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學習方法>高中學習方法>高三學習方法>高三語文>

    高三語文基礎知識歸納梳理

    時間: 燕純0 分享

      高三學生距離2020考考時間所剩不多,如何對語文知識考點進行有效地復習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三語文基礎知識歸納梳理,希望大家喜歡!

      高三語文基礎知識歸納梳理一

      古代地理

      【中國】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但在古代文獻中它是一個多義性的詞組。從春秋戰國至宋元明清,多用來泛指中原地區。

      【中華】上古時期華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黃河流域一帶,故稱“中華”,后常用來泛指中原地區。

      【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時期劃分的九個行政區域,州名分別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后成為中國的別稱。陸游詩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過秦論》“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

      【海內】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四海】參見“海內”條。指天下、全國。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八荒】四面八方遙遠的地方,猶稱“天下”。

      【江河】古代許多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

      【西河】又稱河西,黃河以西的地區。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會于西河外澠池。”《過秦論》:“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東】因長江在安徽境內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所指區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帶,也可指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即今蘇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區稱作江東。

      【江左】即江東。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

      【江表】長江以南地區。《赤壁之戰》:“江表英豪,咸歸附之。”

      【江南】長江以南的總稱,所指區域因時而異。白居易詞云:“江南好,風景舊曾諳。”王安石詩云:“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淮左】淮水東面。《揚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揚州在淮水東面。

      【山東】顧名思義,在山的東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東”之“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種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下面是以崤山為標準的“山東”。如《漢書》曾提到“山東出相,山西出將”。《鴻門宴》:“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過秦論》:“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關東】古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曹操《蒿里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指潼關以東地區。

      【關西】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

      【關中】所指范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

      【西域】古代稱我國新疆及其以西地區。

      【嶺嶠】五嶺的別稱,指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等五嶺。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單稱“朔”,泛指北方。

      【百越】又作百粵、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統稱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

      【五岳】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京畿】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左忠毅公逸事》:“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

      【三輔】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的三位官員,后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隋唐以后簡稱“輔”。

      【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項羽滅秦后曾將此地封給秦軍三位降將,故得名。

      【郡】古代的行政區域。秦統一天下設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稱,明清稱府。

      【州】參見“郡”條。《隆中對》:“自董卓以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道】漢代在少數民族聚居區設道,這是一種行政特區,與縣相當。唐代的道,先為監察區,后演變為行政區,是州以上一級行政單位。明清在省內設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區,而巡道只有監察區性質。

      【路】宋元時期行政區域,相當于現在的省。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

      高三語文基礎知識歸納梳理二

      人的稱謂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2)用于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

      【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陶潛號五柳先生。

      【稱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如稱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范文正公。而稱奸臣秦檜為繆丑則是一種“惡謚”。

      【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

      【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

      【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自己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就因為蘇氏是趙郡的望族。

      【稱官名】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

      【稱爵名】《訓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寇準的爵號是萊國公,萊公是省稱。

      【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赤壁之戰》:“豫州今欲何至?”因劉備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稱之。

      【謙稱】(1)表示謙遜的態度,用于自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謙辭有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高三語文基礎知識歸納梳理三

      天文歷法

      【星宿】宿(xiù),古代把星座稱作星宿。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顆恒星。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東方蒼龍七宿中的心宿。《詩經·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當于公歷的八月,流火是說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漸西降,表明暑氣已退。

      【北斗】又稱“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顆亮星。七顆星的名稱是: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排列如斗杓,故稱“北斗”。根據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極星,故又稱“指極星”。

      【北極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標志。古代天文學家對北極星非常尊崇,認為它固定不動,眾星都繞著它轉。其實,由于歲差的原因,北極星也在變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為北極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樞為北極星,一萬二千年以后,織女星將會成為北極星。

      【彗星襲月】彗星俗稱掃帚星,彗星襲月即彗星的光芒掃過月亮,按迷信的說法是重大災難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

      【白虹貫日】“虹”實際上是“暈”,大氣中的光學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往往是天氣將要變化的預兆,可是古人卻把這種自然現象視作人間將要發生異常事情的預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

