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學語文的方法
一年級學語文的方法大全
一年級語文的主要任務是拼音和識字教學。由于受一年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規律的限制,要想把這些教學任務很好的完成,下面小編帶來的一年級學語文的方法,希望大家喜歡!
一年級學語文的方法:
一、識字與寫字:
雙基培養目標
1、學會漢語拼音,能正確拼讀音節。
2、認識漢字的基本筆畫、筆順規則和常用的偏旁部首。
3、認識常用漢字1500個。
4、能用音序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學習獨立識字。
創新能力培養
1、能在生活環境中認字。
2、能用自己獨特的方法識記生字,培養創造性識字的能力。
學習習慣培養
1、養成借助漢語拼音認讀生字的習慣。
2、培養正確的寫字姿勢和執筆方法。
3、養成不認識的字主動查字典的習慣。
二、閱讀
雙基培養目標
1、用普通話誦讀課文,回答問題,進行簡單的口語交際。
2、認識文中出現的常用的標點符號同,并能體會標點表述的不同語氣。
3、積累并背誦文中的好詞好句。
創新能力培養
1、開展想像把課文中的故事接著往下編,培養想象能力。
2、誦讀兒歌和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文的優美。
學習習慣培養
1、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邊看邊想,邊看邊做記錄。
2、積累文中的好詞好句,并能合理運用。
三、寫話
雙基培養目標
1、能按要求寫一句或幾句話。
2、學習使用句號、逗號、感嘆號等。
創新能力培養
1、在寫話中能運用平時積累的好詞好句。
2、能模仿文中兒歌,自編淺顯的兒歌。
學習習慣培養
1、養成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
2、每天寫一句話。
四、口語交際
雙基培養目標
1、能聽清楚別人講話的內容。
2、用普通話和別人交談。
創新能力培養
能根據環境說幾句話。
學習習慣培養
1、聽人說話時注意力集中。
2、養成邊聽邊想、邊聽邊記的習慣。
有關語文寫作技巧推薦:
一、寫外貌不用“有”
作文如何寫外貌?孩子的作文里總會看到類似這樣的名子:“__可漂亮了,她有一頭卷卷的黃頭發,有一雙烏黑的葡萄般的大眼睛,有一個高高的鼻子,還有一張櫻桃小嘴。”
如果你試著讓他們去掉文中的“有”,把文字重新串聯一遍,會發現作文順了很多。
寫上段文字的同學經蔣老師指導后修改如下:“__可漂亮啦。一頭卷卷的黃頭發自然地披在肩上。她的眼睛太吸引人了,烏黑烏黑葡萄一般。高高的鼻子,和櫻桃小嘴配合起來,有點混血的味道,同學們可喜歡她啦。”是不是讀起來舒服多了?
二、寫說不單寫“說”
讓孩子比較以下三句話。
張三說:“……”;
張三無可奈何地說:“……”;
張三攤了攤手,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
顯然,讓人物說話有多種方式,寫語言可以不用出現“說”而是在語言前面加上動作和神態,通過一定的訓練掌握這樣的技巧讓孩子的寫作水平切實得到提升,讓他們學會細節描寫,不會僅干巴巴的地寫“某某說”。
三、寫想不出現“想”
遇到描寫心理活動時,這樣的句子已經被孩子們寫濫:“我腦子里跳出兩個小人,一個小人……另一個小人……”不用這個句子又該怎么寫?
最常用的就是“我心想”。如某學生寫:“數學老師出了一道難題要帶回家寫的。我心想:天哪!這該怎么辦呢?”
按照蔣老師“寫想不用想”的技巧,去掉:“我心想”三個字如何?“數學老師出了一道難題要帶回家寫的。天哪!這該怎么辦呢?”是不是更簡潔精練?別忘了提醒孩子要給心理描寫加上適當感嘆詞。
四、不用成語
作文為什么寫不長?都是成語惹的禍!蔣老師此言一出震驚四座。不是說多用成語才顯得有文采嗎?
其實不然,在“就是不用成語”寫作技巧中,蔣老師指出:當作文中只會按照套路使用成語時,文章細節就沒了,還不如讓孩子老老實實把自己看到的感受都寫出來。
什么天高云淡、風和日麗、桃紅柳綠、炯炯有神、心曠神怡……這些被用濫的成語還是少出現為妙。
比如,寫春天別用“風和日麗”,而是這樣寫:“風兒拂過林梢,原本平靜的湖面漾起了圈圈漣漪,湖邊的柳樹輕搖著身姿,我也忍不住張開雙臂,任風撫過我的每一寸肌膚,暖暖的,癢癢的。”
想辦法用具體的句子替換掉別人用濫的成語,解決孩子作文寫不長寫不細的難題。
五、遇到“很”和“非常”想一想
對于文章寫不長的孩子,可以訓練的另一個技巧是:遇到“很”和“非常”想一想。看過無數學生習作,蔣老師發現出現頻率最高的字眼包括“很,非常”。
請老師和家長提醒孩子,遇到要寫這幾個字時不要輕易下筆,停下來想一想,是不是非要出現這個字眼?
