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論文
2017年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論文
改革開放以來,在人口紅利、全球化紅利、城鎮化紅利的推動下,我國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時期。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2017年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論文,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2017年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論文篇1
07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從而引爆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高速增長的以出口為主導的外向型經濟便受到了空前的挑戰。據危機的爆發已經過去了6年,我們可以很明顯的從各種經濟現象中看到它的荼毒。像沿海經營出口貿易企業紛紛破產;中小企業融資難;各種關稅壁壘層出不窮;華為在美國市場進軍受阻,接受美國國家安全調查;我國最大的光伏企業倒閉,近期歐盟對中國光伏的產業擬課重稅;國內物價快漲,CPI指數居高不下;各地政府債臺高筑,政府信譽每況日下;國內房價高,買房難,挫傷人民信心等。凡此種種,無不說明中國經濟隨著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受其影響也越來越明顯,國際的經濟的細微波動也會讓中國打個噴嚏,如近期國際金價下跌,引起中國大媽的瘋搶,現在可看來,大媽們的沖動。現在看來,大媽們的做法在近期顯然是不明智的,但它可以反映出中國全球化的程度。
一直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是靠出口、投資、消費,這三架馬車來帶動。這也是經濟學概念中,影響一國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中國實行市場經濟體制滿打滿算也已經有近20年,對于此以是輕車熟路、深諳此道了。所以在近30年的改革開放中,政府一直是引導、鼓勵企業發展對外貿易,吸收的大部分外資也是從事出口加工行業。隨著歐美市場在危機影響下自身難保,中國的出口貿易受到影響便理所當然。于是政府便面臨難題了,它得想辦法繼續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不然經濟的突然停止,所帶了的社會陣痛,當今的中國無論如何也承受不起。
為了應對外貿受阻,增長放緩的現實。要想刺激經濟,慣用的做法就是擴大投資和刺激消費了。于是便有了“四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和“十大產業振興計劃”。
仔細的理解這兩大政策,我們就會發現:“四萬億元刺激計劃”頒布的目的是從兩方面考慮的。一個是由政府主導的對內大量投資,如近年來全國各地高速鐵路的建設和其他一些大型工程的建設;其次是由政府投資帶動政府消費,產生“暈輪效應”,帶動民間投資和消費,從而拉動經濟的穩增長。而“十大產業振興計劃”的作用也同此,只是所著眼點領域不一樣,它主要是扶持一些關系國家命脈的支柱產業。具體有:鋼鐵、汽車、紡織、裝備制造、船舶工業、輕工業、石化產、電子信息業、有色金屬和物流業。無疑這一舉措可以加快這些產業更新
換代的速度和追蹤世界先進水平的能力,并提升起國際競爭力,也可以給不景氣的出口,帶來些活力。從近幾年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與國外主流國家相比,證實這些舉措是及時、有效地。
政府的大力干預經濟,采用政府刺激計劃也并不是完美無缺、毫無副作用的。從“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和“十大產業振興計劃”中可以看出政府政策很明顯的向國有企業傾斜。尤其 “4萬億投資大計”,大部分是投向了政府和國有企業大項目,投向了基礎設施,如前“鐵公機”(國家軌道交通建設,像高鐵)項目,但是這些領域本來也是民間資本少有涉足和具備競爭優勢的領域。這就引起另一個目前在經濟界爭論不休的話題——“國進民退”。
在主流經濟學家的觀念和論題中,他們對“國進民退”是矢口否認、極力辯駁。但事實是怎樣的呢?我們不妨看看“國進民退”標準之爭。
目前衡量國進民退有了兩個標準:一個是國家統計局的數字,一個是十五屆四中全會的控制標桿。 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看,近年來我國非國有經濟尤其是私營經濟的發展明顯快于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來看,的確得不出“國進民退”的結論。但是,依據十五屆四中全會的控制標桿,我們就會產生困惑。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的《決定》指出:“國有經濟需要控制的行業和領域主要包括:涉及國家安全的行業,自然壟斷的行業,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行業,以及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重要骨干企業。”這是黨中央對國有經濟戰略調整的方針,將國有經濟控制的范圍縮小到“三個行業和兩類重要骨干企業”之內,騰出空間發展民營經濟,這就是“國退民進”。全會對國有經濟這一定位回答了要國有經濟干什么,其職能是為社會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社會服務,不是為了獲得盈利,一般民營經濟不進入,因無利可圖,只能有國有經濟來承擔。 .最近國發[2010]13號文件,即“新36條”,又明確指出:“政府投資主要用于關系國家安全、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經濟和社會領域”,即投入三個行業兩類骨干企業,這是國有經濟“有進”的方向,除此之外國有經濟應當“有退”,中央的這一“有進有退”的精神是非常堅定和明確的。以此為標桿,來分析我國近期國民經濟發展走勢,會得出另一結論:“國進民退”,不支持國家統計局的“國退民進”。
