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臺灣形勢與政策論文
2017臺灣形勢與政策論文
臺灣問題是一個復雜的有國際背景的國內問題,由于臺灣當局的挑釁和港澳的相繼回歸,臺灣問題越來越突出。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2017臺灣形勢與政策論文,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2017臺灣形勢與政策論文篇1
我們都經常聽到人們對臺灣問題高談闊論。在我翻閱了大量有關臺灣的資料之后,對于臺灣問題我有了完全不同以往的認識。因此,我們有必要從歷史出發,讓歷史說話,來求解這個綜錯復雜的臺灣問題。
一、歷史上的臺灣
公元1624年起,荷蘭人就在臺灣南部建立了貿易基地,并開始與福建和澎湖地區通商。1626年,西班牙人在臺灣北部建立起了一片殖民地。到1644年,清兵入關,明王朝衰亡了。鄭成功拒絕隨其父一道降清,1647年鄭成功在福建起義抗擊清兵。1662年,在鄭成功的率領下,駐扎在福建的南明軍隊擊敗了荷蘭殖民者,收復了寶島臺灣,并作為南明的根據地,多次襲擊駐扎在福建的清朝軍隊。1683年,清軍由施瑯率領的福建水師攻克了臺灣鄭成功的后代歸順清朝,1684年清政府設臺灣府將隸屬于福建府管轄。到了1885年,臺灣正式建省,新任巡撫劉銘傳在德國與英國人的協助下,建立了臺灣第一條鐵路,標志著臺灣現代化的開始。1885年,清朝甲午戰敗,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之后,臺灣受日本影響比大陸先一步開始了現代化進程:日本與德國人和英國人合作在臺灣修建了鐵路和各種其他交通系統,改革完善了公眾教育體系,臺灣的農業和制糖業也得到了巨大發展。在日本統治期間,可以說是大陸與臺灣在文化上產生分裂的轉折點。臺灣人民組織一些抗拒日本人的行動是出于民族尊嚴、捍衛民族主權的正義之舉。但我門不能因此否認在客觀上日本確實給很多臺灣人留下了一定的正面、積極的印象,并影響了臺灣人的未來。194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的軍隊接受了日本軍隊的投降。蔣介石將這一天命名為“臺灣光復節”。但是由于國民黨管理不善,造成了島內經濟形勢惡化,民眾對新政府普遍感到不滿。此后甚至爆發了警民對峙的“二二八”流血沖突事件。1949年,蔣介石退守臺灣。自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開始圍繞全中國版圖的主權問題打起了漫長的口水仗。蔣介石在臺灣一直實行一黨專制統治,臺灣當局與大陸互相炮擊、或是布置戰略導彈用以示威,蔣介石一直在臺灣實施戒嚴令,嚴禁島內居民出訪大陸。70年代起,中美建交,大大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于是乎世界上的多數國家開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華民國在國際舞臺則逐漸淡出。自1949年蔣介石逃離臺灣到1987年戒嚴令解禁的這段時間內,兩岸除了政府對立以外,任何層面的交流一直處于真空狀態。但是美國出于戰略的考慮,派出第七艦隊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并參與了朝鮮戰爭。毛澤東在斯大林的建議下出兵抗美援朝,沒有余力顧及臺灣,導致祖國未能統一。縱觀臺灣的文明史,我們可以明確兩個要點。第一,兩岸擁有共同的祖先,以及共同的語言、文化背景。是同根同源。第二,除了清朝統治的兩百多年以外,臺灣與大陸長期的隔離,幾乎沒有共同經歷。在多數的時間內,兩岸的政權多半處于對立狀態。臺灣千萬的人民群眾雖然與我們確是同胞,而馬關條約的割讓和國民黨政府早期在臺灣的不作為也給當地人民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心理傷痕——類似于一種被遺棄的感覺。長久以來,他們不能與對岸分隔的家人團聚,亦不能返回大陸祭祖尋根,兩岸無法組成所謂“命運共同體”。阻止兩岸以任何方式統一最根本的原因,正是由于認同感的暫時缺失。
二、當代臺灣與未來展望
1984年,蔣介石之子蔣經國開始推行政治民主化進程。特別是臺灣首開民主選舉之先河,引發了大陸人民的諸多遐想。然而世紀之交李登輝的政治本土化推行;2004年陳水扁以“一顆子彈”換取連任,在此期間兩岸緊張氣氛一度加劇。軍事科技的提升呈現出加速度。臺灣人追求自我認同感的目標值得我們贊賞,畢竟臺灣在歷史上遭受了太多的苦難。作為在
世界上人均GDP能排進前十的國家/地區,臺灣人有資格找回失去的自信。但是臺灣當局選錯了方式。與大陸增加交流并不是不利于臺灣的經濟民生,刻意地回避必要的交流反而會禁錮臺灣島內的發展。在李登輝擔任總統時,就頻繁拋出挑釁言論,當時的中國實力還并不如現在,能采取的斡旋手段也并不豐富,所以也只能以各種方式回擊。矛盾激化的后果也并不是李登輝所期望的。到了陳水扁的任期內,臺灣選擇重視與美國和日本的交往,希望借此回避與大陸政權的交流。但是由于中國綜合國力的發展,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高,臺灣與美日的交流受到很大的限制,美國也并不敢貿然改變臺灣的現狀,以避免與中國不必要的爭端。致使臺灣的經濟也在這幾年之間一蹶不振。2008年大選,島內對馬英九高達7成的支持率顯示了臺灣人對經濟增長的渴求。馬英九上臺之后,對大陸采取了相對開放的政策。從長期來看,與大陸加強交流,加深互信與臺灣人先前追求的自我認同感并不矛盾。陳水扁執政時忽略了前者,遭到大陸有策略性的限制,反而政治地位限于孤立,經濟民生也陷入僵局。