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復習: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練習題
社會價值是我們來創造的,同時也是顯示我們自身價值的方式,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高三政治第一輪復習必修四第四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練習題,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三政治復習必修四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練習題
一、選擇題
1.[2014•無錫期中]針對“空巢”老人增多的社會現狀,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老年人,不常看望老人屬違法。新法新規的出臺蘊含的哲理有( )
①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②兩點論和重點論是辯證統一的 ③通過質變就能實現事物的發展 ④認識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深化發展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B 隨著社會的發展,“空巢”老人增多成為社會的現狀,也成為社會的一大問題,新法的出臺,恰恰是這一社會現狀的反映,體現了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故①正確;同時也體現了我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深化發展。故④正確。②③不符合題意。本題答案選B。
2.“晝出耕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蔭學種瓜。”這首詩蘊含的哲理是( )
A.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無關
B.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C.人的意識與自然環境無關
D.自然環境決定人的意識
解析:B 材料中年齡小的孩子,雖然不懂耕田勞作,也要學著大人的樣子在園子的樹陰邊學種瓜,說明人的知識來自生活、人的習慣形成于生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B項符合題意。其他各 項均為錯誤觀點。
3.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具活力、最具潛力、最具創造力的積極因素,國家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推動新形勢下非公有制經濟的轉型與升級。這體現的唯物史觀道理是( )
A.一切從實際出發
B.物質決定意識
C.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D.發展的觀點
解析:C“一切從實際出發”與“物質決定意識”都是唯物論觀點,“發展的觀點”屬于唯物辯證法觀點,A、B、D均不符合題意。只有“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是唯物史觀道理,入選。
4.我國政府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如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失業、工傷、生育保障制度,強化防災減災工作等。這體現了( )
A.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
B.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C.人民群眾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
D.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
解析:D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主要體現我國“以人為本”的理念,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對人民負責的表現。A項與題意不符,不選。B項是一種工作方法,未直接指明維護人民利益的思想,不符合題意。C項雖說明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地位,但與題意不符。
5.唯心史觀,又稱“歷史唯心主義”、“唯心主義歷史觀”,是同歷史唯物主義相對立的一種歷史觀。它的缺陷在于( )
①否認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 ②否認社會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 ③否認社會存在的決定作用 ④否認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決定作用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B 唯心史觀不是否認社會意識的作用,而是夸大社會意識的作用,①錯誤。
6.[2014•嘉興一中期中]從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歷史趨勢看,至少應當包括兩次大的轉型與改革:第一次轉型與改革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的經濟體制改革,目 標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第二次轉型與改革是從當前到未來的30年左右包括經濟體制、社會體制和政治體制在內的全面改革,目標是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發展方式。我國通過改革( )
①能實現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②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生機和活力 ③能夠消除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④能夠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要求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A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矛盾是非對抗性矛盾,只能通過改革解決,使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的發展要求,改革是社會主義的 自我完善和發展,通過改革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生機和活力,①②④正確;③“消除”過于絕對,明顯錯誤。該題選A。
7.[2013•北京市西城區期末]30多年前,中國經濟還處于崩潰的邊緣,全國有2.5億人尚未解決溫飽問題。30多年來,我們取得歷史性成就和進步,關鍵在于我們堅持改革創新( )
A.徹底否定了過去的歷史
B.用正確的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
C.使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
D.使經濟基礎適合上層建筑發展狀況
解析:C A選項觀點錯誤,改革是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而不是徹底否定過去的歷史,故排除。B選項觀點錯誤,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不是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故排除。C選項觀點正確且符合題意,改革就是調整原有生產關系,使之與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故入選。D選項觀點錯誤,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適應,而不是經濟基礎適合上層建筑發展狀況,故排除。
8.馬克思指出:“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 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 快地發生變革。”材料蘊含的哲理是( )
A.社會革命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產物
B.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
C.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
D.在生產方式中,生產關系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
解析:A 材料只體現了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沒有體現上層建筑的反作用,B排除;材料沒有涉及階級斗爭,C排除;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D錯誤。
9.[2014•四川省成都市高三畢業班摸底]當前,改革是我國發展的最大紅利,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做到改革不停頓。從唯物史觀角度看,這是因為( )
①改革是解決我國社會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 ②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③改革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④改革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心任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A 解答此題適合運用排除法,經濟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心任務,④說法錯誤,排除,①②③符合題意,故選A。
10.[2014•江西省紅色六校聯考]著名學者特里•伊格爾頓在其新著《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一書中列舉了當前西方社會10個典型的歪曲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其中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將世間萬物都歸結于經濟因素,藝術、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被簡單地視為 經濟的反映,對人類歷史錯綜復雜的本質視而不見,而試圖建立一種非黑即白的單一歷史觀。上述觀點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辯證關系思想的嚴重歪曲,其表現為( )
