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學習方法>高中學習方法>高一學習方法>高一歷史>

    高中歷史必修二2筆記(3)

    時間: 慧良1230 分享
      第10課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一、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1、時間

      甲午戰爭后,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

      2、原因

      (1)甲午中日戰爭以后,列強爭相向中國輸出資本,進一步瓦解中國的自然經濟。

      (2)清政府為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對民間辦廠的限制。

      3、表現

      (1)民間出現辦廠熱潮。

      (2)民族資本的總額增加。

      (3)商辦企業數量的增加和規模的擴大,而且還表現出由沿海向內地的擴展。

      4、影響

      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發起救亡圖存的民族民主運動。

      二、短暫的春天

      1、時間

      民國初期(1912&mdash;&mdash;1919),一戰期間

      2、原因

      (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建立中華民國,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2)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獎勵發展實業,激發了民族資產階級投資近代企業的熱情。

      (3)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如抵制日貨、提倡國貨),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4)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歐洲列強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3、表現

      (1)廠礦企業增多,擴建企業(規模擴大)。面粉業和紡織業發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煙等行業也有相當發展。

      (2)涌現出一批著名的實業家和實業團體,海外華僑也競相投資國內工商業。

      4、結局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歐洲列強卷土重來,整個中國民族工業又迅速蕭條。

      三、曲折的發展

      1、時間

      1927&mdash;&mdash;1949(國民黨統治時期)

      2、階段

      (1)較快發展(1927&mdash;&mdash;1936)

      原因:國民政府開展&ldquo;國民經濟建設運動&rdquo;,鼓勵發展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業。

      表現:1927~1936年,民族工業得到較快的發展;國民生產總值逐年增長。

      (2)遭受沉重打擊(抗戰爆發后)

      原因:在淪陷區,來不及內遷的民族企業,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吞并;在國統區,國民政府實行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控制;國民黨官僚階層借此控制經濟命脈,壓榨民族企業。

      表現:官僚資本迅速膨脹,民族資本日益萎縮。

      (3)陷入絕境(抗戰勝利后)

      原因:蔣介石為取得美國援助發動內戰,與美國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美國取得了在華的政治、經濟等特權;官僚資本也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國民政府還不斷增加苛捐雜稅,并濫發紙幣,導致通貨急劇膨脹,造成原料昂貴而產品滯銷。

      表現:民族工業陷入絕境,工廠、礦山、店鋪紛紛倒閉。

      第11課 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一、社會主義建設的起步

      1、經濟恢復

      (1)背景:新中國成立前夕,由于帝國主義的長期掠奪和國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戰爭破壞,國民經濟全面崩潰。

      (2)恢復:經過三年努力,到1952年工農業生產超過歷史上的最高水平,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完成。

      (3)意義:為國家開展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創造了條件。

      2、一五計劃

      (1)背景: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工業落后。

      (2)時間:1953&mdash;&mdash;1957

      (3)內容:優先發展重工業

      (4)成就: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等先后建成投產。

      (5)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3、三大改造(1953&mdash;&mdash;1956)

      (1)內容: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廣大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道路;手工業者也紛紛加入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資本主義工商業掀起全行業公私合營高潮。

      (2)意義: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在中國基本建立起來。

      二、探索與失誤

      1、正確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

      (1)背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已在我國建立

      (2)內容:①當前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②黨和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意義:是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探索失誤

      (1)總路線: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ldquo;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rdquo;的總路線。

      (2)大躍進:&ldquo;大躍進&rdquo;片面要求大辦工業、大辦農業。

      (3)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財產由公社統一核算,統一分配。許多地方的公社大辦公共食堂,吃飯不要錢。

      (4)結果:&ldquo;大躍進&rdquo;和&ldquo;人民公社化&rdquo;運動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和超越了歷史發展階段,導致國民經濟出現混亂。1959&mdash;1961年,我國出現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困難。

      3、糾正失誤

      (1)措施:中共中央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ldquo;左&rdquo;的錯誤,對國民經濟實行&ldquo;調整、鞏固、充實、提高&rdquo;方針。

      (2)結果:從1962年起,經濟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到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

      三、國民經濟的劫難

      1、原因

      由思想文化領域、政治領域擴展到經濟領域。

      2、表現

      許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規章制度被廢除,大批工人、干部停產&ldquo;鬧革命&rdquo;,國民經濟受到嚴重影響。