      【運交華蓋】華蓋,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屬仙后座。舊時迷信,以為人的命運中犯了華蓋星,運氣就不好。魯迅《自嘲》詩:“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月亮的別稱】月亮是古詩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寫的對象。它的別稱可分為:

      (1)因初月如鉤,故稱銀鉤、玉鉤。

      (2)因弦月如弓,故稱玉弓、弓月。

      (3)因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故稱金輪、玉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

      (4)因傳說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稱銀兔、玉兔、金蟾、銀蟾、蟾宮。

      (5)因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桂月、桂輪、桂宮、桂魄。

      (6)因傳說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座宮殿,故稱廣寒、清虛。

      (7)因傳說為月亮駕車之神名望舒,故稱月亮為望舒。

      (8)因傳說嫦娥住在月中,故稱月亮為嫦娥。

      (9)因人們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稱月亮為嬋娟。

      【東曦】古代神話說太陽神的名字叫曦和,駕著六條無角的龍拉的車子在天空馳騁。東曦指初升的太陽。《促織》:“東曦既駕,僵臥長愁。”“東曦既駕”指東方的太陽已經出來了。

      【天狼星】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蘇軾《江城子》詞:“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舉長矢兮射天狼”,長矢即弧矢星。

      【老人星】為全天空第二顆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極星座最亮的星。民間把它稱作壽星。北方的人若能見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詩云:“今宵南極外,甘作老人星。”

      【牽牛織女】“牽牛”即牽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銀河東。“織女”即織女星,在銀河西,與牽牛星相對。《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銀河】又名銀漢、天河、天漢、星漢、云漢,是橫跨星空的一條乳白色亮帶,由一千億顆以上的恒星組成。曹操《觀滄海》:“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陳子昂《春夜別友人》:“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蘇軾《陽關曲》:“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秦觀《鵲橋仙》詞:“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舊時迷信說法,文曲星是主管文運的星宿,文章寫得好而被朝廷錄用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吳敬梓《范進中舉》:“這些中老爺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天罡】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認為北斗叢星中有三十六個天罡星、七十二個地煞星。

      【農歷】我國長期采用的一種傳統歷法,它以朔望的周期來定月,用置閏的辦法使年平均長度接近太陽回歸年,因這種歷法安排了二十四節氣以指導農業生產活動,故稱農歷,又叫中歷、夏歷,俗稱陰歷。古人寫文章,凡用序數紀月的,大多以農歷為據。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歷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數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這就是二十四節氣。每月分為兩段,月首叫“節氣”,月中叫“中氣”。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順序為: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驚蟄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滿

      五月:芒種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處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為了便于記憶,人們編出了歌謠:“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初陽】約在農歷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時間。此時陽氣初動,故稱“初陽”。《孔雀東南飛》:“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

      【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農歷以正月、二、三月為春季,分別稱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為夏季,分別稱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類推。

      【社日】古代農民祭祀土地神的節日,在春分前后。《永遇樂》:“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聲。

      【初七】農歷七月初七,民間有七夕乞巧的風俗。傳說為牛郎織女聚會之夜。《孔雀東南飛》:“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

      【下九】農歷每月十九日,是婦女歡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稱。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干支紀法”。“六十甲子”依次是: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紀年法】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四種:

      (1)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如《左傳·殽之戰》:“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指魯僖公三十三年。《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

      (2)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后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號紀年。如《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等。

      (3)干支紀年法。如《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近世還常用干支紀年來表示重大歷史事件,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賠款”“辛丑條約”“辛亥革命”。

      (4)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后。

      【紀月法】我國古代紀月法主要有三種:

      (1)序數紀月法。如《采草藥》:“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

      (2)地支紀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詩:“荒村建子月,獨樹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紀月法指農歷十一月。

      (3)時節紀月法。如《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孟冬”代農歷十月。

      【紀日法】我國古代紀日法主要有四種:

      (1)序數紀日法。如《梅花嶺記》:“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2)干支紀日法。如《殽之戰》:“夏四月辛巳,敗秦軍于殽。”“四月辛巳”指農歷四月十三日。古人還單用天干或地支來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禮記·檀弓》“子卯不樂”,“子卯”代指惡日或忌日。

