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行性關節炎是怎么引起的_退行性關節炎的癥有哪些
退行性骨關節病又稱骨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是一種退行性病變,系由于增齡、肥胖、勞損、創傷、關節先天性異常、關節畸形等諸多因素引起的關節軟骨退化損傷、關節邊緣和軟骨下骨反應性增生。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一些關于退行性關節炎的相關資料,供您參考。
退行性關節炎概述
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和骨性關節病(osteoarthrosis)近來也以軟骨軟化性關節病(chondromalacicarthrosis),退變性關節病(degenerativearthritis)、肥大性關節炎(hypertrophicarthritis)、關節炎畸形(arthritisdeformans)表述活動關節(滑膜關節)發生于老年的特發性、慢性進行性疾病。病理特點為局灶性關節軟骨的退行性變,軟骨下骨質變密(硬化),邊緣性骨軟骨骨贅形成和關節畸形。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性關節疼痛,滲出性滑膜炎、關節僵硬和進行性運動受限。
X線檢查,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質致密增厚,軟骨下囊腫和邊緣性骨贅。退變過程先從關節軟骨開始,由表層關節軟骨改變進行性延及關節軟骨全層。隨生物化學的改變,出現對壓力和張力承受能力降低,大量纖維組織形成,深部劈開碎裂,最后軟骨完全侵蝕,軟骨下骨外露。與軟骨表面早期改變的同時,軟骨下骨血管增多,血管深達鈣化層,穿透病灶。由于關節軟骨被侵蝕,軟骨下板層骨及其相鄰骨小梁增厚和變粗。
退行性關節炎病因
原發性骨關節炎病因不清,有關因素有
1.年齡
人體于20歲開始出現退變過程,不過直到中年之前并不明顯,50-65歲時約85%X線檢查可發現骨關節的改變。
2.性別
患病男、女相等。直到54歲之前,男、女患病表現形式相似。其后,女性退變進程比男性更嚴重更廣泛。
3.遺傳性
流行病研究顯示骨性關節炎是一種由遺傳性代謝異常引起的一種全身性改變的關節表現。Heberden's結節可以單一的正染色體(antosomal)基因(gene)遺傳性影響,在女性為顯性遺傳,在男性為隱性遺傳。外顯率(penetrance)因年齡而不同。老年女性外顯性發生率最高是30%。在老年男性,由于為隱性遺傳外顯性發生率為3%。精確的遺傳模式尚不清楚。
4.肥胖
退變性關節病在肥胖人發病率增加一倍,主要累及持重關節。肥胖男性退變性關節病表現女性多見的全身性改變。
運動系統的衰老表現在骨骼和肌肉的改變。進入中年期,骨密度下降,骨骼的彈性和韌性減弱,脆性增加,關節軟骨的再生能力減退,骨質疏松,肌肉總量與體重的比例下降。關節失靈、活動范圍受限,使中老年人確有力不從心之感。
由于椎間盤萎縮變薄,彈性減退、關節軟骨變性、磨損、硬化,中老年人中骨質增生是很常見的。但就增生部位和發生比例而言,胖人與體重正常者存在著很大差別。肥胖人過重的身體負擔,使骨關節過早出現變性、老化,關節磨損,骨面之間的擠壓刺激明顯大于體重正常者。因此,骨質增生的發生率比體重正常的同齡人明顯增高。而且病發部位多見于負重關節。如:腰椎骨質增生與下肢膝關節、踝關節的增生。而頸椎骨質增生的發生率卻無明顯增多現象。這大概是胖人與體重正常者的頸椎負重無明顯差別有關。
5.病變范圍
人與人、關節與關節退變表現不同。而且,由人群的檢查發現有幾種類型。在54歲之前,關節受累及形式男、女相似。女性通常多表現退變性關節受累及,第一腕掌關節和遠指間關節往往有改變。在男性,髖關節被累及更常見??衫奂叭魏位りP節,但容易承受巨大壓力的關節發生退變最嚴重。由持重、壓力發病的部位有下位脊椎、髖關節和膝關節。由于強大的反復肌力作用發病的部位有第一掌指關節、第一腕掌關節(大多角骨腕骨關節)和中頸椎關節。一個關節發生骨性關節炎改變,基本為非壓力區域。Trueta檢查不同年齡,由14-100歲的股骨頭顯示軟骨退變,71%股骨頭只限于非壓力區出現退變,僅3%退變發生于壓力區。其余26%軟骨退變發生于壓力和非壓力區。