      3、調整

      (1)1971年,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著手恢復調整國民經濟。到1973年,國民經濟出現復蘇局面。

      (2)1975年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確提出全面整頓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國民經濟呈現迅速回升狀態。但不久,鄧小平再次被打倒,剛剛穩定的形勢又陷人混亂。

      第12課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

      一、偉大的歷史轉折(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1、背景:后,國民經濟仍處于停滯狀態,人民生活沒有得到改善。

      2、內容:

      (1)思想路線: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政治路線:拋棄了&ldquo;以階級斗爭為綱&rdquo;的&ldquo;左&rdquo;傾錯誤方針,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

      (3)經濟路線:確定今后黨和國家的工作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3、意義:成為改革開放和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

      二、經濟體制改革

      1、農村改革

      (1)經營方式: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

      (2)基層組織:撤銷作為村行政機構的生產大隊,建立鄉、鎮政府和村民委員會

      2、城市改革

      (1)中心環節:增強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

      (2)管理體制:實行政企分開,簡政放權,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

      (3)所有制: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4)分配體制: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5)作用:通過改革,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企業有了競爭機制,增強了活力,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效益顯著提高。

      3、意義

      經濟體制改革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推動了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1、背景

      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國的改革開放面臨著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在國內,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在國際上,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遇挫折。

      2、過程

      (1)1992年初,鄧小平先后在南方視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談話,除了論述社會主義的本質、姓&ldquo;資&rdquo;姓&ldquo;社&rdquo;的標準等問題外,還提出要搞好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

      (2)1992年10月,中共十四次大召開。會議明確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要抓住機遇,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步伐;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3)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4)1997年,中共十五大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

      (5)到21世紀初,社會主義商品市場體系基本建立。

      3、成就

      (1)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快,創造了世界經濟增長史上的新奇跡

      (2)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使人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3)中國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從總體上已達到小康水平,并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邁進。

      第13課 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經濟特區

      1、過程

      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成為我國首批經濟特區。

      1988年設置海南經濟特區。

      2、特點

      國家給予特區較大的經濟管理權限。特區建設以吸收和利用外資為主,實行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導的多元化經濟所有制形式,經濟活動以市場調節為主,對外商投資給予優惠和方便。

      3、發展

      深圳發展成一座現代化城市。

      1992年,五個經濟特區發展迅速。

      4、影響

      (1)特區在發展外向型經濟方面,成為全國排頭兵。

      (2)特區外向型經濟的建立與發展,對沿海地區實行外向型經濟戰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3)特區的改革,為全國提供了寶貴經驗

      二、沿海經濟開放區的開辟

      1、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國家決定開放秦皇島、大連、天津、煙臺、青島、連云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北海、湛江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

      2、沿海經濟開放區:1985年以后,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地區相繼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到1992年,沿海經濟開放區已從南到北連成片,形成了沿海經濟開放地帶。

      3、意義:沿海經濟開放區的設立,進一步深化了對外開放。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對促進本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帶動內地開發,都有深遠影響。

      三、浦東的開發和開放

      1、決策:1990年,中央政府決定以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盡快把上海建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經濟的新飛躍。

      2、條件:依靠上海長期積累的經濟和社會文化基礎,憑借獨特的地理優勢、交通優勢、人才和產業優勢。

      3、意義:經過十多年的開發開放,浦東面貌發生了驚人的變化。浦東新區已成為上海新興高科技產業和現代工業基地,成為上海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成為中國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四、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沿江開放港口城市-沿邊開放城鎮-內地省會開放城市的開放體系。這標志著初步確立了我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第14課 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

      一、動蕩中變化的近代社會生活【1840鴉戰-1949新中國建立】

      1、背景

      (1)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物質文化生活與社會習俗多沿襲傳統。

      (2)鴉片戰爭以后,西方列強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開店、辦銀行,還舶來一些洋貨,西方文化逐步滲透到國民生活中。

      2、物質生活的變化

      (1)衣著

      鴉片戰爭以后,&ldquo;洋布&rdquo;&ldquo;洋裝&rdquo;漸漸進人中國城市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裝,受到新派人士的歡迎。到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學生裝在青年人中成為文化教養的象征,而仿照歐洲風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2)飲食

