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學習方法>高中學習方法>高一學習方法>高一歷史>

    高一歷史上學期期末試卷及答案

    時間: 維維0 分享

    學習是一個堅持不懈的過程,走走停停便難有成就。比如燒開水,在燒到80度是停下來,等水冷了又燒,沒燒開又停,如此周而復始,又費精力又費電,很難喝到水。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一歷史上學期期末試卷及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卷Ⅰ

    一、選擇題(35道小題,每題2分,共70分)

    1.公元前202年,劉邦擊敗項羽一統“大下”,建立漢朝。遵循周朝制度,他應立下面哪個孩子作為帝位的法定繼承人

    2.云夢《秦簡》載“縣、都官、十二郡免除吏及佐、官屬,以十二月朔日免除,盡三月而止之。”材料中官吏的任職方式是

    A.中央任命B.軍功受獎C.察舉征辟D.科舉考試

    3.“既非副貳,又非屬官,故常與知州爭權。每云:‘我是郡監,朝廷使我監汝!”,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A西漢的刺史B.唐朝的刑部C.北宋的通判D.明朝的廠衛

    4.明清中央集權制度日益成為古代中國社會進步的障礙,備受批判。但如今卻有不少學者對這個延續數千年的制度贊賞有加。其原因是它有利于

    A.控制人們思想維護-統治B.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

    C.順應經濟發展的時代潮流D.建立寬松良好的社會環境

    5.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雅典民主政治只能導致社會的無序。蘇格拉底這一觀點的合理性在于他認識到

    A.民主政治不利于社會穩定B.雅典民主是少數人的民主

    C.直接民主易導致權力濫用D.城邦體制束縛了國家發展

    6.《十二銅表法》第七表第八條規定:“用人為的方法變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財產遭受損害時,受害人得訴諸賠償。”這表明羅馬法

    A.保護私有財產B.維護平民利益C.袒護貴族特權D.體現政治民主

    7.19世紀70年代以來,英國內閣幾乎壟斷了全部立法提案權。僅1887~1897這10年問,內閣參加議會會議的時間平均達到會議時間的84.5%,致使議員個人根本無法提出議案。這反映出

    A.議會不再是英國的權力中心B.內閣和議會已沒有本質區別

    C.英國代議制民主制更趨完善D.內閣成為英國實際權力核心

    8.法國史學家雅克?索雷對一部憲法作出了這樣的評價:“作為一批由聯邦主義領袖們強加給這個國家的一次名副其實的政變,這部憲法給這個新生的共和國帶來它亟需的平衡和團結。”他評價的是

    A.英國《權利法案》B.美國1787年憲法

    C.法國1875年憲法D.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

    9.為扭轉貨幣發行的混亂狀況,美國邦聯政府根據《邦聯條例》所授予的權限,于1781年進行金融制度改革,成立北美銀行,發行紙幣;但各州對此不屑一顧,到1786年有7個州繼續發行自己的紙幣,導致邦聯政府金融改革的夭折。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在于

    A.美國只是名義上獲得獨立B.各州對《邦聯條例》不滿

    C.美國邦聯制存在明顯弊端D.各州與邦聯矛盾不可調和

    10.對于德國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有人指出:在維持一個社會系統穩定性的時候,對內涵發展的阻撓必然導致向外延的擴張,對內部改造的回避和拒絕必然導致對外的冒險。這意在說明德國體制

    A.留下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隱患B.有利于維持社會的穩定

    C.有利于民主政治進一步發展D.有利于內部改造的進行

    11.近代,英、法、美、德都建立了代議制民主,其主要的共同點是

    A.國家元首都擁有行政實權B.內閣成員都由選舉產生

    C.議會都擁有立法權D.政府首腦都對議會負責

    12.有學者認為“就世界大勢論,鴉片戰爭是不能避免的。”這里所說的“大勢”是指

    A.英國推行炮艦政策B.西方列強加緊擴張

    C.中國社會全而落后D.工業文明迅速發展

    13.從推動中國現代化的角度講.第二次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影響是

    A.中國又增開了十一處通商口岸B.清政府權力機構發生了變化

    C.清政府的一批有識之士發起了洋務運動D.最終簽訂了《北京條約》

    14.“在長期的猶豫不決后,歐洲人終于決定支持大清政權,……因為他們與滿洲人簽有條約和貸款協議……”這表明列強幫助清政府-太平天國從根本土取決于

    A.清政府對列強的態度B.列強維護侵略權益的需要

    C.太平天國政權的性質D.列強實現以華治華的需要

    15.“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戰爭引發的”,是因為當時的先進人士認識到挽救舊中國就必須