所以兩岸關系今后的發展方向也必然會圍繞與大陸合作和自我認同這兩點展開。然而,臺灣政策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大陸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反過來中國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也受制于臺海問題,這一點可以從無數事實中清楚看出,其中主要者有二,一是軍事,二是政治。政治管理模式具有戰時色彩。表面上看,臺灣問題對中國大陸政治的影響不如軍事領域明顯,但實際上,這種影響同樣深刻。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是我們的對臺基本原則,但我們也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對歷史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臺灣人與我們同根同祖,所以兩岸統一的道路雖然充滿坎坷但并不存在永久性的障礙,我們所需要克服的只是一些暫時的困難。破解眼下的僵局必須先加強兩岸各種層面的交流合作,才可能取得雙贏。
2017臺灣形勢與政策論文篇2
《淺析海峽兩岸關系新進展》
摘要: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兩岸關系存在的很多問題一時不易解決,但兩岸同胞是一家人,有著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連結、共同的愿景,這是推動相互理解,攜手同心,一起前進的重要力量。兩岸雖然尚未統一,但我們同屬一個國家、同屬一個民族從來沒有改變,也不可能改變。兩岸政治分歧問題,我們愿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同臺灣方面進行平等協商,做出合情合理安排。
關鍵詞:兩岸關系;政治;經濟;文化
一、兩岸關系進展
今年以來,兩岸關系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取得新的重要進展。先后會見連戰、蕭萬長、吳伯雄等人,闡述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重要政策主張。國共兩黨在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重大問題上增進了共同認知。海協會與海基會簽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第五屆海峽論壇成功舉辦。兩岸人民往來和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交流合作繼續發展。民間探討解決兩岸政治軍事問題的研討活動增多。認識當前臺海形勢和對臺工作,一要深刻理解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繼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促進兩岸和平統一的總體考慮和政策主張。要堅持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把握兩岸關系大局,堅持在認清歷史發展趨勢中把握兩岸關系前途,堅持增進互信、良性互動、求同存異、務實進取,堅持穩步推進兩岸關系全面發展。二要鞏固和增進兩岸政治互信。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是國共兩黨一致的立場,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基礎。目前,國共雙方對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形成更為清晰的共同認知,對于鞏固和增進兩岸政治互信具有重要意義。三要穩步推進兩岸關系全面發展。保持兩岸關系大局穩定,繼續反對和遏制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主張和活動。推動兩岸民間政治對話,為今后兩岸協商解決政治分歧創造條件。四要積極宣導“兩岸一家人”的理念。凝聚兩岸共同的民族、文化認同,明確攜手實現振興中華的努力目標,共同譜寫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新篇章。
二、兩岸的政治發展
早在2012年7月,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就首次增設政治性較強的“兩岸和平發展”議題,可謂兩岸民間政治對話的萌芽。2012年底,“臺北會談”以“強化認同互信,深化和平發展”為主題,首次促成兩岸“紅藍綠”學者直接對話,收到良好的試水效果。2013年,自“習吳會”對“民間先行開展政治對話”形成高度共識以來,包括在北京舉行的“北京會談”、“兩岸軍事安全筑信研討會”、在香港舉行的“兩岸關系發展與創新研討會”、在沈陽舉行的“第22屆海峽兩岸關系學術研討會”、在浙江舉行的“第7屆兩岸發展論壇”等,頻繁就兩岸政治關系、軍事安全互信等議題踐行“民間先行”,推動兩岸民間政 治對話的內涵、機制、模式不斷走向成熟。在一系列鋪墊之下,10月中旬的首屆兩岸和平論壇達到兩岸民間政治對話的高潮。