      鴉片戰爭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開始出現西餐館,還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為有錢人的一種時尚。

      (3)住房

      西方建筑樣式在中國傳統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員和商人也建起歐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3、社會風俗的變化

      (1)原因:近代中國社會風俗也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響。

      (2)表現:戊戌變法時的維新派,主張&ldquo;斷發易服&rdquo;&ldquo;廢止纏足&rdquo;,并改革傳統的婚姻制度;

      辛亥革命前后,&ldquo;斷發易服&rdquo;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國時期,政府頒布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喪儀式由繁瑣愚昧,改為簡約文明。

      二、新中國社會生活新風尚【1949&mdash;&mdash;】

      1、新中國成立后

      (1)原因: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當家作主。農民分得土地,城市解決勞動就業問題,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社會習俗:從20世紀50&mdash;70年代,勤儉節約、無私奉獻,是中國社會風尚的主流。

      (3)物質生活:人們衣著樸素,食物比較簡單,城市住房總體看比較擁擠,家具陳設只有床、飯桌、椅子等必需用具。

      (4)生活水平:由于物資比較匱乏,許多生活必需品要憑票證計劃供應。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總體比較低。

      2、改革開放以后

      (1)原因:改革開放以后,黨和政府把實現小康作為經濟建設的奮斗目標。

      (2)衣著:服裝顏色從灰藍色調為主變為五彩繽紛,從單一款式走向多樣化。

      (3)飲食:到1987年,中國已基本解決了過去幾千年沒有解決的溫飽問題。政府還倡導&ldquo;菜籃子工程&rdquo;,豐富的蔬菜、肉蛋、海鮮擺上了百姓的餐桌。

      (4)住房:城市高樓鱗次櫛比,人均居住面積逐年增加。農民紛紛興建新房。在經濟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樓房比比皆是。1995年,國家在城鎮啟動了&ldquo;安居工程&rdquo;。

      (5)休閑:休閑娛樂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6)習俗:注重環保、講究衛生、賑濟災區的社會風尚逐步形成。

      第15課 交通和通訊工具的進步

      一、交通工具的發展

      1、鐵路

      (1)19世紀70年代,外國商人擅自修筑從吳淞口到上海的淞滬鐵路,不久就被拆除。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從唐山到胥各莊的鐵路。

      (2)辛亥革命前夕,中國已建成多條鐵路,奠定了中國近代鐵路網的基本格局。

      (3)20世紀上半葉,中國鐵路建設進展緩慢,特別是西北、西南與內地之間,基本沒有鐵路交通。

      (4)新中國成立后,先后建成寶成、蘭新等鐵路,加強了內地與西北、西南地區的溝通。

      (5)20世紀90年代,國家更投入巨額資金,加快鐵路建設。到&ldquo;九五&rdquo;期末,中國的鐵路營運總里程已躍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6)2006年青藏鐵路全線通車。

      2、公路

      (1)新中國成立前

      20世紀初,汽車開始出現在上海等大城市,成為權貴、富紳的代步工具。隨之,外國近代筑路技術傳人中國,民國時期陸續修建了一些公路,但由于當時政治腐敗、民生凋敝,加上汽車和油料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公路交通發展受到很大限制。

      (2)新中國成立后

      新中國成立以后,建起汽車制造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公路運輸也獲得較快發展。全國建立起比較密集的公路網,在黃河、長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設了一座座公路大橋(1957武漢長江大橋,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包括青藏高原在內的許多偏遠閉塞的山區也通了汽車(康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

      (3)改革開放后

      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人購買了家用汽車。汽車的不斷增多,使城市道路更加擁擠。為了解決城市交通問題,政府除加大路網建設外,還大力建設城市環線、高架公路,并發展地鐵、輕軌等軌道交通。

      3、水運

      (1)列強壟斷水運局面:鴉片戰爭后,輪船進入中國,西方列強紛紛在中國設立輪船公司,控制中國水上運輸。

      (2)打破:19世紀70年代初期,洋務派創辦輪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強在中國的壟斷局面。后來,各大口岸相繼涌現出一批輪船公司,推動了中國水上交通業的近代化進程。