從《決定》和”新36條“中,已經可以看了“有進有退”,這一堅定而明
確的中央精神。但是在現實中,我們看到景像卻與之相反。究其原因,我們來看看國資委的手段:1.公開的國進民退:國資委將中央決定控制的“自然壟斷的行業”,改為“重大基礎設施和重要礦產資源”,大大擴大了國有經濟控制的領域,使一些地方在強行收回小煤礦和小油田有了政策依據。一個政府部門修改中央全會的《決定》,這是少見的。這是公開的“國進民退”,與民爭利。 于是,就有了山西的煤礦的重組兼并和日照鋼鐵被兼并。2.隱形的國進民退:根據十五屆四中全會決定,將國有經濟鎖定在“三個行業和兩類重要骨干企業”,其以外的國有經濟應退出,而實際上有許多國有企業固守陣地,但效益低下,并沒有退出,這是隱形的“國進民退”。3.明退實進:中央決定國有經濟應當在“三個行業兩類重要骨干企業”以外的行業和領域“有退”。但在“做大做強”、“保值值增”方針指導下,迫使國企去追逐利潤最大化,不僅不“有退”,反而大大“有進”,央企進入房地產業就是一例。據統計:高達70%的央企——127家中94家經營房地產,占到該行業的60%,60%以上“地王”出自央企之手。國資委為了應付今年兩會代表和委員的質問,宣布78家央企退出房地產。從數字上看,可謂退出力度之大,約82%的央企退出房地產。這是虛晃一槍,掩人耳目,剩下的16戶,擁有央企投入房地的資產總額的85%,銷售收入的86%,利潤的94%,實際上并沒有退出。這是“明退實進”。4.國不讓民進:據有關方調研,當前全社會80個行業中,允許外資進入的有62個,占77.5%,允許民間資本進入的只有41個,占51.25%。
由上面國資委和央企的所為,我們可以很顯然看出國企并沒有按中央決定退出一些行業和領域,為民營經濟發展開拓空間,反而在“做大做強”思想指導下,以“保值增值”驅使國企擴大占有行業和領域。盡管國家統計局掩蓋了“國進民退”的真相,并誤導了社會輿論,還為繼續“做大做強”國有企業提供理論依據。但國進民退已然是事實,它已經深入經濟領域,并影響著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有時候經濟發展出現問題,并不單單是中央的政策問題,而是政策的執行者依據自己的意愿和利益對政策進行變相的曲解。
目前中國經濟運行勢頭良好,但疾病纏身,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當然,我們有信心去克服,問題嚇不倒人,它只會增加我們克服和防治它的能力,中國人民是一定會實現民族的偉大振興和屬于每個人的中國夢。
2017年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論文篇2
關于當前經濟形勢分析與相關政策的思考
摘要: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經濟發展成就舉世矚目。而在當今新的歷史環境下,要想推動經濟進一步向前發展,則需要對整個經濟大局有一個總體的把握,并且根據經濟形勢的分析結果來推行相關的政策。本文分析了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并就這種經濟形勢下的相關政策展開了探討。
關鍵詞:經濟形勢;財政政策;發展方式轉變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03-00000-01
一、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分析
出于穩定經濟發展大局的考慮,今年我國經濟的發展在速度上有所回落。而從具體的發展成就來看,我國經濟結構得到調整,同時民生建設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經濟運行態勢良好。以下是當前經濟形勢分析特點。
第一,經濟結構得到持續的優化。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高于第二產業5.6個百分點,初步核算,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63646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4%,三產結構比例為9.2:42.6:48.2。高新技術革命潮流和經濟全球化是實行經濟結構調整的兩個重要前提。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如信息技術和生物工程技術等的發展,我國經濟結構逐漸向高科技產業轉移,同時一些新的行業也不斷涌現出來,并在短時期內獲得快速的發展[1]。需求結構繼續改善。全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1.2%,比上年提高3.0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快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75,比上年縮小0.06。
