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 > 學習方法 > 高中學習方法 > 高一學習方法 > 高一歷史 > 最全的高中歷史必修一筆記

    最全的高中歷史必修一筆記

    時間: 慧良1230 分享

    最全的高中歷史必修一筆記

     必修一歷史是學生踏上高中的校園剛接觸的第一次歷史,學好就很重要。小編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最全的高中歷史必修一筆記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1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明確分封制、宗法制兩個主要概念(內容、特點、作用)

      (一)分封制

      1、內容:在保證周王室強大的條件下,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他們對天子定期朝貢并提供軍賦和力役。

      2、特點:‘分封諸侯,以藩屏周。’用分封諸侯的方法鞏固統(tǒng)治。

      3、目的:鞏固統(tǒng)治、拱衛(wèi)王宮

      4、作用:

      A.積極:(1)使周人的勢力范圍不斷擴大;

      (2)周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統(tǒng)治得到加強;

      (3)形成西周貴族集團,“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等級序列;

      (4)加強各地經濟文化交流,促進民族融合。

      B.消極:由于諸侯國相對獨立性,造成內亂,威脅中央。

      5、分封主體:姬姓親族、功臣、姻親、殷商族、降族,被商滅掉的古國

      (二)宗法制

      1、內容:在氏族組織中層層由嫡長子世襲為宗主,作為氏族延續(xù)的主干,而其余諸子則不與嫡長子享受平等地位,只能另立小宗作為氏族延續(xù)的旁支。

      2、特點:(1)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制,把血緣紐帶同政治關系結合起來,“家”和“國”密切結合;

      (2)保證各級貴族享受“世卿世祿”的特權;

      (3)大、小宗是家族等級關系,又是 政治隸屬關系。

      3、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tǒng)治秩序,解決貴族間的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4、作用:(1)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戰(zhàn)爭,強化王權,把“國”與“家”密切聯(lián)系起來;

      (2)確立起一整套土地、財產和政治地位的分配與繼承制度,保障貴族享受“世卿世祿”的特權;

      (3)宗法制、分封制、禮樂制牢固地維系封建制度,是中國封建制度長期延續(xù)的重要原因。

      (三)二者的關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礎,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現(xiàn),二者相互依存,互為表里。

      二、認識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以宗法制為核心,帶有濃厚血緣色彩

      2、神權與王權相結合

      3、最高決策集團尚未形成權力的高度集中

      第2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

      1、概念:

      中央集權制度對于地方分權而言的,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2、具體內容:

      (1)皇帝制:①皇權至上;②世襲終身;③“家天下“。

      (2)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方面互不相屬、互相牽引。(左、右丞相為“百官之首”,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圖籍,并負責監(jiān)察百官;太尉協(xié)助皇帝管理軍務。)九卿分管著國家和皇家的各種事務。

      (3)在地方實行群縣制;廢分封、置郡縣。

      3、作用和影響:

      (1)積極方面;①隨著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秦國國力日益增強;

      ②有利于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促進民族融合;

      ③有利于封建經濟的發(fā)展;

      ④由秦代開始形成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徹底打破了傳統(tǒng)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中

      國大一統(tǒng)王朝制度的基礎,對此后2000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

      (2)消極方面:①大大加強了統(tǒng)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處境日趨惡劣。

      ②秦朝依靠皇帝的專制權威實行暴政,造成階級矛盾尖銳,使秦朝成為短命王朝。

      4、秦加強中央集權的其他措施:

      (1) 考核官員有兩種方式:“最”、“殿”制;

      (2) 制定細密、嚴苛的秦法;

      (3) 統(tǒng)一度量衡、貨幣、車軌和文字;

      (4) 修建由都城咸陽通達各地的馳道;

      (5) 開通聯(lián)系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的靈渠;

      (6) 修筑抵御匈奴的長城;

      (7) 進行大規(guī)模移民。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過程:

    魏晉南北朝

    隋唐

    中央

    ①“漢承秦制”漢初沿用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

    ②武帝時:中朝(內朝)