      (3)新中國成立后,由國家統一管理的輪船運輸業,獲得較快發展。

      (4)20世紀90年代以后,由于鐵路、公路和民航事業的快速發展,輪船運輸業開始萎縮,一些航線被取消,有的則轉向高檔旅游服務業。

      4、航空

      (1)1909年,旅美華僑馮如制成中國第一架飛機。

      (2)1920年,中國首條空中航線&mdash;&mdash;北京至天津航線開通,中國民航拉開了序幕。

      (3)到1949年,中國民航共有國內外航線52條,航線總長度近八萬千米。

      (4)新中國成立初期,乘飛機有種.種限制,民航發展有限。

      (5)改革開放以后,逐步放寬并最終取消了這些限制,乘飛機出行的人越來越多,航線和航班也不斷增加。現在全國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勝地都有航線,并與世界許多國家的大城市設有直通航線。中國已成為世界民航大國。

      二、通訊工具的變遷

      1、電報

      (1)19世紀70年代,丹麥的電報公司私自把電報線架設到上海,建起一個電報機房。

      (2)1877年福建巡撫在臺灣主持架設中國第一條有線電報線。從此,清政府開始在各省架設有線電報線路,形成四通八達的電訊網絡。

      (3)20世紀初,上海崇明還裝置無線電臺,設立無線電報局。后來,無線電臺也在各地陸續開設。不過,當時有線電報主要用于軍事,無線電報則供官商通報;普通百姓很少使用。

      2、電話

      (1)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設電話線,開通第一部電話。

      (2)19世紀80年代,外國開始在上海設立電話公司。

      (3)20世紀初,清政府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

      (4)新中國成立后,國家不斷增加對電訊事業的投資,逐漸形成全國電訊網絡。

      (5)改革開放以后,電訊產業快速發展。到2003年末,中國擁有的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數量躍居世界第一位。

      3、作用

      通訊工具的變遷和電訊事業的發展,使信息的傳遞變得快捷和簡便,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


    高中歷史必修二2筆記相關文章

    1.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匯總

    2.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3.必修二歷史知識歸納總結

    4.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歷史知識點歸納

    5.最全的高中歷史必修一筆記

    高中歷史必修二2筆記(3)

    第10課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一、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1、時間 甲午戰爭后,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 2、原因 (1)甲午中日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精選文章

    • 高中歷史必修一重點筆記
      高中歷史必修一重點筆記

      高一的歷史考試接近期末的時候,大家不可能再把整本書在看一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重點知識復習一遍。小編在這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 高中歷史必修一1備考筆記
      高中歷史必修一1備考筆記

      高中歷史必修一是高一學的知識,在期末考試來臨的時候是不是后悔平時沒有認真做筆記呢?沒關系,小編在這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第1課

    • 最全的高中歷史必修一筆記
      最全的高中歷史必修一筆記

      必修一歷史是學生踏上高中的校園剛接觸的第一次歷史,學好就很重要。小編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最全的高中歷史必修一筆記 第一單元:

    • 高中歷史 漢朝知識點
      高中歷史 漢朝知識點

      歷史之西漢概述: 西漢(前202年8年12月),中國歷史上繼秦朝之后的大一統王朝。秦朝滅亡后,經過楚漢相爭,劉邦擊敗項羽,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國號漢

    768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2022韩国最新三级伦理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激情| zooslook欧美另类dogs| 红色一片免费高清影视| 日本19禁啪啪无遮挡免费| 国产成人免费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操国产在线| 极品尤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免费61794| 亚洲三级电影片| 黄色福利在线观看| 日韩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无码福利在线看网站 | 丁香六月久久久| 日韩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免费色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第二页| 网络色综合久久| 女人是男人的女未来1分49分| 亚洲色偷偷色噜噜狠狠99网| 99国产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 | 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午夜看一级特黄a大片黑| www夜插内射视频网站| 波多野结衣无内裤护士|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亚洲免费人成在线视频观看| 免费观看成人羞羞视频软件|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99 | 99久久国产热无码精品免费|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天堂网www在线资源| 亚洲成a人片在线不卡| 国产视频福利在线| 日日天干夜夜人人添| 公车上的奶水嗯嗯乱hnp| 99re6在线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欧美乱xxxxx| 国产亚洲精品拍拍拍拍拍| 一本到卡二卡三卡免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