    A.喚醒民眾進行反侵略斗爭B.徹底批斗儒家傳統思想

    C.學習西方的政治文明D.進行徹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

    16.中日雙方對1894年7月25日發生的豐島海戰記述各異。中方《濟遠航海日志》記載:“7點45分,倭三艦同放真彈子,轟擊我船,我船即刻還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戰史》稱:“7點52分,彼我相距約3000米之距離。濟遠首先向我發炮。旗艦吉野立即迎戰,以左舷炮向濟遠轟擊。”這說明

    A.研究者的立場會影響其對歷史的解釋B.歷史-因年代久遠而變得模糊不清

    C.通過文獻記錄最終能夠還原歷史-D.原始記錄比研究文獻更接近歷史-

    17.梁啟超評價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絕后的意義”。他曾說,凡不是中國人,都沒有權來管中

    國的事;凡是中國人,都有權來管中國的事。由此可見,梁啟超認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A.-了封建君主-制度B.使民主共和觀念深人人心

    C.增強了國民的民族民主意識D.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18.《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它

    A.實現了國民一律平等B.奠定了民主共和國的法規基礎

    C.否定了封建君主-政體D.結束了封建統治秩序

    19.“試觀這次學生運動,不過因被激而發,而于此甚短之期間,收絕倫之巨果,可知結合即強也。”這次運動是指

    A.太平天國運動B.辛亥革命C.五四運動D.整風運動

    20.列寧曾經說過:在摧毀舊的國家機器的道路上,巴黎公社“走了具有全世界歷史意義的第一步,蘇維埃政權走了第二步”。對列寧所說的第一步,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A.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誕生B.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C.無產階級首次發動的武裝起義D.人類歷首次-封建制的民主革命

    21.二月革命后,布爾什維克黨的機關報《工人之路》以通欄標題向人民發出號召:“把徹底的和堅忍不拔的革命黨——布爾什維克選進立憲會議!”這表明布爾什維克黨當時

    A.主張立即發動武裝起義B.希望和平過渡,掌握政權

    C.決定與臨時政府決裂D.力主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22.下圖反映了20世紀上半期中國社會的兩次歷史性巨變。其共同點是

    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1949年開國大典

    A.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B.實現了人民當家做主

    C.推動了中國現代化進程D.結束了封建君主-

    23.下面是某根據地的發展壯大情況圖。以下確立的主題中與之相對應的是

    A.進行戰略轉移以保存革命力量B.“將革命進行到底”

    C.以全民抗戰-日本帝國主義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4.遵義會議后,紅軍攻克婁山關,-填寫了《憶秦娥?婁山關》一詞:“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對這一詞句的理解,最貼近其歷史寓意的是

    A.遵義會議后,紅軍長征從此一路坦途

    B.遵義會議,中國革命經歷了生死攸關的轉折

    C.中國革命在此前徹底失敗,必須從頭再來

    D.革命道路漫長而艱巨,前途不容樂觀

    25.觀察右圖,導致中-員數量和組成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國共合作實現推動工農運動高漲

    B.中共對民主革命道路的重新選擇

    C.紅軍長征推動農村革命運動高漲

    D.日本擴大侵華對革命力量的打擊

    26.“根據統計,國民政府在1938-1940年先后組織的大戰役有:南昌會戰、隨棗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冬季攻勢、桂南戰役、綏西作戰和棗宜會戰等。……兩年間,國民黨軍隊共斃俘日軍263251人,同時也付出了1019911人的重大傷亡。”材料要說明的主要觀點是1938-1940年間

    A.國民黨積極抗戰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B.國民黨和共產黨都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C.國共合作是取得抗戰勝利的根本原因D.國民黨全面抗戰增強抗戰勝利的信心

