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早期癥狀
關節炎的病因復雜,主要與炎癥、自身免疫反應、感染、代謝紊亂、創傷、退行性病變等因素有關。以下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于關節炎早期癥狀,一起來看看吧!
關節炎早期癥狀
不可忽視的7種關節炎早期征兆 關節炎是常見的健康問題,不僅疼痛,也可能對生活行動構造很大的影響。關節炎并不是老人才會有的毛病,且患者的年齡層亦有年輕化的趨勢。專家表示,早期治療能使關節炎的癥狀獲得很大的控制與改善,但多數人都是等到疼痛狀況已嚴重干擾的生活時才就醫,拖延了治療的最佳時機。
關節炎最常見的癥狀包括關節疼痛、休息后狀況仍未改善及局部的肢體僵硬等,某些關節炎還可能侵犯身體其他器官。任職于DC特區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懷特教授(Patience White)認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最有效率。就拿與自體免疫系統關系密切的類風濕性關節炎來說,若能在發病的第一個月就進行治療,可避免關節畸形甚至完全治愈;退化性關節炎若能及早復健,保存關節功能的成效就越大,也更能降低疼痛指數。
那么該如何早期發現呢?生活中許多讓您不以為意的狀況,都很可能是關節炎的早期征兆,美國健康網站Caring.com提供了以下7種須多加留意的癥狀:
1. 睡醒時骨頭僵硬:經過一夜熟睡后發現身體不能如常活動,需半小時或更久的時間待其恢復。紐約愛因斯坦醫學院風濕病學的首席教授普特曼(Chaim Putterman)說,一般健康人只需伸伸懶腰就能下床活動,但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睡醒后需要30分鐘至1小時來松弛關節,有時甚至一整天都感覺像被什么包裹著似的不能自如活動,比疼痛還令人困擾。
警示:普特曼說,睡醒后出現骨頭僵硬是風濕性關節炎常見的征兆,一天之中若又靜止一段時間未活動,例如看了一場電影,可能會再次出現僵硬現象。退化性關節炎通常是僵硬的關節越活動越疼痛,而類風濕性關節炎則越活動僵硬關節越感到自如。
2. 上下樓梯時膝關節疼痛:上下樓梯時膝蓋刺痛,感覺像被上了鎖似的,若是體重超過標準,就會雪上加霜惡性循環。懷特說,身體超重1磅膝蓋就得多承擔1磅的負擔。體重超標就升高了罹患關節炎的風險,統計肥胖者約60%有關節炎的毛病。延伸的疼痛可能使患者跛行、胳膊不能伸展、不能墊腳尖、站不穩等等。 警示:懷特表示,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是退化性關節炎好發之處。還可能影響到的部位還包括髖關節、脊椎、腳踝、大拇指或其他手指關節等。有的人因為關節感覺疼痛不便于活動,待在家里以吃喝打發時間,然后體重不斷上升,使得關節炎持續惡化,愈來愈糟。
3. 大腳趾突發性劇痛:若將疼痛分為10級,許多患者會將此種突發性疼痛列為第十級,和腎結石的痛苦不相上下。且患處會紅腫,熱脹碰觸不得。或許雖然偶爾在別處發生,但是大腳趾部位是最常見的,并且通常一次只發在一個關節上。可能自然痊愈后再度復發,且癥狀的出現與飲食有很大的關聯:如最近吃了大量的蛋白質食物或喝了超量的酒。
警示:關節這樣突發的紅腫脹痛好發于大腳趾上,很可能是痛風所引起。人體血液循環自然會產生代謝物尿酸,若無法順利代謝出體外,堆積成尖刺狀的結晶體時便會引發痛風。痛風好發于40至50多歲男性,到接近60歲時則男性和女性發生機率差不多。若放任不治療的話,痛風發作頻率可能增加。
4. 疲勞(類似感冒的癥狀):感覺疲累、沒胃口、體重減輕、貧血,有時伴隨著數星期的發燒,比感冒的周期還長,有的人身體僵硬疼痛,眼睛干澀、發酸、紅腫。癥狀可能來的突然或漸漸發生。
警示:這些類似感冒的溫和癥狀再加上關節僵硬疼痛極有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了。它會影響整個身體使不能正常運作,而非僅打擊單一關節部位。普特曼強調絕不能只憑2顆止痛藥或休息就了事,應該立刻就醫進行身體檢查。