      (3)月相紀日法。指用“朔、朏、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記》:“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

      【紀時法】我國古代紀時法主要有兩種:

      (1)天色紀時法。古人最初是根據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它們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yú)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時、日入、黃昏、人定。

      (2)地支紀時法。以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十二時辰的變化。天色法與地支法是古代詩文中常見的兩種紀時方法。古天色紀時、地支紀時與今序數紀時對應關系見附表。

      天色紀時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

      地支紀時子丑寅卯辰巳

      序數紀時23~1點1~3點3~5點5~7點7~9點9~11點

      天色紀時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地支紀時午未申酉戌亥

      序數紀時11~13點13~15點15~17點17~19點19~21點21~23點

      【五更】我國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稱五夜。

      夜間時辰五更五鼓五夜現代時間

      黃昏一更一鼓甲夜19~21點

      人定二更二鼓乙夜21~23點

      夜半三更三鼓丙夜23~1點

      雞鳴四更四鼓丁夜1~3點

      平旦五更五鼓戊夜3~5點

      高三語文基礎知識歸納梳理四

      古代官職

      【官職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現以后,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詞語:

      1.表授予官職的詞語

      征:由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如:公車特征拜郎中。(《張衡傳》)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薦舉,任以官職。如:連辟公府不就。(《張衡傳》)

      薦、舉:由地方官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陳情表》)

      拜:授予官職。如:拜相如為上大夫。(《廉頗藺相如列傳》)

      選: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如:延祐、至治間……選丞相東曹掾。(《元史·賈魯傳》)

      除:任命,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

      授:授給、給予官職。如:泰定初,恩授東平路儒學教授。(《元史·賈魯傳》)

      賞:皇帝特意賜給官銜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譚嗣同》)

      2.表罷免官職的詞語

      罷:免去,解除官職。如:竇太后大怒,乃罷逐趙綰、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傳》)

      黜:廢掉官職。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賞。(《封建論》)

      免:罷免。如:免官削爵。(《漢書·貢禹傳》)

      奪:消除。如: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書博雞者事》)

      3.表提升官職的詞語

      升:升官。如:升(魯)臺都事。(《元史·賈魯傳》)

      擢:在原官職上提拔。如:擢為后將軍。(《漢書·趙充國傳》)

      拔:提升本來沒有官職的人。如:山濤(人名)作冀州(長官),甄拔三十余人。(《與韓荊州書》)

      遷: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誼傳》)

      陟:進用。如: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

      4.表降低官職的詞語

      謫:因罪被降職或流放。如: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貶:降職。如:貶連州刺史。(《劉禹錫傳》)

      放:放逐。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卜居》)

      左遷:貶官,降職。如: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琵琶行(并序)》]

      5.表調動官職的詞語

      遷:調動官職,一般指提升。如:遷東郡太守。(《漢書·王尊傳》)

      徙:一般的官職調動。如:徙王信為楚王。(《淮陰侯列傳》)

      調:變換官職。如:調為隴西都尉。(《漢書·袁盎傳》)

      轉:調動官職。如: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張衡傳》)

      補:補充空缺官職。如:太守察王尊廉,補遼西鹽官長。(《漢書·王尊傳》)

      改:改任官職。如:改刑部詳覆官。(《宋史·王濟傳》)

      出:京官外調。如:出為河間相。(《張衡傳》)

      6.表兼代官職的詞語

      兼:兼任。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

      領:兼任。如:桓溫鎮江口,復引(喬)為司馬,領廣陵相。(《晉書·袁喬傳》)

      行:代理官職。如:太祖行奮武將軍。(《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署:代理、暫任。如:太守奇之,除補書佐署守屬監獄。(《漢書·王尊傳》)

      權:暫代官職。如:時韓愈吏部權京兆。(《劉公嘉話》)

      判:高位兼低職。如:除鎮安武勝軍節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韓琦傳》)

      7.表辭職退休的詞語

      乞骸骨:年老人請求辭職退休。如: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張衡傳》)