    27.1945年5月,蔣介石說“今天的中心工作,在于消滅共產黨!……只有消滅共產黨,才能達成我們的任務”;而8月份他卻接連三次電邀-到重慶“商討”和平問題。其真實用意是

    A.爭取時間準備內戰B.繼續維持國共合作

    C.爭取和平民主建國D.把內戰責任轉嫁給共產黨

    28.在解放戰爭中,中央軍委為“不使蔣介石迅速決策海運平津諸敵南下”的考慮,決定留下杜聿明指揮之余部,兩星期內不作最后殲滅。當平津戰場完成對敵人的切割、包圍后,淮海戰場上的人民解放軍才對被圍困的杜聿明集團發起了總攻。這表明解放戰爭

    A.主要以依靠人民而取勝B.注重戰役間的協調配合

    C.各個戰役重要程度不同D.注重先難后易逐次取勝

    29.熱播電視劇《羋月傳》中有這樣一個情節:“羋月的兒子贏稷在位時期,周赦王號令六國諸侯臨時組建了一支6000人的隊伍,等到了約定出兵的日子,韓、趙、魏自顧不暇,齊國不予理睬,最終勤王不成。”這一情節充分表明

    A.天子權力開始削弱B.貴族政治徹底瓦解

    C.分封制受到沖擊D.宗法制度遭到破壞

    30.秦朝的郡縣制管理鏈不長,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暢,上級對下級也可以進行有效管理,不會出現顧此失彼之弊,郡縣政府成為中央政府的執行機構,郡縣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機構的延長之手,中央指揮郡縣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運諸掌然”。這表明

    A.各郡縣機構仿中央而設置B.郡縣制可有效治理國家

    C.各郡縣由下到上層層負責D.郡縣制消除了割據隱患

    31.據報道,2014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創下歷年新高,達到破紀錄的150多萬人,公務員考試是國家選拔人才的一種重要途徑,中國古代統治者很早就重視人才的選拔,下列各項關于中國古代選拔人才的說法正確的是

    A.漢朝選官主要實行世卿世祿制,是一種由下而上推薦人才為官的制度

    B.魏晉南北朝時期科舉考試是主要的選官制度

    C.唐朝開始以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吏

    D.隋唐開始的科舉制以嚴格的考試作為選官方式,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32.《資治通鑒》載,唐太宗曰:“文帝不明而喜察……事皆自決,不任群臣……群臣既知主意,唯取決受成,雖有愆違,莫敢諫諍,此所以二世而亡也。”唐太宗吸取此教訓,主要的做法是

    A.發揮三省監督牽制作用B.完善朝議諫諍制度

    C.明晰六部的行政職能D.開科取士廣納人才

    33.古代希臘人將流放視為一種比死刑更為嚴重的刑罰,因而其對被處死刑者以逃亡他鄉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

    A.海外流放生活痛苦不堪B.希臘缺少民主法治精神

    C.城邦是個人榮譽的源泉D.希臘商品經濟高度發達

    34.下圖漫畫所蘊含的法理起源于古代羅馬法。這一法理主要說明羅馬法

    A.重視獲取證據的合法性B.否定了大量的習慣舊俗

    C.目的在于維護社會公平D.否定了貴族的階級壓迫

    35.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規定:“立法權由眾議院和參議院

    兩院行使。參議院由間接選舉產生,眾議院用普選方式選出。”此規定體現的原則是

    A.三權分立B.天賦人權C.社會契約D.人民主權

    卷Ⅱ

    二、材料解析題(兩道小題,29題15分,30題15分,共30分。)

    29.(15分)制度的變革和創新直接影響著人類歷史的進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體現。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黃仁宇曾說:“倘使我們說,中國傳統政治是-的,政府由一個皇帝來-,這一說法,用來講明清兩代是可以的。”