    中朝(尚書令等)→決策機構

    外朝(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機構)→執(zhí)行機構

    ③推恩令→{解決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

    ④東漢:設尚書臺→取代三公的權力

    尚書臺改稱尚書省;新設中書省、門下省(但各自職掌與權力分配未定型,尚未成為中樞權力機構)

    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

    三省長官都是宰相,相權一分為三,分工明確—避免權臣獨攬大權,保證君權獨尊—加強中央集權

    ①三省六部有名無實

    ②“二府”(中書門下,樞密院)

    ③“三衙”(殿前司,侍衛(wèi)馬軍司,侍衛(wèi)步軍司)

    ④“三司”(鹽鐵,戶部,度支)

    設參知政事—相當副宰相[分割相權]

    ①廢三省,行一省制(中書省)

    ②中書省內置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歸其下

    ③設宣政院—統(tǒng)領宗教事務和西藏地區(qū)

    ④設樞密院--(最高軍事管理機關)

    地方

    漢初郡國并行制

    ②“七國之亂”。“推恩令后,地方行政區(qū)劃變?yōu)榭たh制

    ③刺史制—武帝分全國為13州,設刺史監(jiān)察地方

    ④東漢末年,郡縣兩級制→州郡縣三級制

    州縣兩級制—唐沿用—形成道州縣三級制—節(jié)度使制

    ①文臣出任地方官。設通判監(jiān)察

    ②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

    ③路州縣三級制

    ①行省制度

    ②行省下設路、府、州、縣

    ③設宣慰司—管理邊遠地區(qū)

    選官制度

    察舉制

    ①九品中正制(魏晉)

    ②士族制度(魏晉—隋唐)

    科舉制

    科舉制

    科舉制

      第4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措施及其影響

      1、措施

      (1)明:①明初沿襲元制度,設中書省,有左、右丞相,位高權重,明太祖吸取元朝權貴專權,內亂頻繁的教訓,對中書省和丞相權力加以控制

      ②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裁撤中書省,權分六部,皇帝親自掌管六部(專制王權發(fā)展到新的高度)

      ③明太祖設立殿閣大學士(僅備顧問和協(xié)理奏章,并不參與決策

      ④明成祖(朱棣)設立內閣,此后,內閣的地位日益提高,權力也越來越大(“票擬”是閣臣幫助皇帝起草對大臣奏章的批復意見,“批紅”是皇帝用朱筆的批示、裁定)

      (2)清:①清初承襲明制,設內閣負責日常事務,軍國大事由貴族組成的滿州議政王大臣會議來處理。

      ②雍正年間為處理西北緊急軍務,設立軍機處。(專制王權高度發(fā)展的重要標志)

      ③軍機大臣不得私自和官員交往,受皇帝召見,只能跪奏筆錄,傳達皇帝旨意(軍機處的積極作用:簡化了處理政務手續(xù),行事快捷,提高了行政效率)

      2、影響

      (1)有利:①有利于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的建立發(fā)展,促進民族融合以及抵抗外敵入侵,維護自身統(tǒng)治

      ②帶來中國古代強大和繁盛,對世界文明做出了貢獻

      (2)不利:①賦予君主至高無上的權力,容易形成暴政

      ②嚴重束縛了生產力的發(fā)展,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壓制了新生產關系的成長

      ③防礙社會的進步

      ④專制主義制度必然導致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強,文化專制的日趨嚴厲,嚴重阻礙了中國科學技術和文化的發(fā)展。

      第一單元知識點匯總:

      第1課

      ①夏代時出現(xiàn)的公共權力,是國家出現(xiàn)的重要標志

      ②商王對附屬國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屬國基本保持原有的社會結構,除了對商承擔應盡的義務外,有很大的自主權,有的附屬國還經常與商處于戰(zhàn)爭的狀態(tài)。

      ③西周各諸侯國與王室的關系比商代附屬國密切,臣屬關系更加明確。各諸侯國必須承認國王的權威,并承擔各種義務,周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統(tǒng)治效果得到加強。