2013年,兩岸兩會繼往開來,打開兩會機制化協商新局面。一是簽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兩岸服貿協議歷經兩年多商談,在去年6月新任海協會長陳德銘與海基會張林中森首次會談時終于順利簽署。該協議明確了兩岸服務市場開放清單,為兩岸服務業合作提供更多優惠和便利的市場開放措施,是兩岸ECFA后續協商的重要一環。該協議的順利簽署,不僅標志著兩岸經貿合作邁上新臺階,更為兩岸兩會下一階段協商奠定良好開局。二是加速推動互設辦事處。兩岸兩會互設辦事處的提議由來已久,但因島內“臺獨”勢力阻撓及政黨輪替而幾度延宕,直至2008年后臺當局態度轉變才重露曙光。2012年8月,第八次“陳江會”將互設辦事處再次提上日程。2013年3月,兩岸兩會在完成各自內部評估后,同時宣布雙方同意將互設辦事處正式列入兩會協商議程,標志著互設辦事處進入實質協商階段。此后,兩會歷經4次業務磋商,就兩會互設辦事機構的實質內容及技術問題進一步求同存異、凝聚共識,臺當局目前已將相關議案提交“立法院”審議。兩會互設辦事處一旦落實,將是繼兩岸“三通”、陸客赴臺之后的又一兩岸關系里程碑。
三、兩岸的經濟發展
2013年兩岸經貿關系,在留有遺憾的同時,也有不俗的表現。兩岸經貿關系的遺憾,是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在島內引起爭議,迄今未被批準生效。6月21日,兩岸兩會在上海簽訂了《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這是兩岸ECFA后續談判的重要成果,標志著兩岸經貿關系的制度化與機制化進程取得重要進展。但兩岸簽訂服務貿易協議消息傳出后,引發島內強烈反彈。島內出版、美容等行業紛紛發動大規模抗爭,民進黨等綠營勢力也竭力反對。幾經周折,臺灣朝野達成共識,協議“應經‘立法院’逐條審查、表決,協議特定承諾表應逐項審查、表決,不得全案包裹表決,非經‘立法院’實質審查通過,不得啟動生效條款”。為此,服貿協議審查要舉辦16場公聽會。截至12月17日,已經舉辦完成12場,后續仍有4場未舉行。根據這一進程,兩岸服務貿易協議2013年不能通過臺灣“立法院”審查已成定局。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遺憾。盡管如此,兩岸經貿交流在2013年依然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2014年,兩會將商簽避免雙重課稅、地震監測、大氣合作等一系列協議,兩岸新型產業合作將持續深化發展,兩岸人員往來將保持熱絡發展態勢,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局面將繼續鞏固與發展。可預見的是,兩岸經貿關系將繼續保持穩中有進的勢頭,從而將給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四、兩岸文化發展
文化部將繼續推動商簽兩岸文化領域交流合作協議和互設民間文化辦事機構,明確具體合作目標和階段性措施,爭取有所突破,提高交流合作的制度化、規范化水平。臺灣當局統計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大陸民眾赴臺從事文教交流的人數超6.7萬人次。兩岸交流頻率之高由此可見。2013年,包括美術、民俗、音樂、文化創意產業等方面的交流盛宴在兩岸各地不斷上演,內容可謂豐富多彩。同文同宗、語言相通,讓兩岸文化交流更為方便,深入尋常百姓家。綜藝節目《我是歌手》火爆大陸,一個海峽之隔的臺灣也跟著“瘋”。臺灣報紙不吝版面大篇幅報道“我是歌手”的相關資訊,還有電視臺直接轉播決賽,收視率比平常時段增長了近220%。大陸電視劇《甄嬛傳》的主演接連赴臺,更引發熱潮。兩岸文博會、兩岸漢字藝術節、兩岸文化創意產業展等一系列兩岸文化交流品牌活動不斷形成,實現定期化交流。如7月在河北舉辦的“情系燕趙-兩岸文化聯誼行”活動,增加了臺灣合作單位,讓已有十余年歷史的“情系”品牌活動彰顯出新的活力。據介紹,文化部還新創了“藝傳兩岸”、“藝繪兩岸”、“藝游兩岸”等交流品牌,以期促進青少年在中華傳統文化傳承、造型藝術、表演藝術等領域的交流。
回望2013年,兩岸文化交流的深度與廣度更是不斷提升。如年初在臺北成功舉辦由學術高峰論壇、美術展、專題研討會和兩岸交流筆會等系列活動組成的“當代中國畫學術論壇”,成為迄今學術水平最高、展覽規模及影響最大的美術專業活動之一。然而,相比兩岸經濟交流有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保障,文化交流領域一直缺乏一個整體的框架。2013年,兩岸各界多次呼吁建立兩岸文化和教育合作的框架性機制,包括可以適時探討和商簽兩岸科技合作協議、兩岸文化創意產業合作機制等具體性協議。12月22日,兩岸70多家媒體參與的“2013海峽兩岸媒體前瞻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發表的共同倡議提出:兩岸媒體應繼續推動兩岸新聞交流正常化,呼吁有關方面積極創造條件,盡快實現兩岸新聞媒體開放常駐機構,推動兩岸早日商簽文化合作協議。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近代以來中國人的夙愿。中國夢與臺灣的前途是息息相關的。中國夢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夢,需要大家一起來圓夢。
參考文獻:
[1]人民政協網:《兩岸經合》,2014年1月14日.
[2]華夏經緯網:《人民日報》2014年1月2日20版.
2017臺灣形勢與政策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