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公共基礎知識考點
《公共基礎知識》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毛澤東思想概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法律等等,都是教師招考的考點,以下是由學習啦小編整理關于教師公共基礎知識考點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教師公共基礎知識考點(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一)哲學概述1.哲學的概念。2.哲學的基本問題。3.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4.辯證法與形而上學。5.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斗爭同辯證法與形而上學斗爭的關系。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征。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
(三)物質和意識1.物質的概念。2.物質的存在形式: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物質運動的基本形式;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物質運動的規律性。3.世界的物質統一性。4.意識的起源與本質:意識的起源;意識的本質。5.意識的能動作用:意識能動地認識世界;意識能動地改造世界;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 6.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客觀規律;主觀能動性;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的關系。
(四)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1.物質世界的普遍聯系。2.物質世界的永恒發展。3.質量互變規律。4.否定之否定規律。5.對立統一規律。
(五)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范疇1.現象和本質。2.內容和形式。3.原因和結果。4.必然性和偶然性。5.可能性和現實性。
(六)認識、實踐、真理1.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2.實踐及其基本形式。3.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認識的主體和客體;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認識的發展過程;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4.真理的客觀性和辯證性:真理及其客觀性;真理和謬誤;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真理與價值。5.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標準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實踐標準與邏輯證明;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和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礎。
(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與社會基本矛盾1.歷史觀的基本問題:社會存在;社會意識。2.社會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與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
(八)階級、國家、社會革命1.階級和階級斗爭。2.國家與社會革命:國家;社會革命;我國現階段的兩類社會矛盾;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
(九)群眾、個人在社會發展中的歷史作用1.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2.個人的歷史作用。3.人的本質和人生價值。4.社會進步和人類解放。
毛澤東思想概論
(一)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1.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含義。2.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革命軍隊建設和軍事戰略理論;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論;關于黨的建設學說。3.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與動力。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權。4.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前途。5.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綱領: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綱領。6.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發展道路。 7.關于農民革命的理論問題。8.統一戰線是中國革命的主要陣線。
(三)毛澤東軍事思想1.人民軍隊的性質與宗旨。2.人民軍隊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絕對領導。3.人民軍隊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則。4.人民戰爭的思想。5.人民軍隊的戰略戰術。
(四)人民民主專政與社會主義建設理論1.人民民主專政理論。2.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是歷史的必然:新民主主義的性質和特點;中國共產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3.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4.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完成及其偉大意義;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基本方針;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學說。
(五)關于黨的建設學說1.正確認識與處理黨內矛盾。2.著重于從思想上建設黨。3.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4.培育黨的優良作風。5.用無產階級世界觀武裝全黨。6.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7.維護黨的團結統一。8.努力培養和造就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一)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與主要內容1.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2.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3.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
(二)中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主要內容。2.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3.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綱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政治綱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文化綱領。
(三)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和發展戰略1.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2.完成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的途徑。3.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目標。4.戰略思想和政策:確立戰略重點;科教興國戰略;“兩個大局”思想與西部大開發戰略。
(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并存;保障人民利益,發揮計劃和市場長處;堅持社會主義方向。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 場經濟的模式:堅持公有制為基礎,多種經濟所有制共同發展;建立市場經濟所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培育和發展市場體系,建立主要由市場形成價格的機制;建立健全政府宏觀調控體系,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和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五)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1.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和內容。2.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保證。3.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的辯證關系;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方針和主要目標;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4.社會主義中國的外交戰略與對外開放: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對外開放是我國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堅持對外開放與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統一。5.實現祖國統一的科學構想。
(六)“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1.“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與形成。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辯證統一關系。
(七)“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1.堅持與時俱進。2.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3.堅持執政為民,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5.不斷促進先進生產力的發展。6.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7.必須以改革的精神建設黨。
(八)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1.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的基本觀點和自覺性。2.堅持體制創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3.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4.積極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不斷加強國家宏觀調控。5.理順分配關系,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6.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鞏固改革發展穩定大局。7.又好又快地發展國民經濟。8.不斷擴大內需,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質量。9.走新型工業化道路。10.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意義。2.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十)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歷史地位1.科學發展觀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2.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3.科學發展觀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十一)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1.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發展必須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發展應該是又好又快發展。2.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以人為本體現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統一起來。
(十二)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1.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2.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
(十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1.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2.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任務。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原則。4.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