5. 指關節古怪的凸起:手指關節出現略微增大或骨頭凸出,若長在手指末端就是希伯登氏骨結(Heberden's node);若出現在手指中間關節則稱為布夏爾氏骨結(Bouchard'snode);有時候也會長在大拇指基部或腳趾。腫脹的關節摸起來是硬的,有些人會痛有些人不覺得痛,但關節均僵硬不靈活。
警示:身體外觀不尋常的變化是醫生診斷病情的重要依據,雖然還需要其他物理檢驗、病史分析、X光片以及實驗測試等等。懷特說,二者均屬骨性關節炎,有家族遺傳性,常見于婦女,也好發于農夫等體力勞動大的工作者身上。
6. 關節的疼痛干擾睡眠及活動:有些人會因為太關注關節疼痛以致睡不著或半夜自動醒來,有些人因為關節痛而停止一切社交活動和親人探視等外出機會,連帶的使心情逐漸更加郁悶。
警示: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是關節軟骨因經年的使用而耗損,關節軟骨磨損之后骨頭與骨頭直接碰觸就產生了痛楚。普特曼說,若疼痛已經干擾睡眠及日常活動或家庭樂趣,那是身體在提醒你應該即刻就醫及復健治療了。
7. 手指細微動作困難:手指關節充血、發紅腫脹部位柔軟,精細動作難以進行。例如扣襯衫鈕扣、綁鞋帶、將鑰匙插入鎖孔、扭轉門把等均有困難,連刀叉也拿不穩。
警示:日常生活必要的關節功能有障礙,普特曼說,這意味著某些值得擔憂的事情可能要發生了。類風濕性關節炎經常影響的就是手部及腕部的關節,而且類風濕性關節炎發作時一般都是對稱性的,身體兩邊對稱的手或腳關節都會同時受到影響;若是退化性關節炎則通常影響肢體末端關節,并非對稱關節同時發作。 關節炎的保健及治療與飲食和生活型態有很大的關聯。醫師表示:關節炎患者應多攝取鈣質、深海魚類、Omega-3脂肪酸或魚油、葡萄糖胺、抗氧化劑以及維他命等。此外,也應藉由藥物治療、適度的運動及復健使疾病獲得更大程度的控制與改善。
關節炎的檢查方法
1.實驗室檢查
(1)一般檢查血、尿常規、血沉、C-反應蛋白、生化(肝、腎功能,A/G)、免疫球蛋白、蛋白電泳、補體等。
(2)自身抗體類風濕因子、抗環狀瓜氨酸抗體、類風濕因子IgG及IgA、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體,以及抗核抗體、抗ENA抗體等。
(3)遺傳標記HLA-DR4及HLA-DR1亞型。
2.影像學檢查
(1)X線片關節X線片可見軟組織腫脹、骨質疏松及病情進展后的關節面囊性變、侵襲性骨破壞、關節面模糊、關節間隙狹窄、關節融合及脫位。
(2)CT檢查包括關節CT和胸部CT檢查。
(3)MRI檢查關節的MRI檢查對發現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早期關節病變很有幫助。
(4)超聲關節超聲是簡易的無創性檢查,對于滑膜炎、關節積液以及關節破壞有鑒別意義。
3.特殊檢查
(1)關節穿刺術對于有關節腔積液的關節,關節液的檢查包括:關節液培養、類風濕因子檢測等,并做偏振光檢測鑒別痛風的尿酸鹽結晶。
(2)關節鏡及關節滑膜活檢對關節炎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很有價值。
關節炎的分類與診斷
1.風濕性關節炎
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或慢性結締組織炎癥。可反復發作并累及心臟。臨床以關節和肌肉游走性酸楚、重著、疼痛為特征。屬變態反應性疾病。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多以急性發熱及關節疼痛起病。典型表現是輕度或中度發熱,游走性多關節炎,受累關節多為膝、踝、肩、肘、腕等大關節,常見由一個關節轉移至另一個關節,病變局部呈現紅、腫、灼熱、劇痛,部分病人也有幾個關節同時發病。不典型的病人僅有關節疼痛而無其他炎癥表現,急性炎癥一般于2~4周消退,不留后遺癥,但常反復發作。若風濕活動影響心臟,則可發生心肌炎,甚至遺留心臟瓣膜病變。
2.類風濕關節炎
該病是慢性關節炎最常見的類型之一。與遺傳、細菌及病毒感染、環境因素包括吸煙有關。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40~60歲女性更多見。美國風濕病學會1987年修訂的類風濕關節炎分類標準的診斷條件(≥4條可以確診):