      ④周禮是各級貴族的政治和生活準則,是維護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第2課

      ①“皇帝”名號的確立-取自“三皇五帝”,嬴政始稱“始皇帝”,從此,“皇帝”成為我國歷代最高封建統(tǒng)治者的稱謂。

      ②權力的高度集中,是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權力高度集中的標志,首先表現(xiàn)為皇權至上。(“家天下”、“世襲終身”是君主權力集中的另一體現(xiàn))

      ③郡縣制起源于春秋后期,確立于秦朝

      ④秦朝時位于廣東省廣州市的郡治所名為“南海郡”

      ⑤奴隸主貴族世襲特權在商鞅變法時已被廢除,并非在秦朝推行郡縣制時才被廢除

      ⑥秦法以“輕罪重罰”為立秦律的指導思想,秦法對于嬴政雷厲風行地推行各種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發(fā)揮過重要的作用,但同時也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苦難。

      ⑦法律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體現(xiàn)

      秦律頒布是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因此秦律的頒行不能說明秦朝是一個法治國家

      ⑧秦始皇統(tǒng)治時期,“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主要表現(xiàn)在

      (1)全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大權由皇帝總攬

      (2)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由皇帝任免

      (3)皇帝控制了調動軍隊的虎符

      ⑨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出現(xiàn)的根源是封建經濟的分散性

      第3課

      ①公元前154年,漢景帝采納晁錯的建議,開始著手削奪諸侯封地,引發(fā)“七國之亂”。

      ②漢武帝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各設置刺史一人,刺史位卑權重,代表中央監(jiān)察地方。13個州部并非行政區(qū)劃分,而是監(jiān)察區(qū),直至東漢時期才得以確立行政區(qū)。

      ③宋太祖從“權”“錢”“兵”三方面 著手,加強中央集權。

      收精兵:將禁軍劃歸“三衙”統(tǒng)領(統(tǒng)兵權);樞密院掌管發(fā)兵權。

      削實權:對象:宰相,節(jié)度使,州郡長官,武將。

      措施:A、設樞密院,分離宰相軍權;設三司,分離宰相財權(宰相僅剩行政權)

      B、規(guī)定州郡直屬中央,設置通判(削弱州郡長官,節(jié)度使廢除節(jié)度使管轄駐地以外州郡的行政權力)

      C、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武官權力減弱)

      制錢谷:各州郡財賦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掌管。

      ④三衙、:殿前司,侍衛(wèi)馬軍司,侍衛(wèi)步軍司。

      三司:鹽鐵、度支、戶部

      第4課

      ①三省六部制權力劃分:

      皇帝

      中書省 尚書省 門下省

      (起草詔令) (負責執(zhí)行) (封駁審議)

      (三省長官都是宰相)

      吏,戶,禮,兵,刑,工(直屬尚書省)

      A、相互牽制,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

      B、完整的相權被分割,避免了權臣獨攬大權

      C、有利于加強皇權

      ②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特點:

      A、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不斷加強是它的發(fā)展軌跡

      B、皇帝制度不斷加強

      C、在君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君權始終處于主導地位,相權不斷被削弱

      D、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

      E、對邊疆地區(qū)的管轄和治理日趨完善

      F、強化對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監(jiān)視

      ③軍機處的特點:簡-機構人員十分簡單,處理事物手續(xù)從簡

      速-行事快捷,辦事效率高

      密-軍機處地處內廷,外官不得擅入

      第二單元: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5課 雅典民主政治

      1、特點:人民主權與輪番而治,即公民大會享有無上的主權;

      公共官員通過直接選舉、抽簽和輪流等多種方式產生;

      普通公民與公共官員沒有任何特權之分等。

      2、發(fā)展:

      (1)奠定基礎——梭倫改革(BC6C初) BC6C=公元前6世紀

      (2)制度確定——克里斯提尼改革(BC6C末)

      (3)黃金時代——伯里克利改革(BC5C)內容:

      ①、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全體公民,民主政治的主要機構是公民大會、五百人會議和陪審法庭

      ②、公民參政范圍:除十將軍外執(zhí)政官和幾乎所有官職向各等級男性公民開放

      ③、公民大會: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內政、外交、戰(zhàn)爭、和平、重要官員任免等一切國家大事,都由公民大會討論決定