    材料二(雅典)最初是實行君主政體,以后讓位于由九個執政官主持的寡頭政治。這九個執政官是主要執政官,全部屬于貴族。……后來向愈益民主化的方向發展。[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就世界大國英國而言,大憲章是在13世紀初成文的,過了近五個世紀,君主立憲才成為成文的憲政原則,而民主制的逐步完善還要通過19至20世紀的多次改革。真實意義的‘一人一票’的民主直到20世紀中葉才在英國實現,此刻距大憲章已有七個世紀的歷史,距光榮革命也有二百五十多年的歷史。”

    ——英國諾丁漢大學教授鄭永年

    (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說說明清時期“政府由一個皇帝來-”的表現。(2分)

    (2)根據材料二,指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如何變化的?(3分)有學者認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一種非常不民主的基礎之上。”試用所學知識來論證這一觀點。(2分)

    (3)確立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文件是什么?(1分)簡述英國民主制度“逐步完善”的過程。(3分)

    (4)根據材料二、三談談你對民主制度發展的認識。(4分)

    30.(15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百余年來中國人民的不懈追求。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共和政體成,-政體滅;中華民國成,清朝滅;總統成,皇帝滅;新內閣成,舊內閣滅;新官制成,舊官制滅。

    ——《時報》(1912年3月5日)

    材料二五四運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了珍貴的精神財富,正如所指出的,五四運動中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歷的愛國主義相比較,具有本質的進步和鮮明的時代特征”

    材料三中央黨校郭德宏教授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指出,“偉大抗戰塑造了偉大民族精神,抗日戰爭成為中華民族由渙散、-到團結、統一的轉折點。”

    (1)據材料一概括指出辛亥革命是如何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打開閘門的?(2分)

    (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五四愛國主義精神具有怎樣的鮮明時代特征?(3分)

    (3)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抗日戰爭塑造了怎樣的“民族精神”?試舉一例說明“抗日戰爭成為中華民族由渙散、-到團結、統一的轉折點。”(6分)

    (4)綜合上述問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民主革命時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要任務。(4分)

    【答案】

    1-5CACBC6-10ADBCA11-15CDCBC16-20ACCCB21-25BCDBB26-30AABCB31-35DBCAD

    29.

    (1)表現:明朝廢除丞相;清朝設軍機處(2分)

    (2)變化:君主制到寡頭制,再到民主制。(3分)

    論證:因為占雅典居民多數人的奴隸、女性、外邦人不享有民主權利。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2分)

    (3)文件:《權利法案》(1分)

    過程:國王逐漸統而不治,責任內閣制的形成;政黨制度的形成與發展;議會改革(3分)

    (4)認識:民主制度的發展是漸進的、曲折的;任何民主制度都不是完美無缺的。(4分,不必拘泥于答案,合理即可得分)

    30.

    (1)-清王朝,-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2分)

    (2)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要求;注入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因素;中國工人階級的發展壯大和覺醒。(3分)

    (3)民族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抵御外侮,愛好和平,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2分)

    轉折點: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實現了全民族抗戰,取得了抗戰的勝利。(4分)

    (4)實現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4分)

    高一歷史上學期期末試卷及答案相關文章

    高一歷史必修一期末試卷

    高中歷史必修一期末復習資料

    期末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7869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eeuss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综合一区二区性色AV| 大学生男男澡堂69gaysex| 夜夜躁日日躁狠狠久久av| 国产青青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9高清| 国产的一级毛片最新在线直播| 国产明星xxxx视频| 国产swag剧情在线观看| 内射一区二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人妻仑乱A级毛片免费看|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香蕉| 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 久9re热这里精品首页| tube欧美巨大| jizzjizz成熟丰满舒服| 韩国免费高清一级毛片性色| 肉色无边(高h)| 爱做久久久久久|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mv视频7| 日朝欧美亚洲精品| 婷婷综合激情网| 国产精品午夜在线播放a| 国产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香蕉免费有线视频| 亚洲a级在线观看|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91w乳液78w78wyw5| 风间由美在线亚洲一区| 狠色狠色狠狠色综合久久| 欧美xxxxx做受vr| 巫山27号制作视频直播| 国产精品久关键词| 在线观看免费毛片| 国产悠悠视频在线播放| 人成免费在线视频| 久久免费看少妇高潮V片特黄| www.插插插| 高龄五十路中出| 欧美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 成全高清视频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