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貿易區擴圍帶來的變化有哪些
你對自由貿易區有多少了解?自由貿易區(freetradearea)通常指兩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通過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相互取消絕大部分貨物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取消絕大多數服務部門的市場準入限制,開放投資,從而促進商品、服務和資本、技術、人員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共同發展。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為你詳細介紹自由貿易區的相關法律知識。
新自由貿易區擴圍帶來的變化
自由貿易區又稱為對外貿易區或免稅貿易區,是在關境以外劃出的,對進出口商品全部或大部分免征關稅,并且允許港內或區內進行商品的自由儲存、展覽、加工和制造等業務活動,以促進地區經濟和對外貿易的發展的一個區域。一般建立在一個港口的港區或鄰近港口的地區,它實際上是采取自由港政策的關稅隔離區。作用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經濟優勢互補。
一、自貿區“開閘”背景
事實上,今年6月以來,關于自貿區擴圍的傳聞時有出現。在專家和業界人士看來,在當前這個時間點“開閘”“擴圍”,符合我國自貿區發展“循序漸進”的總體思路,也體現自貿區發展“承前繼后”的切實需求。
“市場對自貿區的熱情和期待是可以理解的。但從長遠來看,自貿區的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一哄而上,而要把握好設置的節奏,才能形成梯次遞進、互為補充的健康發展局面。”廣東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理事長__堅說。
在專家看來,這次廣東自貿區、福建自貿區和天津自貿區的設立,首先取決于上海自貿試驗區“可復制、可推廣”經驗的初步成熟與成型。
經過一年多的摸索和積累,目前上海自貿區已形成近30條的成熟創新舉措并上報中央有關部門,其中包括負面清單、符合法制化與國際化要求的跨境投資和貿易規則等。
“如同當年的經濟特區一樣,當上海自貿區的成功經驗已經基本成型時,就應該盡快地在全國范圍全面推廣、復制,形成體制統一、政策一致、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李文溥說。
而選擇此時“開閘”放行廣東、天津、福建三個自貿區,也意味著這種推廣、復制將呈現鮮明的競爭性、多元化特征。__堅說,選擇年底批復三個自貿區,意味著明年起相關自貿區的改革創新將進入一個互相參照、互相對比、互相借鑒的新階段。“廣東、福建、天津的經濟、產業結構各有特色,相信每個自貿區探索也會各有特色、互有短長。”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認為,第二批自貿區必須要在秉承其自身特色基礎上,積極與上海自貿區相互配合,以充分發揮其各自功能。以天津為例,航運與其相關產業將是其發展重點。“天津自貿區今后可在代理航運服務、船舶注冊、航運金融、海事法律與仲裁等方面下大功夫、做大文章,并與上海航運中心充分對接,未來形成的合力效果將無可比擬。”
二、新自貿區帶來的新變化
此輪擴圍之后,我國自貿區從一個變成四個。它們將給我國自貿區格局帶來哪些新變化?
__堅認為,此輪自貿區的跨區域特征更突出。如廣東自貿區整合了深圳前海和蛇口、珠海橫琴和廣州的南沙新區等;福建自貿區整合福州、廈門、平潭相關片區,天津自貿區整合了天津港、機場片區和濱海新區等。
另外,新自貿區對外開放的針對性更加顯著。和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國際化特征相比,新自貿區設立的目標指向性更加凸顯。如天津自貿區定位為北方經濟發展中心,重點面向東北亞,并統籌京津冀協同發展;福建自貿區重點面向臺灣地區,實現海峽兩岸更緊密的經濟聯系;而廣東自貿區則面向港澳,側重于珠三角經濟整合,進一步深化粵港澳一體化的聯合發展策略,給三地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
“福建自貿區的獲批,將為閩臺融合創造了更好的條件。而服務兩岸關系大局、推動閩臺融合,正是福建的重大使命。”福建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端說。
__堅說,和上海自貿區相比,廣東自貿區將重點突破金融改革、服務業改革和投資貿易改革,包括率先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優化貨物貿易管理模式等。
廣發證券策略研究小組則認為,廣東自貿區在金融創新領域的開放與改革值得更多關注,可能在個人合格境內投資者、人民幣跨境業務、土地金融等各方面都有所放開;“而在政府職能、投資、貿易等其他方面,廣東自貿區也有相對應的開放政策。作為與港澳貿易投資聯系最緊密的地區,廣東自貿區在政策落實上將會超出人們的預期。”
三、“自貿區熱”挑戰難度
然而,專家們也警告,自貿區擴圍帶來的各種挑戰也進一步凸顯,能否順利應對,不僅考驗各個自貿區運行,也給相關部門提出了新的課題。
制度挑戰被視為此輪自貿區擴圍之后的首要新問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肖鷂飛說,港澳現行經濟制度和廣東等地并不一致,三地對接與合作將成為廣東自貿區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影響因素之一。
由于面積更大、區域更廣,新的自貿區也面臨更多的機制挑戰。__堅說,和上海自貿區相比,三個新自貿區內部橫跨更多行政區域、縱貫更復雜的行政層級,管理協調難度更大。因此,成立更權威的專門辦事協調機構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
此外,隨著自貿區的擴圍與發展,如何讓“熱度”不變成“發燒”,也值得關注。梅新育說,現在的“自貿區熱”不應淪為各地的“制度套利”爭奪戰。堅持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積極和其他自貿區形成配合與對接,才是真正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相關閱讀:
自由貿易區的作用
自由貿易區內允許外國船舶自由進出,外國貨物免稅進口,取消對進口貨物的配額管制,也是自由港的進一步延伸,是一個國家對外開放的一種特殊的功能區域。
自由貿易區除了具有自由港的大部分特點外,還可以吸引外資設廠,發展出口加工企業,允許和鼓勵外資設立大的商業企業、金融機構等促進區內經濟綜合、全面地發展。自由貿易區的局限在于,它會導致商品流向的扭曲和避稅。
如果沒有其他措施作為補充,第三國很可能將貨物先運進一體化組織中實行較低關稅或貿易壁壘的成員國,然后再將貨物轉運到實行高貿易壁壘的成員國。為了避免出現這種商品流向的扭曲,自由貿易區組織均制訂“原產地原則”,規定只有自由貿易區成員國的“原產地產品”才享受成員國之間給予的自由貿易待遇。
理論上,凡是制成品在成員國境內生產的價值額占到產品價值總額的50%以上時,該產品應視為原產地產品。一般而言,第三國進口品越是與自由貿易區成員國生產的產品相競爭,對成員國境內生產品的增加值含量越高。原產地原則的涵義表明了自由貿易區對非成員國的某種排他性。現實中比較典型的自由貿易區如北美自由貿易區(NorthAmericaFreeTradeArea)。
看過“新自由貿易區擴圍帶來的變化有哪些”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