      8.古代官職稱謂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后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后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后逐漸成為虛銜;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后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后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后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于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后即廢除。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

      【御史】本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于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后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后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于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后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后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韓愈曾先后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后,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晉以后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漸成為地方官員。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于丞相,明清時指縣長。

      【尹】參見“令尹”條。戰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為古代官銜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都尉】職位次于將軍的武官。《陳涉世家》:“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后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并置。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于總督。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后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范曄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記》:“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孔雀東南飛》:“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都督】參見“經略使”條。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于節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嶺記》:“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劉肇基是駐地方衛所的軍事長官。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于總督,別稱“撫院”“撫臺”“撫軍”。如《五人墓碑記》:“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撫吳”,即擔任吳地的巡撫。

      【撫軍】參見“巡撫”條。《促織》:“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又稱作“撫臣”,如“詔賜撫臣名馬衣緞”。

      【校尉】兩漢時期次于將軍的官職。如《赤壁之戰》:“以魯肅為贊軍校尉。”魯肅當時擔任協助主帥周瑜規劃軍事的副將。唐以后地位漸低。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赤壁之戰》:“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登泰山記》:“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孔雀東南飛》:“還家十余日,縣令遣媒來。”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如《促織》:“令以責之里正。”

      【里胥】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促織》:“里胥狡黠,假此科斂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于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于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于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高三語文基礎知識歸納梳理相關文章:

    1.高考語文基礎知識歸納

    2.高三語文必背必修1知識點與基礎要點梳理

    3.最新高考語文必看知識點梳理

    4.高三語文必背必修2知識點梳理

    5.高考語文必看知識點總結

    6.高考語文基礎知識點

    7.有關高考語文知識要點的歸納總結

    8.高三語文詩歌鑒賞知識點梳理

    9.2017高考語文基礎知識積累

    10.高考語文基礎知識大全

    高三語文基礎知識歸納梳理

    高三學生距離2020考考時間所剩不多,如何對語文知識考點進行有效地復習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三語文基礎知識歸納梳理,希望大家喜歡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精選文章

    • 高三語文知識考點整理集錦
      高三語文知識考點整理集錦

        文言實詞考點較穩定——絕大部分是一詞多義的。復習時在夯實基礎的前提下應根據“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說明,結合上下文來判斷詞??

    • 2020年高三語文基礎知識歸納
      2020年高三語文基礎知識歸納

        想要高考語文得高分,那就必須積累一些基礎知識。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0年高三語文基礎知識歸納,希望大家喜歡!  2020年高三語文基礎知

    • 高三語文《蜀道難》教案大全
      高三語文《蜀道難》教案大全

        《蜀道難》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代表作品。此詩襲用樂府舊題,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藝術地再現了蜀道崢嶸、突兀、強悍、崎嶇

    • 高三語文《老人與海》教案大全
      高三語文《老人與海》教案大全

        課件實質是一種軟件,是在一定的學習理論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的、反映某種教學策略和教學內容的計算機軟件。課件的基本模式有練習型、指

    423499 主站蜘蛛池模板: a级韩国乱理论片在线观看| 亚洲网红精品大秀在线观看| www视频免费| 波多野结衣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网在线www| 日韩AV高清无码|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区|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 黑人性受xxxx黑人xyx性爽| 无人高清视频免费观看在线动漫| 六月丁香婷婷色狠狠久久| 91精品国产综合久| 日韩精品极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人人妻久久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四虎国产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a毛片免费播放全部完整| 欧美va亚洲va在线观看|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毛片搜| a网站在线观看| 最新中文字幕免费视频| 台湾三级香港三级经典三在线 | 男人用嘴添女人下身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第12页|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首页| 男人的j插女人的p| 国产欧美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一区视频| 欧美色欧美亚洲高清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jyzzjyzz免费麻豆 |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欧美精品videossex欧美性| 美女教师一级毛片| 少妇大叫太大太爽受不了| 亚洲宅男天堂在线观看无病毒| 韩国v欧美v亚洲v日本v| 夜夜橹橹网站夜夜橹橹| 久久精品久噜噜噜久久| 男人j进入女人j内部免费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