①把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由經濟因素決定歪曲為多重因素的綜合作用 ②把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相互作用歪曲為機械的單向作用 ③把社會意識對社會歷史始終具有的積極能動作用歪曲為消極被動作用 ④把經濟作為社會的“基礎”所具有的 歸根到底的決定作用歪曲為唯一決定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D 該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把“藝術、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簡單地視為經濟的反映,而試圖 建立一種非黑即白的單一歷 史觀”,是沒有看到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②正確;該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將世間萬物都歸結于經濟因素”,是將經濟的決定作用歪曲為唯一決定因素,④正確;題中觀點沒有將經濟決定作用歪曲為多種因素綜合作用,①排除;題中觀點也沒有涉及社會意識的反作用,③排除。
11.[2014•武漢部分學校調研]受益于傳統年畫、灶畫、剪紙、刺繡的濡染,浙江秀洲農民開始拿起了畫筆。20多年來,秀洲的農民畫作有800多幅入選全國各種展覽,獲獎200多幅次,140多幅被中國美術館、中央美院等單位和國際友人收藏,200多幅在《美術》、《藝術世界》等國內20多家報刊、雜志上發表。這表明( )
A.人民群眾創造的精神財富來源于傳統文化藝術
B.人民群眾可以直接創造豐碩的精神財富
C.人民群眾具有的無限創造力是精神財富的源泉
D.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物質基礎
解析:B 材料中的農民直接拿起畫筆作畫,這說明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直接創造了大量的精神財富,因此答案B正確。
12.[2014•溫州市十校聯合體聯考] 漫畫《原則》啟示我們( )
①群眾的心聲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②人民群眾始終是社會歷史的實踐者和創造者 ③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判斷標準 ④群眾觀點是我黨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B 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是實踐,故①錯誤;群眾路線是我黨的根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故④錯誤;題肢②③符合漫畫的主旨。答案選B。
13.[2013•三明一中、二中期末]“蹲點”、“一線”、“民情”,這些特色鮮明的關鍵詞頻繁出現在新聞媒體新開設的欄目中。一大批來自基層、清新樸實、生動鮮活的報道受到社會各界好評。這表明( )
①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 ②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③人民群眾的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 ④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D 本題的關鍵詞是“蹲點”、“一線”、“民情”,這都強調了人民群眾的實踐,①中的“任何時候”說法過于絕對;②和材料沒有關系,正確答案是D。
14.2013年10月11日,習近平就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作出重要指示強調,50年前,浙江楓橋干部群眾創造了“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的“楓橋經驗”,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充分認識“楓橋經驗”的重大意義,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的哲學依據是( )
①實踐對真理性的認識具有依賴性 ②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 ③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④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B “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體現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②正確;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并進行推廣,體現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④正確;認識依賴于實踐,①錯誤;材料強調人民群眾創造精神財富,而不是物質財富,③排除。
15.下面漫畫《高高在上》中的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 )
①沒有真正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②沒有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③沒有認識到人民群眾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④沒有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A 漫畫反映了有關部門沒有認真解決群眾的困難和問題,而是高高在上,不聞不問,這種做法沒有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沒有真正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也沒有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價值標準,①②正確;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③錯誤;漫畫沒有強調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④排除。故答案選A。
二、非選擇題
16.[2014•南京學情調研]近期,國務院下發通知,決定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如下表(摘選)。
項目名稱 實施機關 處理決定
企業投資日產300噸及以上聚酯項目核準 國家發展改革委 取消
企業投資風電站項目核準 國家發展改革委 下放地方政府投資主管部門
外國文藝表演團體、個人來華在非歌舞娛樂場所進行營業性演出審批 文化部 下放省級文化行政部門
注:政府提倡“簡政放權”,按照市場優先和社會自治原則,改變過去越位、錯位、缺位、權力過于集中的管理模式,轉變工作作風,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育,改革力度不斷加大。
運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進一步論證政府“簡政放權”的理由。
解析:該題以國務院簡政放權為背景材料,從生活與哲學角度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識記、理解和運用。本題原理范圍固定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上,原理要準確、全面回答,簡政放權是對上層建筑的改革,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答案: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②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政 府“簡政放權”,改變管理模式。③政府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能夠推動社會進步。④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解決我國當前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的重要舉措,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的要求。
17.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然而,當今社會“舌尖上的浪費”令人觸目驚心。我國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價值高達2000億元,相當于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
材料二 大場面、大投入、大制作,講排場、比闊氣、競奢華……近年來,對于一些地方舉辦的豪華文藝晚會和高成本節慶活動,群眾反映強烈,中央高度關注。中宣部、財 政部等五部門聯合發出通知, 強調制止豪華鋪張、提倡節儉辦晚會和節慶演出,明確提出嚴控黨政機關舉辦文藝晚會等具體要求和監督檢查職責。這是落實中央關于改進作風“八項規定”的重要舉措,是宣傳文化系統邊學邊查邊改、以實際行動反對“四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的一次亮劍。
結合材料,分析中宣部、財政部等五部門叫停奢華辦晚會、狠剎奢靡之風的歷史唯物主義依據。
解析: 本題是依據類設問,知識范圍是歷史唯物主義,可從社會意識的反作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角度進行分析。
答案: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中宣部、財政部等五部門叫停豪華文藝晚會和高成本節慶活動是落實中央關于改進作風“八項規定”的重要舉措,這體現正確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的積極推動作用。②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對于一些地方舉辦的豪華文藝晚會和高成本節慶活動,群眾反映強烈,中宣部、財政部等五部門叫停奢華辦晚會、狠剎奢靡之風,是堅持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的具體表現。③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中宣部、財政部等五部門叫停奢華辦晚會、狠剎奢靡之風,表明了要自覺地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