敗,改變了中國革命戰爭的大格局,影響了其他蘇區,使長征由局部演變為全局性的戰略轉移。
擴展資料:
80多年前,四路紅軍相繼撤離苦心創建經營的蘇區,跨越萬水千山,歷盡千辛萬苦,勝利完成了這次決定中國命運的革命力量的戰略大轉移,創造了人間奇跡。
偉大的創舉必然順應時代的需求。那么,紅軍長征是在什么樣的時代背景下發生的?
紅軍長征是在中國面臨民族危亡的危機、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最緊迫的任務情況下發生的。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企圖消滅中國的開始。1932年,日軍向上海發動進攻,制造了“一二八”事變,進一步加快侵華步伐。1933年春,日軍相繼攻占山海關、熱河,并侵占長城以北沿線部分地區,鋒芒直指平津。
日軍加緊侵華,中華民族的危機日益嚴重。團結御侮、抗日救亡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的政治主題和全國人民的共同要求。
但蔣介石卻逆歷史潮流而動,頑固以“攘外必先安內”作為處理內外關系的基本國策,一再對日妥協,不斷調集重兵“圍剿”蘇區和紅軍。
1933年4月6日,蔣介石在《告各將領先清內匪再言抗日電》中宣稱:“剿共”前線的將領“若復以北上抗日請命,而無意剿匪者”,“決不稍加姑息”;“侈言抗日”,“立斬無赦”。在蔣介石集團的不抵抗政策下,“一二八”抗戰、長城抗戰相繼以失敗告終。
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形勢下,蔣介石集團“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遭到國人不滿和輿論譴責,甚至遭到了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一部分人和地方實力派的反對。
發表于《獨立評論》上的一篇題為《假如我是蔣介石》的文章,批評不抵抗政策是“最下流的自殺政策”,它使中國變成“一大塊肥肉”,然后日本“一刀一刀的割去”。
在廣東的國民黨中央委員致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認為“今日事勢,舍抵抗而外,實無其他救亡之道”,要求國民政府切實進行抗戰。1933年5月,馮玉祥在張家口成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隨后收復了察哈爾省全部失地。
長征的歷史價值
眾所周知,從1934年開始到1936年結束的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整整兩年的時間里面,紅軍輾轉十四省,突破幾十萬敵軍的包圍封鎖,唱響戰略轉移的凱歌,是人類近現代戰爭史上,凡人譜寫的英雄史詩。
惠于中華文明熏陶的華夏兒女,以孔孟之道、儒家學說等為基礎的民族精神,除了作為修齊治平的政治理念外,還作為一種傳統、一種信念存在于每一個老百姓的心中。在某些情況下就會自覺不自覺的表現出這種精神的力量。
擴展資料
長征的重要會議:
猴場會議 1934年12月31日至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甕安縣猴場鎮召開會議,通過了在川黔邊展開戰略反攻,建立新的蘇區的決定。
遵義會議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批判了博古、李德的錯誤軍事路線,毛澤東重新回到了中央領導崗位上。
雞鳴三省會議 1935年2月4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貴州、云南三省交界處的一個村莊(尚示確切考證)召開會議,決定反攻遵義,并且博古向張聞天正式交出中央領導權。
扎西會議 1935年2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在云南扎西召開政治局會議,通過了遵義會議決議,決定恢復白區工作,總結了土城戰役的失利原因,重新整編了紅軍并確定了回師遵義的戰略方針。
長征的歷史意義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