比如寫熱,別出現“很熱”兩個字,學會用其他的描寫來體現熱:驕陽似火,沒有一絲風,樹葉低垂毫無生氣……
六、環境里面有“真”“情”
到了五六年級孩子都要學習環境描寫。如有的孩子會寫:“早上天氣還挺好的,放學回家時,卻嘩嘩下起雨來。雨珠在下,淚珠在滴,老天也好像在為我哭泣。”
孩子能用環境襯托自己的心情首先要表揚。但是很多孩子只要一寫環境,肯定就是小花微笑,小草點頭、小鳥歌唱、小雨哭泣,成了套路,難道世界上只有小草、小鳥、小花嗎?
為什么不能寫身邊更真實的東西呢?云、霧、桌子,哪怕是電線桿都可以寫,這個技巧是提醒孩子不僅要讓人活在環境里,還要讓人活在真實的環境里。
七、要動連著動
文章要一波三折才好看,但現在的孩子生活都很平淡,你不能強求他們寫出一波三折的內容,那就讓他們學會一波三折地使用動詞,就這是要動連著動——學會連續使用動詞。
某學生寫一場乒乓球球賽:“他發了一個旋轉球,讓人看得眼花繚亂。”(一句話把文章就給寫完了)
學會動詞技巧后將修改成:“只見他高高地將球拋起,眼睛死死盯著,球接觸球板的一瞬間,他手腕輕輕一抖,腳一跺,球高速旋轉著,向這邊飛來,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一個動詞轉瞬變成六七個,文字即刻靈動豐富起來。
轉變模式,激活課堂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通常采用傳統的上課方式,向學生灌輸課本上的固有知識,或者采用傳統的講授方式,老師講,學生聽,不會創新思考,不能針對自己聽到的知識做出自己獨特的見解。我們當前注重激活課堂。所謂“活”,就是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富有可創力和多變性。
如在引導學生認識田字格,指導書寫“一”時,教師就可以轉變模式。例如,教師可以這樣對學生說:“小朋友,我們已經知道了四線三格是拼音的家,那生字的家在哪兒呢?(出示田字格)這就是生字的家。”緊接著再引導學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橫中線、豎中線、小格。最后用兒歌進行總結,幫助學生記憶。“田字格,四方方,寫好漢字它來幫。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橫中線、豎中線,各個方位記心間。”這樣就能在轉變教學模式的情況下提高教師教學效率。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采取有個性的教學策略
1、隨時隨地,采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興趣,通過吸引學生注意力組織教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興趣了,他們的注意力才會集中,教師的教學才會有效。一年級的學生剛剛踏入校園進行正規化的學習,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要使教學有效,一方面,老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努力尋找能夠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切入點。
比如,我們可以做一些小獎品,比如小紅旗、小紅花等獎給表現好、守紀律的學生,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教師要先制訂規矩,賞罰要分明,做好前半節課與后半節課的銜接,不要把教學內容安排得過多,以免學生不僅沒學到你意想中的知識,還使他們在下一節課中降低學習的積極性。
2、采用靈活多變的課堂組織形式,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課堂形式單一,很容易造成學生身心疲勞,從而轉移注意力。針對這一現象,我們要想方設法設計靈活多變的教學活動。
3、針對不同的訓練目標,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在識字教學中可進行形式多樣的識字比賽。如:同桌之間比、組與組之間比、男生與女生之間比等。朗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要讓學生借助拼音自己讀通課文。如采取同桌之間、組與組之間、男生與女生之間進行比賽朗讀的方式。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在學生學會生字的基礎上,讓他們用生字練習組詞,鼓勵學生用一個字組多個詞,同時,挑選出自己喜歡的詞語練習說一句話,并寫下來。這樣的教學可以為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奠定基礎。
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應用
1、結合小學生的興趣,營造互動學習氛圍。一年級的小學生對事物普遍都有很強的好奇心,語文老師完全可以利用小學生的這一特點,結合他們的興趣,營造語文課堂上的互動學習氛圍。比如,在學習《靜夜思》一詩時,老師可以利用影像和音樂資料,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切身體會到李白當時的思想感情。
2、加強學生的互相交流,促進生生互動。老師在課堂上可以倡導學生互相交流問題,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和發問,然后老師根據學生遇到的問題進行解答,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文。
3、不斷改善師生關系,建立師生互動。小學一年級語文“互動式教學”模式要求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平等、融洽,這也是新課標教學的要求,所以在語文課堂中,老師應該注意強化自己的主導地位,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低下身子與學生多溝通、多交流,從而不斷改善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促進師生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