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寒食節與哪位古人有關
寒食節在唐宋時期就已經逐漸消失,但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們關注寒食節,寒食節也逐漸走入我們的生活,但是我們對寒食節依然很陌生。那么寒食節與哪位古人有關呢?下面小編就來解答一下大家的疑問。
據史記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寒食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但并不屬于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有: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寒食節的習俗活動主要有三項:禁火、掃墓、郊游。寒食節的具體時間定在前一年冬至后的105日或106日,恰好在清明的前一天或前兩天。因為寒食節通常要禁火三天,所以有關活動要延續到清明。這樣久而久之,人們對寒食與清明就逐漸不加區分了,以至現在有不少人只知清明而不知寒食了。
清明果
在清明節前后制作的一種食物,果形似餃子,但味道截然不同,外皮用鼠鞠草或艾草做成,餡有韭菜、雞蛋、豆腐干等。
青精飯
又稱烏飯、烏米飯、烏稔飯,用糯米染烏飯樹法之汁煮成的飯,顏色烏青,為寒食節的食品之一。每年三月初三,畬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并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
寒食粥
寒食節日期間,百姓家家不許動煙火,需備麥粥等冷食,借此紀念,這寒食粥便是因寒食節而流傳下來的節日飲食。
潤餅菜
又稱潤餅、嫩餅菜,是春卷的一種,發源于泉州,而后流行于臺灣、福建地區。每到清明時節,泉州人有吃“潤餅菜”的食俗。據說,這是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
馓子
一種油炸面食,古稱“寒具”,是寒食節食品。馓子自古就有,不過現在的馓子南北方有所差異,北方馓子以麥面為主料,大方灑脫;南方馓子多以米面為主料,精巧細致。
青團
一種用草頭汁來做成的綠色糕團,清甜甘香,軟糯可口,帶有艾葉香氣。吃青團主要是流行于江南一帶的清明節,寒食節等節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食品。
最新寒食節與哪位古人有關相關文章:
最新寒食節與哪位古人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