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試卷分析及復習策略
考一次就要做一次總結,分析存在的問題,下一次才會考的更好,想要高考中地理得到高分,就要好好備考。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高考地理試卷分析,希望大家喜歡!
高考地理試題分析
新課標卷1試卷充分體現了高考的命題思路,遵循能力立意即考查學生綜合能力為主的總原則,題目設置常規而又不缺乏新意。突出呈現出幾大特點:
1、試卷整體難度較往年略有提高,但總體來看難度還在可接受范圍之內,地球運動、大氣環境等難度較高的內容未出現,地理原理、規律的應用,地理圖象的判讀,區域條件、特征的分析等成為地理考核的核心。
2、單純考自然、人文地理知識的試題較少。取材自然,服務人文,自然與人文的統一趨勢明顯。
選擇題11道題有8道涉及自然地理內容;36題的(1)題、37題與自然地理內容有關。人文地理:選擇題有3道,36(2)、(3)題,37(2)題。選修10分。每一個題組都體現了自然與人文的綜合,體現了知識與能力的雙重考查。
3、具有突出的“地理”特色——區域性和綜合性
本套試題共涉及6個區域,中國3個——青藏高原、黃河三角洲和渤海灣,世界3個——紐芬蘭島、美國大鹽湖和東南亞。這些區域在試題中通過區域圖、等值線圖、經緯線圖和文字材料呈現出來,以這些區域為背景考查區域內自然和人文地理事物的特征、分布、成因等與人類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突出體現了地理知識的綜合應用。如37題以青藏鐵路高原環境為背景考查凍土形成條件、鐵路路基穩定的影響因素和工程建設的原理分析,涉及眾多的地理知識和相關的學科知識,綜合性非常強,這道題也是本套試題難度最高的題。
4、突出地理的工具——地圖的考查。1-3題模式圖的閱讀與分析;4-6題帶經緯網的區域圖,6題經緯線地圖的距離計算;7-9題帶海冰等值線和經緯線的渤海區域圖;10-11題黃河三角洲動態剖面圖;36題帶經緯網的美國大鹽湖區域圖;37題帶等溫線的青藏鐵路一段模擬題和景觀模式圖;42等高線區域圖;43題中南半島區域圖和氣候統計圖。
5、人類活動的區位因素、自然地理事物相互關系形成過程及原因考查比例較大。重大工程(交通)成為考查的重點,如4—6題組考查航空點、37題的青藏鐵路;1—3題組的水循環,10-11題組的黃河三角洲等。
6、試卷充分滲透“考察生活中的地理”理念。如1—3題的雨水花園、4—6題的甘德國際機場
的變化、7—9題的渤海海冰、36題美國大鹽湖的鹵蟲生產、37題的青藏鐵路、42題的徒步旅行、43題的曼谷水患、44題的土壤保護,每一題組無不體現生活。
復習策略
在學校與年級組的領導下,結合一年的教育教學我認為主要體現以下幾方面:
1、精細規劃,不打無準備之仗。
自進入復習,在每一階段復習之前,都做詳細的計劃,依據考綱、復習的內容、時間、學生的情況,計劃到周、到每一天、每一節。盡管在實際教學中會出現一定的差距,但整體上差距不大。通過這樣精細的規劃,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提高了時效性。
2、精講精練,突出強化重點。
高考復習,時間短,內容多,教師如果無選擇的追求體系、全面,往往會出現虎頭蛇尾,時間不夠用,眉毛胡子一把抓,突不出重點,復習效率低下等問題。我一年來,無論是哪一輪復習,都認真的進行備課。依據考綱、提煉教材及復習資料,把握重點,分析出哪些該講,講到什么程度,哪些該練,練到什么程度,練哪些題,哪些不講需要學生自己完成。可以說,一年來我的復習一直追求“精”字。通過這樣的復習,我感覺,無論是自己的授課、還是學生的復習效率都很高。學生學得輕松、老師教得輕松。
3、創建高效課堂
通過自己多年的探索與研究,在進行課堂教學采用了不同的教學模式,其中復習課的課堂教學模式:學案引領——師生合作探究——教師精講點撥——專項訓練——課后作業。
試題講評課的課堂教學模式:解讀試題信息——明確考點——分析設問——明確答題思路——對比答案——分析錯因——試題延伸擴展。
4、“理”統帥、“地”落實。