      ④、五百人會議:是國家最高常設行政機關,公民大會閉會期間負責處理日常政務,召集公民大會

      ⑤、陪審法庭:是國家最高司法機關和監(jiān)察機關,對公民大會的決議擁有最終核準權

      ⑥、十將軍委員會:統(tǒng)率軍隊參與政治;

      ⑦、發(fā)放工資和津貼,鼓勵低等級公民參政;

      ⑧、發(fā)放“觀劇津貼”

      (4)日益衰退——

      ①、輝煌:表現(xiàn):培養(yǎng)公民意識,保證思想自由,產生文化巨匠;

      原因:小國寡民(對內/對外),客觀條件(奴隸勞動/東方文化)

      ②、陰影:雅典民主制缺陷:真正享受到民主的人是少數(shù)成年男性公民

      (婦女無政治權力,奴隸和外邦人無公民權)

      奴隸制即是城邦繁榮的基礎,也是它沒落衰亡的根源;

      城邦的內部混亂和城邦之間的長期混戰(zhàn);

      馬其頓亞力山大的征服。

      3、形成條件

      (1)、保護城邦的獨立發(fā)展(根本目的)

      (2)、小國寡民的產物

      (3)、公民共同的價值觀

      (4)、從亞非文明的成就汲取營養(yǎng)

      4、實質: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是少數(shù)人的民主

      5、意義:1、鑄就了希臘人的民族性格

      2、為后來的歐美資產階級提供了思想基礎

      3、使西方和世界文明寶庫中的一朵奇葩,成為近代西方文化的搖籃。

      雅典民主政治對西方政治的影響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政治原則。

      2、國家機構“三權分立”的組織形式。

      3、“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決策原則。

      4、國家公職選舉任期原則。

      雅典民主與現(xiàn)代民主

      1、含義:一般認為,民主起始于古希臘民主,羅馬和中世紀以及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城市國家的共同傳統(tǒng),歐洲代議制的思想和制度以及政治平等的邏輯

      2、區(qū)別:

      (1)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

      (2)就民主的意義和人民在民主政體中的地位作用而言,“人民傳統(tǒng)”的民主轉化成了“精英傳統(tǒng)”的民主。在雅典的民主政治中,所有的城邦事務都由公民大會來決定,現(xiàn)代民主并非是全體人民的“管理”和“統(tǒng)治”,而是一種保證由比較符合社會大多數(shù)成員意愿的“精英”人物來有效地管理社會事務的制度。

      (3)就民主的范圍而言,“有限的”或“自由的”民主取代了“無限的”或’極端的”民主。雅典民主是一種極端的民主。雅典人不僅用投票和抽簽的方法來決定軍隊的首領和法官的人選,甚至用同樣的方法來決定一個人的生死,現(xiàn)代民主必須被限定在“公共領域”,以不侵犯私人生活的自由為限度;民主必須被限定在作為公民準則的法律范圍之內,以不產生多數(shù)人對少數(shù)人的暴政為限度。

      (4)就民主的運用方式而言,“間接民主”或“代議制民主”取代“直接民主”或“參與制民主”而成為民主的主要方式。

      第6課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fā)展

      1.基本概念.

      羅馬法指公元前6世紀末——公元7世紀古代羅馬制定和實施的全部羅馬法律,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他對維系羅馬帝國的統(tǒng)治起到重要作用。同時對后世尤其是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及近代各國的立法都影響深遠。

      2.起源與發(fā)展。(公元前6世紀末——公元7世紀,隨羅馬國家的發(fā)展而演變,呈現(xiàn)出階級性)

      (1)早期:羅馬共和國:公元前6世紀末——公元前5世紀中

      習慣法——成文法(標志:十二銅表法)

      (2)發(fā)展:羅馬對外擴張:公元前3世紀中期前后

      公民法(羅馬公民)——萬民法(羅馬統(tǒng)治范圍內的一切自由民)

