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學業水平測試所有知識點總結
復習中通過各種方法掌握知識點,最終都是為了學以致用,能夠解答問題。這樣既復習鞏固了知識點,又培養了解題能力,提高了整體綜合素質。并且這種解題能力的培養要貫穿于整個復習過程中。小編整理的高二地理學業水平測試所有知識點總結,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二地理學業水平測試所有知識點總結1
1.臺風
形成:臺風是形成于熱帶或副熱帶海區,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
主要災害: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
主要影響地區:亞洲東部,亞洲南部,北美洲東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臺風發生次數最多,強度的海區
發生季節:夏秋季節
監測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氣象衛星監測,到近海后,還可以用雷達監測
2.暴雨洪澇
形成條件:源源不斷的水汽供應;強烈的上升運動;形成降水的天氣系統持續時間長主要影響地區:亞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氣象衛星,提高暴雨預報的準確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區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報警報系統,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實施防洪保險)
3.干旱
4.寒潮
原因:由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圍得劇烈降溫,并伴隨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寒潮是我國冬半年主要的氣象災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對農作物危害。
高二地理學業水平測試所有知識點總結2
經度與緯度
①經度:人們規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的經線為00經線,也叫本初子午線,由此向東西各分作1800,以東的1800屬于東經,以西的1800屬于西經。以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為界,20°W以東,160°E以西為東半球半球,20°W以西,160°E以東為西_半球。
②緯度:某地的地球半徑與北極星之間的夾角,赤道為0°,北極點為90°N,南極點90°S..赤道把地球分為南北半球。
③高、中、低緯的劃分:0°-30°為低緯,30°-60°為中緯,60°-90°為高
③高、中、低緯的劃分:0°-30°為低緯,30°-(地球儀上某點的緯度就是該點上北極星的仰角大小)
④大洋中部經線:太平洋──180度經線;大西洋──西經20度經線;印度洋─東經80度經線;北冰洋─跨360度經度
高二地理學業水平測試所有知識點總結3
四大地區的差異
1、衡量區域發展水平的標志:常用的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民收入、三次產業產值比重等。其他指標如人文發展指數(預期壽命、教育程度和國內生產總值)
2、區域各發展階段的特征
四大地區的差異
①四大地區的劃分:
東部:沿海10省區(冀、京、津、魯、蘇、滬、浙、閩、粵、瓊)(注:未包括港、澳、臺地區);中部6個省區(晉、豫、皖、鄂、贛、湘);西部12個省區(新、內蒙古、陜、甘、寧、青、臧、川、渝、滇、貴、桂);東北3個省區(黑、吉、遼)。
②比較區域差異的一般步驟:①地理位置的比較(緯度位置、海陸位置)②自然環境的比較(地形、氣候、植被、水文、礦產資源等)③人類活動的比較(農業發展水平、工業發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勞動狀況、交通、市場等)
③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比較:
東部:社會經濟相對發達,工業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較高,發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對外開放時間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產業相對發達,工業結構以輕型和輕重混合型為主。
中、西部:地域廣闊,資源豐富,總體發展水平明顯落后于東部。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較大比重。工業結構西部以重型傳統工業為主,中部表現出一定的過渡性特征。
④改革開放的時空差異(見課本P18圖)
2、南北差異(東部季風區以秦嶺-淮河為界,分為南方和北方)
3、西部大開發
范圍:10+2+3(西部地帶10個省區,內蒙古、廣西兩個自治區,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邊3個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實施開發開放)。
條件:礦產、油氣、水能、土地資源等有突出優勢,發展潛力大。但西部基礎設施落后,人才、技術、資金匱乏。
意義:將西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縮小東西部之間的發展差距,推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實現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與邊疆安全;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