6.誘發因素(Incitingfactors)
原發性骨關節炎病因不清,關節的繼發性骨關節炎發生的病因,由既往的健康狀態和各種改變關節軟骨的疾病來決定。下面所列出的全可能成為已經存在臨床表現或尚無臨床表現的退變過程的進展速度的促進因素。
(1)炎癥過程
如在類風濕疾病,關節周圍和滑膜組織的炎癥侵蝕破壞關節軟骨。
(2)代謝疾患
例如痛風性尿酸鹽沉淀,黑尿酸尿性褐黃病的色素沉淀,蓄積于關節軟骨,使關節軟骨性質改變易發生破壞。血色素沉著病作用類似。
(3)生物力學因素
軟骨發生疲勞傾向(例如,巨大應力反復作用,軟骨發生疲勞)。因此,反復受力作用,不僅產生膠原纖維斷裂,而且也消耗了軟骨表面的蛋白多糖(Proteoglycan)。骨畸形即可增大軟骨所承受的這種反復作用的應力。由于關節骨折、脫位、髖臼發育異常、骨骺滑脫和Perthes'病引起結構異常,都將因支持負荷的面積減少而導致接觸壓力增大。骨壞死造成骨質塌陷,導致出現致病性高負荷壓力。
關節畸形(例如膝外翻或膝內翻),使關節增加的負荷不平衡,一側分布大,最后軟骨破壞。身體的異常作用力可引起關節的內部紊亂。如采用設想的關節一瞬間的力傳導中心的方法測定關節作用力的方向和速度。通過關節表面的任何一點與一瞬間關節作用力傳導中心的連線,垂直于作用面,即可發現關節正常和異常情況下的不同。正常關節接觸關節面的作用力速度方向與關節面平行,內側半月板撕裂的病人,其產生為一瞬間力傳導中心,由于關節扭動偏移以致膝伸展時,關節作用力速度方向有由股骨傳到脛骨的傾向。這種巨大的接觸作用力造成了半月板撕裂,其后產生了關節退變性疾病。
關節面的相對擠壓造成關節軟骨營養障礙,導致軟骨細胞壞死。繼之發生基質蛋白(PG)多糖的消耗,于是關節軟骨經不住關節往返運動的壓力和剪力,發生了退行性改變。
膝受長期屈曲作用力固定的一些實驗動物,關節面不相接觸的部分,關節軟骨和滑膜之間發生粘連??赡苡捎谲浌菭I養障礙,所以粘連下面的軟骨發生退行性改變。
(4)激素作用
肢端肥大癥(acromegaly)關節軟骨改變明顯。生長激素(samototrophin)刺激軟骨細胞,導致加速和增強了軟骨細胞的代謝活動。當動物老化時,生長激素缺乏明顯,造成軟骨細胞退變,軟骨細胞代謝降低。糖尿病顯示軟骨細胞進行性異常,極易患骨性關節炎。
(5)化學損傷
全身或局部使用化學藥物,傷害了軟骨細胞的生命力和代謝活動性。
關節內注射皮質類固醇,產生合成活動大大降低,持續時間從數小時至一周或更長時間。當全身使用皮質類固醇,免疫抑制劑量,同樣引起合成代謝降低,PG(糖蛋白)喪失。組織學改變稱為局灶性軟骨軟化或早期骨性關節炎。堿性藥物(如氮芥nitrogenmustard或塞替哌thiotape)注射關節內可損傷關節軟骨。
(6)反復的關節內出血
在凝血因子有缺陷的病人,關節內反復出血可能導致關節軟骨以及軟骨下骨結構的嚴重損害。在軟骨基質內的離子色素可改變軟骨的理化性質,或軟骨細胞吞噬了大量的離子色素性在胞漿內,可引起溶酶體釋放降解酶。出現蛋白糖(PG)濃度降低,軟骨細胞的合成活動減少。一次或偶然關節內出血,可不出現嚴重問題。
(7)年齡老化的改變
有些研究人員認為關節軟骨表面的纖維化與年齡有關,某些特殊部位并無癥狀(髖:股骨頭內下的股骨頭凹陷,髕骨(內側關節面)有時導致骨性關節炎。關節軟骨的年齡老化改變:在正常人的關節軟骨隨年齡變化發生一些改變。在未成熟軟骨發生的那些與年齡有關的改變,也發生在骨骼發育成熟過程和成人年齡增長過程中。重要的是這些改變與那些疾病過程,特別是那些骨性關節炎的改變不同。
?、偌毎淖?/p>
未成熟的骺軟骺細胞數與基質比例高于成人。在兩個區細胞有絲分裂活動明顯。細胞分裂是骨骺軟骨逐漸增大的原因。骺軟骨基底部細胞增殖是軟骨內骨化的征象,形成小的骺板骨化骨骺中心。隨著動物年齡的增長,通常在生后幾個月,細胞有絲分裂在2歲之前軟骨細胞組成進行性減少,成人整個細胞結構不改變。重要的是發現隨年齡增加,軟骨細胞表面的細胞數沒有改變。當完整的關節軟骨發現表面層細胞減少、中層細胞數增加是骨性關節炎的早期表現。