      (3)完成:羅馬帝國:公元27年——公元7世紀

      ①.羅馬皇帝頌布的法令成為羅馬法的組成部分。

      ②.公元3世紀初,自由民之間公民非公民的區(qū)別消失;公民法與萬民法之間的區(qū)別也消失。

      ③.《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3.羅馬法的主要內容

      (1) 羅馬法的分類:

      ①形式上:成文法,習慣法

      ②結構上:公民法,萬民法

      (公民法包括元老院的命令,元首命令,大法官告示,還包括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習慣法,萬民法主要調整財產關系,規(guī)定奴隸制和私有財產的神圣不可侵犯)

      ③根據(jù)法律所調整的對象:公法和私法

      (公法是關于國家利益的法律,調整對象主要是宗教祭祀、國家相關活動及公職人員的權利和義務關系等;私法是關于私人利益的法律,調整對象主要是自由民的財產和人身關系,是羅馬法的核心內容)

      (2)核心內容之一:財產神圣不可侵犯

      (3)遵守原則:自然法思想

      (4)實質: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和地位

      4、作用和影響

      (1)羅馬法在維持羅馬帝國統(tǒng)治中的作用

      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是為了維系和穩(wěn)定羅馬帝國統(tǒng)治

      ②羅馬法為皇帝和元老院的權力提供了法律依據(jù),穩(wěn)定了社會秩序

      ③它維護奴隸制度,保護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鞏固了帝國的社會基礎

      ④它順應了經濟的發(fā)展和變化,承認公民平等權利,保護私有財產,以籠絡上層階級

      ⑤帝國建立了大量自治市,把羅馬法律和政治制度推向帝國的每個角落,進一步鞏固了帝國的政治和經濟基礎

      (2)羅馬法的世界影響:

      ①羅馬法是世界史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后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②它是歐洲歷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較系統(tǒng)完備的法律體系

      ③羅馬法具有資本主義發(fā)展初期所需要的現(xiàn)成法律形式,是現(xiàn)代資本主義法制的先聲,是現(xiàn)代歐洲大陸法系的基礎

      (3)局限性:

      ①宣揚君權神授,皇帝敕令具有法律效力

      ②保護奴隸制度

      古代羅馬法與古代中國法律的主要區(qū)別

      1、古羅馬法律強調法是一種自然權利,是人的理性產物,要符合自然法則和正義的原則,實際上是遵循法律至上的法治原則。而古代中國的法律以儒家道德倫理為指導原則,強調上下尊卑,皇權至上,實際上依據(jù)的是人治原則。

      2、古羅馬法更多調整的是平等公民之間的經濟和社會交往的關系,它為普通人的私生活而創(chuàng)制。而古中國法律注重的是刑罰方面,為維護王權統(tǒng)治而創(chuàng)制,重刑輕民是古代中國法律的一大特征。

      古代希臘文明與古代羅馬文明的比較

    古希臘

    古羅馬

    文明的拓展方式

    通過殖民建立新的城邦。吸收外部文明并拓展希臘文明。

    通過兼并戰(zhàn)爭擴大疆域,在繼承文明吸收外部文明的同時拓展羅馬文明。

    國家形式

    分散的城邦制:各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國寡民,長期獨立自治。

    統(tǒng)一的集權制:采取行省制度,實行總督統(tǒng)治。

    政治體制和統(tǒng)治方式

    經歷了從君主個人統(tǒng)治帶貴族集體統(tǒng)治,再到全體公民集體統(tǒng)治的制度演變,在古代首次實現(xiàn)了公民普遍參與,輪番而治的民主制度。

    在擺脫了君主制后建立了共和國,但是一開始權力就集中在少數(shù)富人手中,共和國并沒有進一步演化為民主制,而是一種貴族共和國,隨著疆域的擴大,共和國轉變?yōu)榈蹏瑢嵭芯鲗V浦贫取?/span>

    在政治文明領域的突出貢獻

    以雅典為代表的民主制,其基本特點是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

    以《十二銅表法》為開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為總結的羅馬法,是羅馬政治文明中最偉大的成就。

    主要特征

    輝煌:主要體現(xiàn)在高度的奴隸制民主政治和文化科學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

