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元宵節又稱為什么節_元宵節稱為節的由來
元宵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在元宵節的時候人們會吃湯圓或者是元宵,那么關于元宵節又稱為什么節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關于元宵節又稱為什么節_元宵節稱為節的由來”,歡迎閱讀與借鑒!
答案:上元節、小正月、元夕、燈節、元夕
元宵節是在農歷正月十五日,古代把這一天叫“上元節”,“宵”是夜晚的意思,于是就有了“元宵節”。元宵節是農歷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人們有賞燈和吃元宵的習慣。民間俗語說:“三十兒的火,十五的燈”“正月十五鬧元宵”因此,元宵節又叫“燈節”。
元宵節早在西漢時期就有了,這個節日已經存在了2000多年。元宵節賞燈開始于1900多年前的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他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從此元宵節就有了賞燈活動。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據記載有的燈輪高20丈,上面掛著5萬盞燈。唐代賞燈活動要進行3天。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
自古至今,每到元宵節的晚上,人們就紛紛走上街頭賞燈、猜燈謎、放焰火、放鞭炮,盡情歡樂。街上的彩燈多極了,有宮燈、走馬燈、花卉燈、飛禽走獸燈、歷史人物燈、神話故事燈……彩燈群集,爭奇斗艷,非常好看,近年來東北等寒冷地區出現了一種冰燈,每逢元宵節都要舉行冰制作比賽。
元宵節,中國很多地方有耍龍燈的習俗。龍燈又叫龍舞,是中轔傳統的民間舞蹈。玩耍時,許多人手舉一條紙龍或布龍,在鑼鼓樂曲中集體起舞。在這歡樂的夜晚,民間還常常有耍獅子、踩高蹺、跑早船、扭秧歌等娛樂活動。
元宵節,家家戶戶要吃“元宵”。元宵是一種外面是米粉,里面夾有糖餡兒或肉餡兒的圓形食物,可以用水煮,也可以用油炸。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后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臺灣民歌《賣湯圓》唱道:“一碗湯圓滿又滿,吃了湯圓好團圓。”湯圓是在元宵吃,所以以后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了。現在,“元宵”這個詞有兩個意思,它既是一個節目名稱,又是一種食物的名稱。
答案:是的
元宵節是正月十五。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也叫燈節、上元節。元宵節與春節緊緊相連。過去,人們大 約用20天的時間為春節做準備。然而,元宵節卻標志著新年喜慶的結束,元宵節過后, 一一切都恢復正常。“元”的字面意義是“第一”,“宵”指“夜晚”,元宵是我們在新的一年里第一次看到圓 , 月的日子,是家人團聚的一個傳統節日。元宵節最主要的活動就是燈展,所以這個日子也叫燈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又稱元宵、元夜、元夕,源出于道。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元宵》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中古以后,中國就有元宵張燈觀賞的風俗,所以又稱“燈節”。觀燈之俗,宋時最盛。南宋·孟元老噬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首都汴京(今開封)元宵節的情況時說:“正月十五日元宵,開封府絞縛山棚,立木正對宜德樓。游人已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南宋元宵節更是盛況空前,南宋·周密崔武林舊事》卷二記載,首都臨安(今杭州)到處搭建燈山,又有數十個舞隊在燈市上游行表演,由官府支給賞錢。士女觀者如云,往往通宵達旦。元宵是中國古代最隆重的節日之一,觀燈之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傳說在很久之前,兇禽猛獸是非常的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于是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只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生氣,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的心地很善良,不忍心看到無辜的百姓們受難,于是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云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類。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
當時的人類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以后,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張燈結彩、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然后就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的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內心非常的開心。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財產,為了紀念這次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特別的日子。
關于元宵節又稱為什么節相關文章:
關于元宵節又稱為什么節_元宵節稱為節的由來





上一篇:元宵節為何會有掛紅燈的習俗
下一篇:元宵節為何不是法定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