?、谀z原
老化與膠原纖維的成熟數量增加有關。整個纖維區直徑增加,常常出現碎片,鄰近退變細胞群往往含有一個鈣化中心。在出生時,膠原纖維區除淺表纖維按切線方向走行外,纖維無排列走行。這種形式除鄰近骨的最深層纖維有垂直走向外,在正常的年齡老化過程中始終如此。表層纖維常不呈束狀排列,但保持垂直于關節面。在老年的纖維組織層由存儲的無形態碎片取代。
③蛋白和氨基多糖、粘多糖(GAG)的合成
合成率仍然絕對固定不變,以保持破壞分解和合成比例平衡。成年兔關節軟骨的蛋白糖半衰期短,大部分半衰期約8天。其他萬分包括膠原,半衰期很慢。在病理情況下合成的不變比例改變,在某些骨關節炎狀態下和撕裂損傷之后合成活動明顯增加。
?、芑瘜W成分
6-硫酸軟骨素是氨基多糖、粘多糖(GAG)的基本成分,約占全構成的45%-75%。在未成熟軟骨中,氨基多糖(Glycosaminoglycan)、粘多糖,其余成分主要是4硫酸軟骨素和少量角蛋白硫酸鹽。當動物老化時,4硫酸軟骨素濃度在成年動物減少約占全粘多糖GAG的5%以下。此外,角蛋白硫酸鹽數量隨年齡增加,在成年動物濃度高達50%。正常時,僅在未成熟軟骨發現有較多的4硫酸軟骨素。在損傷和疾病的代償性反應過程中(如骨性關節炎),軟骨細胞又恢復了合成大量4硫酸軟骨素的成軟骨細胞作用,這種粘多糖GAG數量增多。
在動物測定觀察之后,對成熟的相對應的正常人的關節軟骨觀察測定發現改變不大。隨年齡變化關節軟骨水分、膠原、全氨基己糖(hexosamine)、硫酸軟骨素、全氮、硫以及骨灰量無明顯改變。關節膠原在人的老化過程中,究竟是膠原纖維形態改變還是人老化影響關節軟骨膠原纖維的生化性質尚不清楚。而且,膠原纖維關節交聯的數量對關節軟骨老化的作用也不了解。
?、?a href='http://www.al4al.com/xuexifangfa/wuli/' target='_blank'>物理學改變
隨老化關節軟骨的滲透性降低,由10-40歲之間關節軟骨滲透性達到最大。而且這種滲透性的改變,在關節軟骨的表淺部分比深層增高更明顯。
退變性關節病圖冊
正常人關節軟骨的彈性不隨年齡改變。當關節軟骨負重之后,發生瞬間的畸形,繼之是一個蠕變狀態(緩變狀態)。除去負重,隨時間關節軟骨又恢復了原來厚度。當負荷迅速去掉后,約90%瞬間畸形恢復。另外,其纖維軟骨負荷后發生畸形極大,恢復慢且恢復不全。
關節張力性僵硬指的是平行于關節面的作用力,所產生的繼發性壓縮作用。關于對老化關節面張力的作用尚待進一步研究。骨性關節炎病變主要在關節軟骨表層時,關節僵硬和無力并不明顯,但是隨病變加深關節僵硬增加。
⑥關節軟骨的營養
只在胚胎和其后一個不長時間內,血管由骨的干骺端通到關節軟骨的各個部分,并由關節軟骨周邊直接進入骨骺。未成熟關節軟骨,骨骺板尚未閉合,因此由骺板下干骺端血管和關節分泌的滑液擴散獲得營養。于關節軟骨成熟之后,鈣化帶形成為明顯標志,此時骨骺板已閉合,幾乎全部營養由關節滑液擴散獲得。在病理情況下,例如骨性關節炎或關節軟骨完全性缺損,明顯的代償性反應,干骺端血管通過軟骨下骺板,重新穿過軟骨深部鈣化帶。
退行性關節炎的癥狀
退變性關節病可發于全身各關節,但好發于負重較大的膝關節、髖關節,脊柱及手指關節等部位。尤以膝、髖關節病變為多。
幾乎所有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隨病程緩慢進展。主要表現關節開始活動時疼痛明顯,稍活動后疼痛減輕,然而負重和關節活動過多時,疼痛又會加重,這是骨關節病的特點。有時疼痛可呈放射性,如髖關節疼痛可放射至大腿內側,膝關節附近。早期可見關節僵硬,如膝關節長時間處于某一體位時,自覺活動不利,起動困難,后逐漸出現關節不穩,關節屈伸活動范圍減少及步行能力下降,尤以上下臺階,下蹲,跑,跳等能力下降更加明顯。有些骨關節病晚期病人還可能出現一些下肢畸形,以膝內翻最常見,即俗稱的“羅圈腿”。
關節炎的相關文章:
退行性關節炎是怎么引起的_退行性關節炎的癥有哪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