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知識點大全
向所有的人學習,不論向敵人或朋友都要學習,特別是向敵人學習。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知識點大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知識點1
識記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及影響、“自由放任”政策
-1、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1)原因:
根本原因:生產資料私有制與生產社會化之間矛盾(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具體原因:
①勞動人民相對貧困,購買力低
②股票投機過度
③分期付款和銀行信貸,使市場虛假繁榮
直接原因:生產與銷售矛盾尖銳
(2)爆發的標志、地域范圍:1929年美國華爾街股市崩潰; 美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3)經濟危機表現:股市崩潰,銀行倒閉,企業破產,失業人數激增,農產品價格下跌。
(4)特點:范圍廣、時間長、破壞性大
(5)影響:
①對各國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
②(各國):加深各國社會危機:游行罷工不斷;法西斯分子興風作浪。
③(世界):各國加緊國際市場的爭奪,彼此矛盾尖銳。同時加緊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奪,激起當地強烈反抗,從而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
④促使羅斯福新政,確立了國家干預經濟的資本主義發展模式。
-2、胡佛反危機措施
(1)措施: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不干預經濟。
(2)結果:經濟危機沒有解決,反而更加惡化。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知識點2
識記羅斯福新政,理解羅斯福新政的作用和意義
-1、背景:
①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給美國造成極大破壞
②胡佛政府反危機措施的失敗,使美國民眾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采取措施克服危機
③羅斯福就任美國新一屆總統
-2、目的:盡快擺脫危機,實現經濟復興(直接),維護資本主義制度(根本)
-3、措施
①整頓金融(突破口);
②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中心措施)防止盲目競爭引起生產過剩
③調整農業——成立農業調整局,調整農產品結構,穩定農產品價格,防止農產品過剩。
④社會福利——加強救濟;建立社會保障措施;興辦公共工程,以工代賑。
-4、特點: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全面干預。實質: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作局部調整,
-5、評價:
積極:
①使美國經濟逐漸走出低谷,迅速恢復發展(經濟);
②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法西斯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統治(政治);
③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新模式,此后資本主義經濟進入到以國家干預為特征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 (世界)
局限:④新政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不能完全消除危機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知識點3
應用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表現:
①國家干預經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建立“福利國家”
③第三產業(服務業)的蓬勃發展;
④“新經濟”的出現
-2、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1)含義:私人壟斷組織和國家政權相結合
(2)背景:
A二戰后,歐洲面臨重建任務;
B以國家干預為特點的羅斯福新政進行了成功的實踐;
C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資本主義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過渡
(3)歷程:
A首次大規模成功的實踐: 羅斯福新政;
B二戰結束--70年代初 :普遍盛行;
結果: 資本主義發展進入”黃金時期”
C 70年代初: 適當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出現“混合經濟”;
原因:資本主義經濟出現 “滯脹”
(4)實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內部調整), 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
-3、建立福利國家
(1)目的 緩解貧富懸殊帶來的矛盾,穩定社會秩序,維護資本主義統治
(2)實質:國家干預社會財富分配
(3)發展階段:
A、二戰后:逐步建立 ;
B、20世紀60、70年代:逐步完善
C、73年經濟危機后:受挫,但繼續發展;
D、80年代后:縮小規模
(4)評價 ( 積極;弊端)
積極:
A 使窮人受惠不少,有利于縮小貧富差距,利于社會穩定;
消極:A加重國家財政負擔;
B助長了惰性,降低了工作積極性
-4、第三產業的興起:
(1)原因: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公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費需求的多樣化
(2)表現:
A、增長速度最快;
B、比重迅速上升,超過物質生產部門
(3)作用:
A、促進經濟競爭力提高;
B、拓展經濟活動領域,增加了就業,擴大了市場,改善了資源配置 ;
C、一定程度上緩和經濟波動,使經濟發生質的飛躍
-5、新經濟的出現:
(1)由來:20世紀90年代;美國 ; 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的推動
(2)特征:背景: 經濟全球化;
基礎:知識經濟 ;
主導:信息技術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知識點4
理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識記斯大林模式
-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年)
(1)背景:
A 國內外敵人企圖扼殺新生政權;
B 物資短缺,經濟極端困難
C 目的 :為了集中全國的物力人力, 戰勝敵人,鞏固政權.
(2)內容 實行余糧收集制,大中小企業全部實行國有化,取消自由貿易和實行普通義務勞動制。
(3 ) 特點:兼有戰時和共產主義的特色;背離了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
(4) 評價:
積極:特殊歷史時期中,鞏固蘇維埃政權的一項特殊政策,為戰勝國內外敵人提供物質保障,鞏固了政權。
局限:繼續實行,損害農民利益; 被證明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
-2、新經濟政策:
(1)背景:
A多年的戰爭和自然災害使經濟瀕臨崩潰;
B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繼續實行引發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
C 目的:恢復經濟,穩定政權 ;
(2) 內容:
農業—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交稅后剩下的糧食農民自由支配;
工業—解除部分中小企業國有化,允許私人開辦小企業
流通---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
分配---廢除實物分配制,按勞分配
(3)特點:
A、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B、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許多種所有制形式存在。
(4) 作用:①提高了人們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的恢復發展,有利于穩定形勢、鞏固政權;②探索出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3、斯大林模式:
(1)含義:是指20世紀20、30年代蘇聯在斯大林的領導下,按照斯大林的規劃所確立起來的國家政治經濟體制。它是蘇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的一種社會主義模式。
(2))產生原因:
①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國際上面臨帝國主義的包圍;國內落后的經濟文化。
②蘇聯封建專制的傳統。
③斯大林個人因素。
④根本原因:生產力水平低。
(3)表現:
①工業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農業、輕工業提供資金。
②農業:農業集體化運動。
(4)特點:政治:高度集權,缺乏民主;
經濟: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單一公有制;
(5)評價:
積極:
①它開辟了一種不同于市場經濟的計劃經濟體制和新型的工業化模式。
②在較短的時間里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通過兩個五年計劃迅速實現了工業化。為后來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弊端:
①片面發展重工業,導致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
②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高。
③長期執行計劃指令,壓制了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阻礙了蘇聯經濟的持續發展。
④沒有進行有效地改革而日益僵化,成為以后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
(6)認識:
①制定經濟政策時,一定要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②要從實際國情出發,保證農、輕、重有比例平衡地發展。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知識點大全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