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識點整理
一個人的知識面是一個圓圈,知識儲備越多,圓圈越大,接觸到的面積便越廣闊,便能掌握和窺視更多的機會。下面給大家帶來一些關于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識點整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識點1
氣候成因的影響因素有:太陽輻射、大氣運動、地面狀況和人類活動。具體的某種氣候的形成并不一定全受這些因素的影響。所以,審題時要注意判斷主導因素是什么。
(1)太陽輻射:①使得不同緯度地區獲得的熱量產生差異,從而形成不同的溫度帶,如熱帶、亞熱帶、溫帶、亞寒帶、寒帶(極地);②是同緯度地區的季節差異,加上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形成季風氣候。
(2)下墊面: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形成海洋性氣候和大陸性氣候;②地面植被和地表性質的局部差異,其實質是熱量和水分的差異,因為下墊面是大氣直接的熱源和水源。
(3)大氣環流:①本身的低壓帶、高壓帶可以作為一種天氣系統,長期影響一個地區的氣候,如赤道低壓帶終年高溫多雨;②通過盛行風帶、季風環流影響水汽輸送,進而影響氣候,如季風環流下,冬季氣流由陸到海,降水少,夏季氣流由海到陸,降水充沛;③通過氣壓帶、風帶的移動影響一些地區的氣候,如地中海氣候。
(4)人類活動:通過生產活動及改變下墊面的物理、生物學特性,改變大氣中水汽、C02的含量,影響氣候。如工業生產導致C02增多、增加森林覆蓋率或修建水庫,改變局部氣候。
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識點2
1、地理信息技術:RS(遙感),GPS(全球定位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要熟悉中英文
2、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監測、城市管理、資源普查、災情評估、農業生產、臺風預報等等。
3、地理信息技術大眾化趨勢:GPS汽車導航、城市多媒體地理信息、空間信息網站
4、RS的定義:利用裝載于飛機或者航天器、衛星等上面的設備,對地面進行遠距離的感知。關鍵的裝置時:傳感器
原理:不同物體發射的電磁波不一樣
主要環節:目標物——傳感器——處理裝置——遙感圖像
5、GPS
組成部分:空間部分、地面部分、用戶設備利用GPS可以得到精確的三維坐標(經緯度和高程)
應用:汽車導航、空間定位、農業灌溉
6、GIS:是一種計算機系統,需要人來操作(輸入信息、管理、分析、表達)
數據源:統計數據、田野調查數據、遙感圖像
應用:空間分析、查詢檢索
在RS的的基礎上,可以利用GIS來動態監測或預報
臺風的監測就是利用的RS和GIS技術
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識點3
1、人口向城鎮聚集和城市范圍不斷擴大、鄉村變為城鎮的過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標志:
①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持續上升(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標志);
②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
③城市用地規模不斷擴大。
3、城市發展的動力:社會經濟發展——主要動力
(1)推力:吸引人群離開農村的因素。(農村人口增長快,對土地壓力大;農村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農村受自然災害影響大)
(2)拉力:吸引人群來城市的因素。(城市就業機會多;城市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設施齊全;城市交通便捷)
4、一個國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標: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來表示,它體現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5、城市化的意義:人口轉變、產業結構變化、工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縮小城市與鄉村距離,文化、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漸趨同。
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識點4
一、自然資源
1、氣候資源:特點(共同點、獨特之處)、開發利用(農業與種植制度、日照與街道方位、風與城市規劃、交通線的選址、飛機場的選址)
2、海洋資源:海洋生物資源與漁業生產(大陸架生物資源豐富的原因、五個漁業地區和四個漁場及成因)、海底礦產資源與油氣開發(大陸架礦產資源與開發、深海錳結核、海洋能源)、海洋空間利用(港口腹地、港口建設的陸域和水域條件、世界石油運輸線、圍海造田的利與弊)、海洋的權益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海洋環境問題(海洋污染和生態破壞)
3、陸地資源:四個特點、能源資源(常規資源和新能源)、陸地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尤其是能源資源與社會進步)
二、自然災害
1、氣象災害:臺風(氣旋)、暴雨洪澇、干旱、寒潮(源地是冷高壓、冷空氣南下形成冷鋒)、干熱風(對華北農業的影響)
2、地質災害: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噴發、滑坡和泥石流(泥石流產生的三個條件)、地質災害的關聯性、地質災害的防御。
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識點5
(一)自然災害的災前準備
1.災前準備的核心任務:儲備救災物資
2.災前準備涉及的兩個方面:一是救災物資的種類和數量;二是救災物資的儲備地點。
(1)救災物資的種類和數量--救災的物質基礎,由各地的主要災種及災情大小決定。
(2)救災物資的儲備地點--由災區的主要集中地區及儲備地的交通狀況決定,關系到災害發生過程中救援物資的到達時間。
我國10個救災物資儲備基地:天津、哈爾濱、沈陽、合肥、鄭州、武漢、長沙、南寧、成都和西安。
3.承擔救災任務的主要人員:各地政府領導下的解放軍和武警官兵及專業救援隊。
(二)自然災害的災中應急
1.概念:災中應急是指在災害發生和災情形成過程中立即采取的行動和對策,
2.主要目的:盡可能地挽救生命,保護財產安全,并盡量減少災害造成的影響和危害。
3.災害應急的范圍:非常廣泛,一般應包括對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電、供氣、輸油等生命線工程采取緊急防護措施;對可能因災害引發水災、火災、爆炸等的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質儲存設施、水壩、堤岸等次生災害源進行檢查加固等,以此來維護交通、通信系統的安全,確保救災通信的疏暢,確保搶險救災人員、物資輸送和災民疏散的暢通等。
4."災中應急行動"中最關鍵的環節:應急交通線是否暢通
5.救災應急預案--政府應對災害的綱領性緊急行動方案,關系到各個部門能否快速高效地投入救災工作,使災情減到最少。
目的:①在災害突發的情況下,使救災工作有章可循,有條不紊,高速高效。
②對于不可準確預測的突發性災害,應急預案就顯得更為重要。
(三)自然災害的災后恢復
1.災后恢復的目的:減輕災害損失和增強抵抗能力
2.救濟災民的形式:政府救濟、民間救濟和國際救濟等
3.我國的防災抗災工作方針:"以預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
救災工作方針:"依靠群眾,依靠集體,生產自救,互助互濟,輔之以國家必要的救濟和扶持"
我國的救災管理體系:我國減災以民政部為主要管理部門,形成了政府無償救濟、軍隊與民眾合作救災,以及全國與地區救災調配的管理體系。
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識點整理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