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報告管理知識(2)
傳染病報告管理知識
(二)、埃博拉出血熱
?、?埃博拉出血熱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V)引起的一種發生于人類和非人靈長目動物(猴子、大猩猩和黑猩猩等)的急性出血性傳染病。
EBV屬于絲狀病毒科,為不分節段的單股負鏈RNA病毒,是一種感染脊椎動物的病毒。
病毒呈長絲狀體,可呈桿狀、絲狀等多種形態。
?、?自然寄主:目前認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錘頭果蝠、富氏前肩頭果蝠和小領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環方式尚不清楚 。
?、?傳播途徑:接觸傳播是本病最主要的傳播途徑??梢酝ㄟ^接觸病人和被感染動物的各種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而感染。
雖然尚未證實有通過性傳播和空氣傳播的病例發生,但應予以警惕,做好防護。
潛伏期:2-21天 Ø潛伏期沒有傳染性 Ø病人出現癥狀的時候具有傳染性。
?、?臨床癥狀和體征: Ø突起發熱、極度乏力、肌肉疼痛、頭痛和咽喉痛、結膜充血、相對緩脈。隨后可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粘液便或血便、皮疹等表現。 Ø重癥患者可出現神志改變,如嗜睡、譫妄等癥狀。并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現,包括鼻、口腔、結膜、胃腸道、陰道、皮膚出血或咯血、血尿等,可出現低血壓、休克等??刹l心肌炎、肺炎和其它多臟器受損。
?、?病理特征:病理改變是皮膚、粘膜、臟器的出血;肝細胞點、灶樣壞死是本病的典型特點(可見小包含體和凋亡小體);肝細胞點、灶樣壞死是本病的典型特
?、?診斷及鑒別診斷:
a. 來自于疫區,或3周內有疫區旅行史,或與患者、感染動物接觸史;
b. 出血表現;
c. 血清特異性IgM抗體陽性,埃博拉出血熱有高滴度病毒血癥,可采用ELISA等方法檢測血標本中病毒抗原, 一般發病后2-3周內,可在患者血標本中檢測到病毒特異性抗原;
d. 與流行性出血熱相鑒別:嚙齒動物、包括野鼠及家鼠接觸史;三痛(頭痛、腰痛、眼眶痛);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復期;早期用免疫熒光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膠體金法在血清、尿沉渣細胞可查特異性抗原。
?、?預防與治療:沒有特殊的治療方法,新的藥物療法正在進行評估;隔離控制傳染源和加強個人防護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熱的關鍵措施。
(三)、鐵線蟲病
?、?鐵線蟲亦稱毛細線蟲。土名就是銅絲蛇或天絲。體細長,馬鬃狀,長可達1公尺。成蟲在海水或淡水中自由生活,幼蟲寄生在節肢動物體內,國內分布于南北方各省。
?、?鐵線蟲對人類危險性有限
a.鐵線蟲病是一種較為罕見的寄生蟲病,蟲體侵入人體后可進一步發育至成蟲,并可存活數年,不會在人體內繁殖。
b.人體消化道感染鐵線蟲可能是通過接觸或飲用含有稚蟲的生水、昆蟲、魚類和螺類或食物而引起。
c.尿路感染是由于人體會陰部接觸有鐵線蟲稚蟲的水體,經尿道侵入,上行至膀胱內寄生。亦見有從眼眶腫物或耳道檢出蟲體的報告。
d.口服驅蟲藥促蟲可排出。
?、?防治關鍵
防治本病的關鍵是不飲不潔之水、不生吃昆蟲、魚類和螺類等食物,下水時避免口腔與不潔水體直接接觸。
疑有感染者可口服驅蟲藥促蟲排出,寄生于組織和其他腔室器官內者可手術取蟲。
寨卡病毒病基本知識
(一)、寨卡病毒
RNA病毒,同屬的病毒:登革病毒、乙腦病毒、黃熱病毒等;
黃病毒科黃病毒屬 —“黃病毒”
(二)、寨卡病毒病
?、?疾病相關:
由寨卡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傳染病;自限性疾病,重癥病例和死亡病例少見;
臨床癥狀包括發熱、皮疹、關節痛、肌肉痛等;
目前尚無疫苗和特異性抗病毒藥物;
現有資料提示,新生兒小頭畸形可能與孕婦懷孕期間寨卡病毒感染有關,但兩者之間確切病因關系仍有待研究;
?、?流行病學
患者、隱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是該病可能的傳染源。
埃及伊蚊為寨卡病毒主要傳播媒介,白紋伊蚊、非洲伊蚊、黃頭伊蚊等多種伊蚊屬蚊蟲也可能傳播該病毒。
包括孕婦在內的各類人群對寨卡病毒普遍易感。
我國大陸14例病例情況,均為輸入性病例,目前未發現本地感染病例。
③ 專家一致認為:
近期不排除出現寨卡病毒感染病例輸入我省的風險,但病例輸入后出現本土傳播的風險較低。
孕婦,尤其是孕早期(1-3月)孕婦為寨卡病毒病的高風險人群,需要重點防范。
(三)、防治措施
孕婦及計劃懷孕的女性盡量避免前往南美等疫區旅行;
做好滅蚊設備和藥品準備。
看過“傳染病報告管理知識“的人還看了:
3.傳染病預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