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習俗有哪些_正月十五有哪些風俗習慣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燈節”。與春節、中秋節一起被稱為中國民間的三大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元宵節習俗有哪些,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目錄
元宵節習俗有哪些
吃元宵
元宵又叫湯圓,正月十五吃湯圓,是咱們傳統的元宵節習俗,寓意著團團圓圓,老輩人們以和為貴,總希望咱們每個家庭在新的一年里都能夠和和美美,萬事團團圓圓,陪在老人身邊吃一碗湯圓,圖一年的好兆頭
送花燈
送花燈也叫送孩兒燈,古時候,元宵節節前,新成親的夫妻總會收到娘家送來的花燈,因為燈與丁同音,寓意著在新的一年里女兒一家能夠添丁進口,人丁興旺,現在好多影視劇里面也有很多這種鏡頭,女子在在河里放花燈。
耍龍燈
咱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就以龍的傳人自居,因為龍象征著吉祥富貴,在元宵節的節日里,一起舞龍燈更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現在元宵節好多公園舉辦等會,估計就是從這里演變而來的。
迎紫姑
故老相傳,紫姑是一個善良漂亮的女子,為生活所迫,做了富人的小妾,卻被別人所妒,冤死在廁所中,后來被封為廁神,在元宵節的夜里,人們會用稻草扎成紫姑的模型來祭祀她,祈求她保佑一家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踩高蹺
踩高蹺是漢族的傳統活動之一,每逢節日,人們就會搬出家伙事,在一起踩踩高蹺,熱熱鬧鬧的慶賀一下,同時踩高蹺也是一種傳統戲曲,形式多變,多種多樣,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走百病
古時北方地區正月十五或十六,婦女們會成群結隊的出去走走,或到橋邊走走,或到城門墻處摸釘求子,到了晚上在返回家中。走百病也叫走老貌,經歷寒冬之后,老人們也會出去走走,舒展舒展筋骨,越活越年輕。
元宵節的由來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后來節日名稱也演化為“元宵節”。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據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
從漢朝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逐漸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加上戲曲表演。元宵節成為春節的最后一次民間藝術展演,其熱鬧程度堪稱古代中國的“狂歡節”,所以不少地方將過元宵稱為“鬧元宵”。
元宵節的傳說故事
傳說一:很久遠的時候,天帝要懲罰錯殺他喜愛的神鳥的人類,他善良的小女兒怕無辜的人們受到牽連,暗中提前告知:人們唯有齊心協力,想出應對的方法才能躲過這次浩劫。后來有個老人家想出一個辦法: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在正月十五晚上,天帝看到人間一片火光,響聲震天,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平安躲過一劫。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燈籠,放煙花來紀念這個日子。
傳說二:漢武帝的寵臣東方朔風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園賞梅,遇一宮女想投井。東方朔搭救后問明原因,原來宮女名叫元宵,因進宮后長久不能見到親人而思念,便起輕生念頭。東方朔同情并答應幫忙。東方朔擺攤占卜,所有人問卦結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長安城大恐慌。漢武帝向東方朔請教,便在正月十五晚家家掛燈吃元宵,城外百姓進城看燈,好似滿城大火,瞞過玉帝。正月十五長安城里張燈結彩,游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也在那天晚上與家人團聚了。
元宵什么時候吃比較好
元宵的使用時間,建議早餐不宜食用,因為早上起來時人的胃腸道功能是最弱的,而元宵的外皮大部分都是糯米做的,黏性高,不易消化。因此早餐吃元宵,很容易出現消化不良,而導致泛酸、燒心等情況,影響一天的生活。建議中午或者晚餐時間食用,同時一次食用不要超過5個,糖尿病患者、潰瘍病患者更是要淺嘗輒。
元宵節的意義
元宵節的意義元宵節的意義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農歷正月十五(又稱“上元節”,小正月,或元宵節)是春節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元宵節里有很多地方可以組織人們最熟悉的元宵節和元宵節。
節日期間吃餃子的習俗是在宋代左右形成的。據記載,唐代元宵節吃了“繭”和“圓角”。在南宋,出現了“乳糖圓子”,這應該是唐元的前身。宋代周必達寫的詩《沸騰的浮子》中有“星燦烏云,珠蕩在渾水中”。
元宵節期間吃元宵的民間習俗。元宵節由糯米制成,可以是固態的也可以是餡的。塞滿豆沙,糖,山楂,各種水果原料等。食用時可以煮,炸,蒸或炸。最初,人們將這種食物稱為“福圓子”,后來又被稱為“唐端”或“唐圓”,甚至到明代,“元宵節”的名稱也變得越來越普遍。
特殊湯圓的名稱類似于“團圓”一詞,意思是團圓,象征著整個家庭的團圓以及和諧與幸福。人們也想念失散的親人,并對未來的生活充滿美好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