這句話是我在整個復習中一直貫徹的復習理念。所謂的“理”統帥的“理”就是基本的地理原理與規律。在復習中我一直讓學生牢記地理環境整體性與差異性原理、區位理論、人地關系——可持續發展理論。無論復習到哪里都要把所復習的知識納入三大理論之中,用這三大理論統帥整個地理知識。“地”落實的“地”就是知識的應用。在復習中我一直關注國際、國內中與地理有關的各種事件,把這些事件做為素材用不同方式呈現出來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如蘭新高鐵通車時我第一時間就進行了取材。從本套試題來看,這種復習的思路是非常正確的。
5、民主和諧、重養成、有愛心的班集體。
作為文科實驗班,高三一年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如何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是至關重要的。在高三年級組的領導下,我以養成教育為核心,關注常規、關注細節,認真落實學校、年級的
各項要求。為更好的做到這一點,讓學生心甘情愿地、主動地去完成每一項任務,我征求了全體學生的意見,制定了班規、班級的考核方案,成立了以班長和團支書為核心,以生活學習小組長、學科組長、宿舍長為主體的班級管理機制。在班級里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讓學生有家的感覺,注重愛心教育,通過勵志教育主題班會形成系列化的教育。一年來,許多學生面對一次次的考試中的失敗都是在這樣的班級環境中得到化解,使學生能快速的走出陰影。
6、團結務實、研究型的備課組。
高三地理備課組4人,都教過高三,對考綱、教材比較熟悉,經驗較豐富。一年來,我們4人可以說是一個團結務實、研究型的團體。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教學的每一個內容、精選的每一道題我們都是共同研討確定的。整個地理高三的復習可以說輕松高效。
存在問題
1、學案與復習資料的處理。一年的高考復習可以說基本是以學案為主的,復習資料的利用并不好,基本沒有起到相應的作用,可以說是資源的浪費。
2、學案的質量有待提高。無論是一輪學案還是二輪的作業,基本是成套的網上資料,變化的很少。
3、例題、訓練題的選取有待提高。盡管題的選取是我們共同研討的,但基本都是網上原題,針對性不太強。
4、多媒體的利用不到位。一輪基本沒用多媒體,二輪利用多媒體就是展示課件,三輪利用多媒體看了視頻微課。可以說多媒體的作用并沒有發揮出來。
5、文綜的協調配合、學組的6科配合有待提高。
四、今后復習建議
1、繼續加大區域地理復習力度
應該說任何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地理規律、地理原理都要求在一定地理空間范圍內得以展開和體現。不同的地理區域,自然地理要素特征各不相同,地理規律、地理原理的體現也各不相同,人類的各種活動也不盡相同。如果不能確定地理空間,自然也就無從表述地理事物特征,探究地理規律和原理,論證地理結論。所以應從“空間定位”入手,加大區域地理復習力度。
2、一輪復習依據考綱扎實基礎,所選例題、訓練題要具有針對性,盡量不要選擇高考試題,適當綜合;二輪復習突出重點、突出整體,所選例題、訓練題以高考原題、高考模擬題為主,突出知識的綜合應用;三輪復習重訓練、重精講,訓練考試技能、調試考試心理,所選試題體現高考方向——綜合性、實用性。
3、關注生活中的地理。近3年國際、國內與地理有關的重大事項,能用地理原理與規律給予
解釋。在復習中多收集、多整理,可以試著讓學生自己設計試題。
4、高考復習不要押題,基本沒有出題規律,憑經驗復習不可取。根據多年高考試題的統計我們可以看到這一狀況。
5、關注讀圖能力的訓練與培養,這是高考地理永不變化的事實。
核心考點分布
大氣運動:天津卷第1題考查了地形對降水的影響之后,今年再次考查了這部分內容,難度稍有增加,但突破口比較簡單,另外選擇題結合等壓線考查了風向的變化,與去年一致,說明今年的命題相對保守和穩定,但也迎合了全國命題趨勢,考查了天氣動態。主觀題同樣延續了去年的命題模式,考查了氣候特征的比較和影響氣候的因素,只在設問時稍有變化。
水圈部分:這部分一直是天津高考地理的重點,雖然沒考,但今年最為重點考查。以區域地理為基本背景,考查水文特征及依據,需要考生通過讀圖分析和尋找判斷依據。