(1)晨僵至少持續1小時(≥6周)。
(2)3個或3個以上的關節受累(≥6周)。
(3)手關節(腕、掌指關節或近端指間關節)受累(≥6周)。
(4)對稱性關節炎(≥6周)。
(5)有類風濕皮下結節。
(6)手部關節X線片改變(表現為關節及其鄰近骨質疏松或明顯的脫鈣現象,關節間隙的狹窄)。
(7)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滴度>1:32)。
3.骨關節炎
又稱退行性關節病、骨關節病,多見于中、老年人,起病過程大多緩慢。手、膝、髖及脊柱關節易受累,而掌指、腕及其他關節較少受累。病情通常隨活動而加重或因休息而減輕。晨僵時間多小于半小時。雙手受累時查體可見Heberden和Bouchard結節,膝關節可觸及摩擦感。不伴有皮下結節及血管炎等關節外表現。類風濕因子多為陰性,少數老年患者可有低滴度陽性。
4.痛風性關節炎
痛風是嘌呤代謝異常致使尿酸合成增加而導致的代謝性疾病。腎功能異常時由于腎臟的尿酸清除率下降也會引起尿酸水平上升。血漿中的尿酸達到飽和,導致尿酸單鈉結晶沉積在遠端關節周圍相對缺乏血管的組織中。這種結晶的出現可導致單關節或者多關節的急性炎性滑膜炎。痛風在男性中較為多見,拇趾是最常見的受累區域,50%~70%初次發病發生于此。90%的痛風患者在其一生中的某個時期會發生第一跖趾關節受累。其他可能受累的足部區域有足背部、足跟以及踝部。
5.強直性脊柱炎
青年男性多發,有明顯的家族發病傾向。以中軸關節如骶髂及脊柱關節受累為主,也可出現外周關節受累,但多表現為下肢大關節,為非對稱性的腫脹和疼痛,并常伴有棘突、大轉子、跟腱、脊肋關節等肌腱和韌帶附著點疼痛。病變嚴重時可出現脊柱僵直,頸椎、腰椎、胸椎活動受限,出現“駝背”,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關節外表現多為虹膜睫狀體炎、心臟傳導阻滯障礙及主動脈瓣閉鎖不全等。X線片可見骶髂關節侵襲、破壞或融合。90%以上患者出現HLA-B27陽性,而類風濕因子陰性。
6.反應性關節炎
本病起病急,發病前常有腸道或泌尿道感染史。以大關節(尤其下肢關節)非對稱性受累為主,一般無對稱性手指近端指間關節、腕關節等小關節受累。可伴有眼炎、尿道炎、龜頭炎及發熱等,HLA-B27可呈陽性而類風濕因子陰性,患者可出現非對稱性骶髂關節炎的X線改變。
7.感染性關節炎
與細菌感染有關。常見的病原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腦膜炎雙球菌、淋球菌、鏈球菌、結核桿菌。發病機制包括直接細菌感染所致和感染過程中細菌釋放毒素或代謝產物致病包括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猩紅熱后關節炎等。直接細菌感染所致的關節炎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并出現關節功能障礙。下肢負重關節不對稱受累。大關節受累多見,如髖關節和膝關節。關節腔穿刺液常呈化膿性改變。涂片或培養可找到細菌。結核桿菌感染的關節炎好發于青年,有其他部位結核的證據包括肺或淋巴結結核。可有結節性紅斑,血清類風濕因子陰性。結核菌素試驗陽性。細菌代謝產物或毒素所致的關節炎1~2周可以自愈,關節癥狀呈游走性。
8.其他
如創傷性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腸病性關節炎等。自身免疫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干燥綜合征、硬皮病及腫瘤等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也常常出現關節炎的表現。
關節炎早期癥狀相關文章:
1.骨關節炎的介紹
2.類風濕什么原因
4.直腸炎的早期癥狀
5.老人關節痛怎么辦
關節炎早期癥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