第二,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民生問題的解決。民生問題是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必須關注的問題。在我國,受人口數量大、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響,就業難和居民人均收入低成為改善民生的兩大難點,2014年末,全國就業人員7725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76萬人,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0.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0%。。而2014年,我國加大經濟發展成果向民生建設傾斜的力度,使就業、教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事業的建設均得到有力的支持,同時也提高了國民收入,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第三,各項消費熱點繼續保持熱度。我國的消費結構中,網絡零售下的通訊器材如手機、電腦等是其中的消費熱點,2014年全國網上零售額27898億元,比上年增長49.7%。得益于產品的高速更新,這個消費熱點經過短短幾年的發展,就使網絡零售成為占據全國零售總額較重比例的經濟體[2]。除此之外,綠色食品、物資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對生存環境的保護等綠色消費也在現階段獲得顯著的增長。
二、當前經濟形勢下的政策建議
1.繼續推進改革和創新
我國經濟發展的深層驅動力乃是改革與創新。以往幾十年的發展經驗證明,改革與創新是國家獲得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而在當前政府以退為進的決策下,改革與創新的步伐更不能松懈,持續的改革政策有很大的必要。第一,政府要繼續推動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支配作用,并逐漸弱化政府的支配權,從而使經濟的發展擁有更多的民間力量[3]。第二,政府要繼續推動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收入分配不平衡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解決,在當下,收入分配不平衡的解決要循序漸進,首要的是提高中等收入水平,為拉動國內消費提供條件。第三,政府要繼續推進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創新為力量,全面推動社會保障制度在全國范圍內的開展,使每個人都享受到經濟發展成果。
2.加快城鎮化建設
城鎮化建設涉及到勞動力的轉移、經濟結構調整、環境資源、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內容,而這項動態化的建設正給我國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第一,城鎮化帶來的人口流動使紡織業、服裝生產業、皮革制造業等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獲得了充足的廉價勞動力,從而推動了相關行業的發展。第二,城鎮化使人口的消費能力得到提升,在擴大內需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4]。有關研究資料表明,城鎮化水平與消費需求的增長呈正比,可見農村人口的城市化是拉動消費需求的主要力量之一。因此,在現階段以及下個發展階段,我國都要將推動城鎮化建設作為一項長期發展規劃。
3.加強對房地產業的宏觀調控
房地產業是我國的支柱型產業之一,在近十年經歷了由過熱到過冷的過程,2014年房屋新開工面積179592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0.7%,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120649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6%,全國商品房銷售額76292億元,比上年下降6.3%。就當前的形勢來看,房地產業受中央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已經趨向平穩發展。然而,地方政府對房地產業的宏觀調控面臨著一個困境,即在房價必須得到控制的情況下,還要實現房產經濟的增長。而有些地方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實施后所獲得的實際效果并不理想,甚至使調控成為眾多社會問題的引爆點。在這種形勢下,筆者認為,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都要對房地產調控政策做一個調整,從改善房產需求入手,為房產需求提供政策支持,并推動高端住宅的市場化,加快保障房的建設。
三、結語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而下個發展階段一方面要繼續保持穩妥的經濟發展方向,另一方面也要對當前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產業結構問題、人口問題、環境資源問題等作出相應的改革。在推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情況下,政府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動態調整相關政策,使我國經濟的發展再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范劍平.中國趨穩的經濟形勢下調控政策取向[j].中國市場,2012(29).
[2]鄭超愚.中國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2011年-2012年[j].新金融,2012(01).
[3]閆坤,張鵬.2011年我國宏觀經濟與財政政策分析報告――世界經濟“雙循環”結構與中國“逆”調控[j].經濟研究參考,2012(07).
[4]李惠武,譚炳才.當前經濟形勢與未來發展趨勢的幾點判斷[j].南方經濟,2013(02).
看了“2017年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論文”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