    宏偉:主要體現(xiàn)在完備的法律制度和軍事制度,高超的建筑藝術和遼闊的帝國版圖。

      兩大文明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

      1、民主思想和實踐。如人民主權、法律至上的思想,輪番而治。差額制、任期制、選舉制、辯論等基本的民主程序和制度,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民眾法庭等政權機構的設置等。

      2、羅馬法的基本原理和制度。如依法治國的思想、自然法的原則、民法制度中的主體地位平等、契約自由等一些基本原則。陪審、辯護、律師等基本法律制度。

      3、人文精神。以人為本,洞察宇宙、探索人生的精神,如智者學派中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的思想,蘇格拉底關于加強人的道德修養(yǎng)的論述,以及對知識和自由探索理性精神的追求等,都對我們今天有重要的啟示。

      古希臘與古代中國形成不同政治體制的原因及啟示

      古代希臘山多人少,港灣、島嶼眾多,這種地理條件使它形成了以工商業(yè)、航海業(yè)為主的海洋型經濟〈海洋文明〉,商品經濟發(fā)達;這種經濟要求社會有公平的原則,以及較自由、寬松、民主的政治氛圍,這樣,古希臘就逐步形成了小國林立、民主政治較為發(fā)達、法制體系完善的社會。

      古代中國之所以形成了天下一統(tǒng)、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社會,是由古代中國封建的經濟基礎決定的,而這一經濟特征的表現(xiàn),也與地理條件有關。首先,古代中國區(qū)域廣大、土地遼闊,適與農耕,逐漸形成一種農業(yè)文明〈農業(yè)經濟〉,農業(yè)經濟要求強有力的政府來控制水系,協(xié)調農業(yè)生產,組織抵御自然災害。其次,古代中國長期處于封建時代,封建的自然經濟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和社會的安定,以保證小農經濟的生產和再生產;封建地主階級也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保護封建土地所有制,以鎮(zhèn)壓農民的反抗。

      啟示:1、國家政治制度,必須與國情相適應;2、政治制度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

      3、地理環(huán)境對一個地區(qū)的發(fā)展有重要影響

      古羅馬的政制

      1、發(fā)展歷程:

      (1)由君主制到共和制

      原因:羅馬建城之初,實行君主制,但國王統(tǒng)治殘暴,人民不滿,揭竿而起

      時間:公元前6世紀末,羅馬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國,實行貴族共和制

      實質:貴族專制的奴隸主國家

      機構:執(zhí)政官,元老院,公民大會

      (2)由共和制向帝制

      原因:①對外領土擴張,成為地中海霸主,共和制政體原則被拋棄從共和制走向帝制②國內階級矛盾激化,奴隸起義連綿不斷。

      過程:①前27前,屋大維正式確立個人獨裁統(tǒng)治“元首制”②戴克里先在位時,徹底拋棄共和外衣,實行公開的君主統(tǒng)治

      影響:①成為超級帝國②創(chuàng)造出一整套整理國家的經驗

      2、認識:羅馬從彈丸小國到地跨三洲的大帝國,實際上是一部血與火的編年史,同時也是一部從共和走向集權的制度史。

      了解希臘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1.古希臘城邦概念:城邦是希臘的一種國家形態(tài),又稱“城市國家”,指公元前8-6世紀希臘境內出現(xiàn)的政治和經濟獨立的奴隸制小國,其范圍一般包括市區(qū)和周邊的農村地區(qū)。雅典是古代希臘最著名的城邦。小國寡民是城邦的突出特征。

      2.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

      (1)多山、多港、多島的地理環(huán)境促成了希臘小國寡民(古代歷史條件下,民主政治的前提)

      (2)以工商、航海為主,向海外殖民擴張(民主的經濟基礎,富有開拓、冒險精神)

      (3)受奴隸勞動、東方文化、古代埃及文明和兩河流域文明的影響

      (4)各邦長期獨立自主,城邦公民享有較充分的政治權利

      3.特點:

