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熱的治療
藥物熱是由于患者因使用某一種或多種藥物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發熱,萬一你不小心藥物熱了怎么辦,藥物熱的治療是什么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藥物熱的治療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用!
藥物熱的治療
出現藥物熱時,治療原則首先是停用致熱藥。然后,作好以下幾點:
1、按醫囑用藥,不濫用藥物,明確“是藥三分毒”,掌握“能不用則不用”的用藥原則;
2、特異體質者就診時,應主動告訴醫師,使醫師選擇藥物時對藥物熱有所警惕;
3、嚴把藥品質量關,禁止使用過期、污染藥品。
藥物熱的基本內容
藥物熱 由藥物過敏所致的發熱稱為藥物熱。它常常是藥物過敏的最早表現。藥物熱與一般感染性發熱不同,它的特征如下:
如果是首次用藥,發熱可經 10 天左右的致敏期后發生;如果是再次用藥,則由于人體已經被致敏,發熱可迅速發生。再次用藥發生的藥物熱因為發生的快,容易聯想到與用藥有關;而首次用藥發生的藥物熱由于間隔時間長,患者往往不認為與前次用藥有關,或者根本想不起用藥史,這就給診斷帶來了一定的困難;藥物熱一般是持續的高熱,常達 39 。 C ,甚至 40 。 C 以上。但發熱雖高,患者的一般情況尚好,與熱度不成比例;應用各種退熱措施(如退熱藥)效果不好;但如停用致敏藥物,有時即使不采取抗過敏措施,體溫也能自行下降。
顧名思義,“藥物熱”是在治療疾病使用藥物的過程中因藥物導致的發熱。在臨床工作中,“藥物熱”并非罕見。那么,藥物為什么會引起發熱呢?雖說法有多種,但多數專家認為是藥物過敏,是藥物引起的特異反應。“藥物熱”通常在服藥6~10天后發生,最短者為1小時,最長為25天。能引起“藥物熱”的藥物有多種,近年來,尤其是使用抗生素引起的“藥物熱”時有發生。有人統計,其中常見的有魯米那、解熱鎮痛藥、磺胺類、奎寧,抗生素有青霉素、氨芐青霉素、鏈霉素、氯霉素、先鋒霉素、萬古霉素、灰黃霉素等。
“藥物熱”常伴藥疹,也有不伴藥疹的單純性藥熱。“藥物熱”表現有惡寒(或寒戰)發熱,熱型有弛張熱、稽留熱或微熱。還可伴有周身不適、頭痛、肌肉疼痛、關節痛、淋巴結腫痛和消化系癥狀等,繼而出現皮疹、血管神經性水腫等。皮疹呈多形性對稱性分布,并往往伴有瘙癢或燒灼感。皮疹類型有猩紅熱樣紅斑、蕁麻疹及麻疹樣紅斑、固定性紅斑等。嚴重的藥疹可表現為剝脫性皮炎。皮疹嚴重者,停藥后熱度可持續較長時間。那么,怎樣判斷是疾病還是藥物引起的發熱呢?以下幾點有助于診斷。
1.對待發熱一定要進行全面細致的體檢,并通過各種輔助診斷進行綜合分析,如為“藥物熱”,則缺乏明顯的感染病灶。
2.雖然體溫超出正常(多表現為持續高熱),但中毒現象并不顯著,精神狀態一般良好,也無慢性病容。
3.除發熱以外,常同時伴有皮疹,這更有助于藥物過敏反應的判斷。抗生素引起的藥物熱往往不伴皮疹或僅有輕度的皮疹。體溫多于停藥后兩天內恢復正常。
4.平時若有對食物或藥物過敏的現象,尤應警惕藥物熱的可能。
5.一般而言,在應用抗生素的療程中,如病情已改善,體溫下降或已趨正常之后再度上升或熱度重現者,應考慮藥物熱的可能。如果發熱出現在使用抗生素之后,由于輸液大多在白天,所以到了夜間患者體溫會有下降趨勢,這是藥物熱的一個特點。這與感染性疾病所致的發熱正好相反。此時如患者原有感染已獲控制,且無新感染或二重感染的證據,而白細胞總數不高,無明顯的左移與中毒性顆粒,或有嗜酸粒細胞增多,停藥而熱度下降、皮疹消退者,則“藥物熱”的診斷即可肯定。
藥物熱的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