巖石圈部分:這部分一般考點較少,難度不大,地質作用的外力作用考查較多,考查了影響三角洲變化的因素。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今年結合地形剖面圖考查了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判斷降水量大小;另外還結合農業考查了垂直地帶性分異規律,判斷植物可能存在的位置。
地球運動:這部分題量未減,考查綜合性強,但命題較為傳統,考查了太陽視運動和日期問題。
城市及城市化:考查了城市功能分區中商業區的區位分析,需利用最優法進行選擇。另外還考查了城市化建設對城市的影響,需根據城市形態和問題進行分析。
農業部分:考查了農作物的分布特點,需結合材料中給出的農作物生長習性選擇最佳位置,與2013年綜合題考查茶樹的分布類似。另外還考查了農業結構調整與可持續發展問題。
工業部分:考查了傳統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及其影響,涉及可持續發展問題。 ? 地理事物的特征與分布:利用地圖和其他信息要求考生進行空間定位,并分析地理位置對區域的影響。
天津鄉土地理:近年來,以天津為背景的題目較為突出,需要考生在熟悉天津地理環境特點的基礎上進行答題。
總之,試題注重綜合考查學生基礎知識以及地理學科能力的運用,在平時學習過程中應注重地理能力的培養,即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知識遷移、描述地理事物、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
地理高考的必背知識點總結
①以中小企業為主;
②以輕工業為主;
③集中了大量同類或相關企業;
④生產高度專業化;
⑤企業分布于小城市甚至農村,實行家庭包工等形式,生產過程分散。
2、傳統工業區當前發展狀況:
(1)原料和能源消耗量大,運輸量大,污染嚴重;
(2)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現衰落,急需改造。
3、德國魯爾工業區:
(1)主要區位條件:
①豐富的煤炭資源(鐵礦較少,需由法國和瑞典進口);
②充沛的水源;
③便捷的交通;
④廣闊的市場。
(2)衰落原因:
①生產結構過于單一;
②煤炭地位下降;
③世界性鋼鐵過剩;
④新技術革命的沖擊。
(3)整治措施:
①調整產業結構;
②發展第三產業;
③調整工業布局;
④完善交通網絡;
⑤消除污染,美化環境。
4、新工業區基本特征:
(1)時間新:出現于二戰后;
(2)地區新:形成于無傳統工業基礎的鄉村地區;
(3)形式新:以中小型企業為主;
(4)部門新:以出口型輕工業或高科技電子工業為主。新工業區主要包括兩種類型:
①以新興工業即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工業區,如美國硅谷、德國慕尼黑、日本九州島、英國蘇格蘭地區、俄羅斯新西伯利亞。
②以出口型輕工業為主的出口型工業區,如意大利薩索洛、普拉托。
5、德國魯爾工業區、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工業區(五大湖工業區)、中國遼中南工業區等都屬于傳統工業區,它們的主要特征:
(1)建立在豐富的煤炭、鐵礦等原料及燃料基地附近;
(2)以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紡織等傳統工業為主;
(3)以大型企業為核心。
6、美國硅谷電子工業區:
(1)主導區位:科技、環境、交通。
(2)主要優勢:
①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
②氣候宜人;
③高等院校集中,科技發達,人才集中;
④便捷的交通;
⑤穩定的市場(美國國防部的軍事定貨);
⑥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
(3)主要特點:
①從業人員具有高水平的知識和技能;
②增長速度較傳統工業快,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短;
③研究開發費用在銷售額中所占比例高;
④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高考地理試卷分析及復習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