      (1)人民主權與輪番而治

      (2)存在明顯的缺陷:只是少數(shù)人的民主,婦女、奴隸和外邦移民沒有民主權利

      4.城邦的典型代表:(1)雅典:民主、教育 (2)斯馬達:尚武

      5.主要政體類型:貴族制和民主制。此外還有:君主制、寡頭制、 僭主制

      6.地理環(huán)境對希臘文明形成的影響

      希臘多山、貧瘠及多島嶼的地理環(huán)境是其城邦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陸地被分隔成小塊,沒有大河流域與廣闊的平原,這樣的地理環(huán)境既限制了希臘農業(yè)的發(fā)展,也使古代希臘缺乏像印度、中國那樣建立復雜龐大帝國組織所必需的天然條件。因為希臘沒有可作為地區(qū)合并基礎的地理政治中心,不適合統(tǒng)一領土國家的建立,卻有利于一系列獨立城邦國家的形成。

      第二單元知識點匯總

      1.《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學總論》 《查士丁尼學說匯纂》《查士丁尼新敕》;

      2.愛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B.C.2800-B.C.1400)鼎盛時期:B.C.1900

      2 邁錫尼文明(B.C.1600-B.C.1100) 鼎盛時期:B.C.1300

      黑暗時代:B.C.1100-B.C.750

      城邦時代:B.C.750-B.C.338 (馬其頓征服了雅典)

      3.克里特文明的標志:王宮建筑群 ,象形文字,君主制;

      邁錫尼文明的標志:王宮衛(wèi)城 君主制 泥版文書 皇室陵墓;

      4.克里特文明又稱“米諾斯文明” ;

      5.所謂城邦公民,并非指全體成年國民,而是指具有“公民”身份,有權參加公民大會的男性成員 ;

      6.貴族制是一種集體領導的制度,必須實行平等協(xié)商,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法制原則,并有任期制和選舉制;

      7.梭倫改革時期,創(chuàng)立了民眾法庭,有了抽簽選舉和差額選舉工職人員的做法;

      8.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點是人民主權與輪番而治;

      9.雅典人要從政的必修課有:修辭學和演說術;

      10.公民大會具有司法職能;

      11.五百人議事會是公民大會的附屬機構,負責為大會準備提案并主持大會。在兩次公民大會休會期間,議事會是大會的最高權利的代表,負責監(jiān)督行政官員落實大會決議。

      中國古代史重大事件匯總

      1、春秋戰(zhàn)國(先秦時期)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2、秦朝建立的時間:公元 前221年

      3、漢朝(西漢和東漢) 西漢:公元 前206年-----23年 東漢 公元25年---公元-220年

      4、三國兩晉南北朝:公元 220年----581年

      5、隋朝 581年---- 618年

      6、唐朝 618年----907年

      7、宋朝(北宋和南宋)北宋 960年-----1127年 南宋 1127年--- 1279年

      8、元朝 1260年-----1368年

      9、明朝 1368年 ------ 1644年

      10、清朝 1644年 ------ 1911年


    最全的高中歷史必修一筆記相關文章:

    1.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2.高中歷史學習筆記

    3.人教版高中所有歷史知識點

    4.高一歷史必修一常考知識點

    5.高一歷史必修一的思維導圖

    4843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www| 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视频| 欧洲美女与动zozo|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潘金莲| 亚洲视频456| 中文字幕avdvd| 国产三级在线看| 国产我和子的与子乱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二本 | 四虎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久久er99热精品一区二区| 韩日美无码精品无码|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资源|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韩国三级中文字幕|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aaaa级毛片| 波多野结衣厨房被强电影| 国产高清在线视频伊甸园|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青草| 欧美换爱交换乱理伦片不卡片|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va国产日韩欧美精品| 黄网站色成年片大免费高清| 日本欧美大码aⅴ在线播放| 国产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麻豆| 一级毛片不卡片免费观看| 看全色黄大色黄大片视| 在线精品国精品国产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在线| 黑人巨茎大战俄罗斯美女| 日本红怡院在线|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a级大胆欧美人体大胆666| 欧美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漂亮白嫩美女在线观看| 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喊人人爽 | 久久人妻少妇嫩草av蜜桃| 美女跪下吃j8羞羞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